吉隆坡捷運Ampang線,是馬來西亞第一條城市軌道運輸系統
通車時間恰巧與台北捷運木柵線相同,都在1996年,均是捷運界的八年級生
不過Ampang線的車站、列車設計完全迥異於台北捷運
相較於初期北捷的中華民族風格,Ampang線也帶入了些許的伊斯蘭風格
新站文章連結https://mrt.icefish.space/2012/09/malaysialrt-ampang-line.html
Ampang線,中文名稱為「安邦線」,為吉隆坡市南北向的捷運路線,全長27公里
北端起於「Sentul Timur」(洗都東部)站,沿巴生河畔而行
所以部份車站甚至直接架設在巴生河上方,節省土地徵收經費也避免拆遷民宅
在Titiwangsa站,可轉乘吉隆坡的市區單軌電車
而在Masjid Jamek站,可轉捷運Kelana Jaya線,是吉隆坡主要轉乘站之一
一路到了陳秀蓮站(Chan Sow Lin),Ampang線開始分線
一條往東至Ampang,一條往南至Sri Petaling
不過早期的Ampang線只到Ampang,並沒有Sri Petaling這條分支
1996年通車初期也不叫Ampang線,而是稱之為「STAR」線(STAR Line)
1998年為了英聯邦運動會之需,才由陳秀蓮站延伸出Sri Petaling線,成為現行模式
Ampang線的Sri Petaling分支,途經Bandar Tasik Selatan這座吉隆坡南方的交通轉運中心
除可轉乘長途巴士外,亦可轉乘KTM及機場線
而Sri Petaling之後,還會繼續延長9站至Putra Heights與Kelana Jaya的延伸線交會
後建的支線,將來勢必成為主線,讓原本主線的Ampang站,成為不折不扣的支線了
Ampang線與台北捷運新蘆線有許多異曲同工之妙
兩者皆是Y字型路網,營運模式也是採終點站不同的全程車交叉行駛
Ampang與新蘆線,亦均是以橘黃色為路線識別色
同樣是橘黃色的Y,座落在台北與吉隆坡的地鐵路網圖裡
若真要在雞蛋裡挑一點石頭,Ampang的色系應該比北捷新蘆線來得更黃些
雖然Ampang線識別色為橘黃色
但在此之前,Ampang線曾被視為二條路線來處理
Sentul Timur至Ampang,稱為Ampang線,識別為黃色
Sentul Timur至Sri Petaling,稱為Sri Petaling線,識別為綠色
而Sentul Timur至陳秀蓮站區間,則為兩線共線的區間
類似香港地鐵觀塘線和荃灣線的太子-油麻地區間
但港鐵觀塘線、荃灣線的共線段,實際上仍是兩條獨立的路線,亦不共用月台
Ampang營運模式比較類似北捷的新莊、蘆洲線
所以近年來,Ampang的識別色統一改為橘黃色,並落實在各車站的站名編碼裡
有趣的是,目前為止,仍有人搞不懂新莊、蘆洲線的路線圖,甚至也不曉得該怎麼搭乘
同樣的,吉隆坡的Ampang線也有一樣的情況
筆者就在Ampang線上,遇到2個求助的乘客
一位是在Pudu站月台上的老人,在列車抵達前,不斷向筆者詢問這班車是否有到Salak Selatan
另外,又在Ampang線的列車上遇到一年輕人,上了車卻驚慌地找筆者求救
年輕人要去Ampang,卻搭到了往Sri Petaling的列車,然後不斷問筆者「這車有沒有到Ampang」
我回他,你上錯車了,請在陳秀蓮站下車轉乘往Ampang的列車
但年輕人更疑惑了,不斷指著路線圖:「可是它寫Ampang線呀?」
想想也沒錯,路線名稱都是Ampang線,但其中有部份的列車是不往Ampang的
Ampang線不一定有Ampang,也難怪搞得許多人一頭霧水
▲Pudu站東,往Sentul Timur而去的Ampang線列車 [1]
做為吉隆坡第一條捷運的Ampang線,採用標準軌,但全線並無地下化區間
列車為六節一組的電聯車,規格與北捷無異,但名稱上卻稱之為「LRT」
可見得世界各國對MRT 、LRT的定義不一,例如南邊的新加坡,LRT指的是更小型的社區捷運
Ampang線的營運通車日期為1996年,恰與台北捷運的生日同年次
見證了吉隆坡、台北兩座以私有運具導向、直到晚近才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的共同命運
但在列車外觀上,Ampang線的設計卻非常獨特,絲毫不見近現代流行的「流線」造形
稜角方正的線條化,充滿了伊斯蘭的幾何風格
車頭全幅的長方形擋風玻璃,再搭上兩個方形的車燈,車尾燈安排在大燈旁,猶如方向燈
整個車頭正面彷若一輛大巴士,類似的設計也見於日本東京的都電荒川線8500型電車
▲Ampang線方正造形的電車,充滿濃濃的伊斯蘭幾何風格 [2]
兩車燈之間的部位,是營運公司rapid KL的1/4紅扇的Logo
車燈下方亦有兩道短短的紅色塊,對比車身上方的藍色線條及車側短暫的藍格紋
讓rapid KL的紅藍色系充份地展現在塗裝裡
方形擋風玻璃最上端,是一面長條狀的路線牌,讓車頭形貌再添一筆巴士的元素
路線牌採用LED與磁翻板混合技術的螢光片電子顯示器,呈現黑底黃綠字的樣式
螢光片電子顯示器是香港巴士的標準配備,歐洲的巴士、輕軌亦常見
台灣則極少(或沒有)巴士使用這類的顯示器
但有趣的是,螢光片電子顯示器的大廠Lite Vision,卻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品牌
▲Ampang列車顯示器,屬於LED與磁翻板混合技術的螢光片電子顯示器 [3]
列車的側面塗裝比較單純,車身是不繡鋼的銀白色,下半部為密集的浪板線條
Ampang每節車箱有三道車門,車門均是整片的鮮黃色
車輛上方邊緣的部份飾以寶藍色的色帶,強化了rapid KL識別色
不過整體而言,仍以黃色的車門最顯顯眼
▲車身特寫,以銀白波浪的不銹鋼車身為主,但黃色的車門更為顯眼 [4]
電車內部為藍色系塗裝,車身壁面空間均是營運單位Rapid KL的識別色
座位配置是常見的「一條椅」,兩兩相對成為了「相親座」
座椅材質和香港地鐵相同,銀白色的不銹鋼椅
冰冷的不鏽鋼椅,對炎熱的吉隆坡而言,可說是一大消暑利器
▲Ampang線列車內部,藍色系為主,座位為不銹鋼材質,採一條椅的配置 [5]
Ampang線列車內沒有到站顯示器,路線圖亦無燈號設置
所以搭乘時,必須聽仔細前方到站的名稱,以免下錯車站
車輛簡單的介紹到此,接下來依例挑選幾座車站來逛逛
ST 11 Sentul Timur 洗都東部
Sentul Timur站位於吉隆坡Sentul區東邊
與其相距1公里遠,還有一座KTM(國鐵)的Sentul站
但Ampang線Sentul Timur站往南的下一站,亦為Sentul站
做為Ampang終點的Sentul Timur站,在車站北尾留有一段尾軌做為列車調度之用
這段尾軌也預留了延伸空間,不過目前應該沒有延伸計畫
▲Ampang的終點Sentul Timur的尾軌,後方山區為黑風洞一帶 [6]
Sentul Timur為高架車站,站體均被漆上了灰白色,包括橋樑、橫樑等部位
唯一的出入口在高架橋正下方,方正的ㄇ字大門上掛著藍底白色的橫幅站名牌
屋頂是高矮不一的半圓弧的頂棚穿插著
終點站效應也明顯見於Sentul Timur,才一出站筆者就一堆計程車司機上前搭問
不過他們見你搖頭拒絕後,便不會再死纏爛打,對彼此也都好
▲高架的Sentul Timur車站出入口 [7]
▲Sentul Timur附近的印度廟,似已廢棄或整修中 [8]
Sentul Timur站的穿堂大廳設置在高架橋樑正下方
非密閉式的空間設計,全站沒有對外窗,感覺像是半戶外的車站
驗票閘門的數量亦較其他車站多一些,或許在晨昏尖峰時才會有明顯的人潮
▲Sentul Timur站的穿堂大廳,設置在高架橋樑正下方 [9]
Sentul Timur為側式月台,亦是Ampang線多數車站的月台形式
月台採用較大跨距的半圓頂棚,頂棚的弧形桁樑為綠色,地磚則是單一色系的灰藍
頂棚的柱子漆上rapid KL的寶藍色,如果正好停著一列車,便會再加入車門的鮮黃色
▲Sentul Timur月台層設計 [10]
Ampang線各站的站名牌,近年均配合捷運CIS更新而汰換
新式牌面一律改為藍底白字,並附有車頭浮水印的「LRT」標誌
代表路線顏色和編號的區塊,也會同步顯示在站名牌左方
▲Sentul Timur月台站名牌 [11]
ST9 Titiwangsa 蒂蒂旺沙
Titiwangsa是一座建築在巴生河畔的高架車站
站體外觀均是白色系,輔以淡淡的鵝黃及灰色,也是Ampang各站外觀的共同色彩
Titiwangsa站除了連接地面的出入口外,還有兩座聯外的空橋
一座空橋橫跨巴生河,另一座直達單軌電車(KL monorail)站
▲Titiwangsa站體外觀,圖中可見橫跨巴生河的空橋 [12]
Tigiwangsa站是Ampang線與吉隆坡單軌電車的轉乘車站
兩車站的位置剛好是十字路口的兩個轉角,彼此距離非常近
轉乘的設計仍屬站外轉乘,乘客須先出站再進站
但轉乘的步行距離,在吉隆坡捷運系統中已經算是非常近的了
▲吉隆坡單軌電車Tigiwangsa站,左邊空橋即通往Ampang線的轉乘通道 [13]
Titiwangsa站的穿堂、月台設計與其他各高架站相同
兩座側式月台,頂棚為綠色桁樑撐起的弧形屋頂,中軸線設有採光罩
不過月台上的柱子,全是白色系,與部份車站漆上寶藍色的風格有所不同
▲Titiwangsa站月台層,柱子均換上白色系 [14]
▲Titiwangsa月台層的站名牌 [15]
ST6 Bandaraya 市政局
比起Titiwangsa站的緊臨河畔,Bandaraya站則完全座落在巴生河上方
吉隆坡市區的巴生河,被整治為水泥河道,河床的區域有部份即成為捷運Ampang線的落墩處
台21線信義段的高架橋沿著陳有蘭溪的河床而建,與巴生河上的捷運Ampang線,頗有相似之處
▲沿著巴生河,並落墩在河床上的捷運Ampang線高架橋 [16]
而Bandaraya站的站體,也幾乎架設在河道上空
站體高度亦達四層樓之高,在站外即可見一座座高聳的柱子架起一座車站
車站外觀同為白色系,一道道上上下下的樓梯成為站體最明顯的特色
好像是一艘空通道和梯間組成的戰艦般
▲幾乎位於巴生河道上的Bandaraya站,一道道上上下下的樓梯成為站體最明顯的特色 [17]
Bandaraya站周邊除了市政局等政府機關外,亦有百貨商場和金融行業
跨越巴生河到了西畔,是與其平行的快速道路Kuching大道
Kuching大道西邊,則是馬來西亞國鐵KTM的路線,並設有Bank Negara站
所以LRT的Bandaraya站與KTM的Bank Negara站被視為轉乘車站
並設計一座跨越巴生河及Kuching大道的伊斯蘭風格的人行天橋
▲橫越巴生河與Kuching大道的人行天橋,連結Ampang線及KTM [18]
Bandaraya站穿堂大廳設置在第三層,半開放式的空間可以省下空調和燈光的費用
本站亦有較多的驗票閘門,人潮也比較多
以這種區位的車站而言,或許晨昏尖峰的上下班人潮應該會不少
▲Bandaaya站穿堂大廳 [19]
由於全站都在河道上方,所以站內空間的連結好像一座座小空橋互相聯通般
外觀猶如超級戰艦,站內以空橋聯絡穿堂、月台的感覺,更像是星艦的風格
站在通往月台層的架空樓梯,還能看見底下的巴生河水在站體下方流動著
▲Bandaraya站內空間的連結好像一座座小空橋互相聯通,底下亦可見流動的巴生河 [20]
上了月台層,恢復為捷運站典型的樣貌,只是Bandaraya站月台明顯較寬闊
屋頂同樣是桁樑所撐起,大跨距構成開闊的月台空間
兩側沒有明顯的立柱,直接讓頂棚細細的支柱座落在月台上
月台上的LED顯示器均是寶藍色的外框,原來台鐵風也吹到吉隆坡了(誤)
▲Bandaraya寬闊的月台層 [21]
ST5 Masjid Jamek 占美清真寺
Masjid Jamek站是Ampang線與Kelana Jaya線的轉乘站
Kelana Jaya線在本站為地下車站,相關介紹可參閱Kelana Jaya線一文
Ampang線則屬高架車站,但是高架橋的高度較低,站體並未設置在高架橋下方或兩端
反而座落在平面的兩邊,且雙向站體分開設置,互相不通
如果走錯了方向,遇至對面月台時,得先下樓走出站外,再過馬路至對面站體才能再進站
所以,平面道路的人行道,成為了Ampang Masjid Jamek站的一部份
斑馬線也劃設得特別寬,並有人行專用的號誌
▲高架的Ampang線Masjid Jamek站體設置在平面的兩側,雙向站體互不相通 [22]
▲雙向站體僅能由平面的人行穿越道連結,所以斑馬線特別的寬,亦有獨立號誌 [23]
西側站體因為與Kelana Jaya線共構,再加上Kelana Jaya線為較新的路線
站體也較具有設計感,使用大量灰色琺瑯板及桁架造形的機械風格為主
西側站體往Sentul Timur方向的穿堂,亦與Kelana Jaya線共構
相較之下,東側往Ampang方向的站體就顯得迷你許多
▲與Kelana Jaya線共構的站體,較具設計感 [24]
▲Ampang線往Ampang方向的站體與Kelana Jaya線共構,挑高空間顯得寬敞 [25]
身為轉乘大站,Ampang的Masjid Jemak站月台層又比Bandaraya站更為寬闊
所以屋頂的頂棚不再使用大跨距設計,改為雙向分別架設一體成形的頂棚
灰色桁架撐起的灰色頂棚,似在乎應站體的灰色機械風格
▲Ampang線Masjid Jamek站寬闊的月台層 [26]
▲即將駛入Masjid Jemak站的Ampang線列車 [27]
ST3 Hang Tuah 半都亞
Hang Tuah亦屬轉乘車站,可在本站轉乘吉隆坡單軌電車
由於單軌電車的路線兩度與Ampang線交會,所以Ampang擁有兩座與單軌的轉乘站
不過Ampang線與單軌車站之間並沒有轉乘的指標,筆者還在附近繞了一下才找到彼此
目前Ampang的Hang Tuah站正在進行改善工程
由現場工程說明來看,應是要結合LRT、單軌與巴士站,改建成一座綜合性的轉運站
▲工程改建中的Hang Tuah站出入口 [28]
因為地形關係,Ampang線的Hang Tuah站屬於地塹路段
所以本站的月台層,既有平面月台,亦有地塹式月台,站體則設置在地塹段的上方
因此視野風格異於高架、平面及地下車站,是鐵路系統中較為特殊的站體設計
▲Hang Tuah站月台層 [29]
▲Hang Tuah站月台層地塹的區域 [30]
ST2 Pudu 富都
Ampang線在吉隆坡Pudu區設有許多車站,包括Hang Tuah及Plaza Rakyat等站
但最為「清幽」的,則是這座以區名Pudu為名的車站
因為Hang Tuah及Plaza Rakyat均臨商業區,Pudu站則在住宅區,氛圍自然不同
Pudu站體被樹林包圍著,更添幽靜
站體回歸到rapid KL的識別主色,車站所有立柱均為寶藍色,底部再加上一圈的紅色
其餘的牆面、樑面和天花則維持著白色系,塗裝倒與Kelana Jaya線車站外觀較相似
▲環境清幽的Pudu站 [31]
▲高架橋下的Pudu站出入口 [32]
Pudu站為高架車站,但並非架設在道路上方,站體配置也比較簡單
穿堂大廳設置在高架橋底下的平面層,與北捷淡水線高架段類似
不過筆者到訪時,Pudu站有工程在進行
▲Pudu站穿堂大廳 [33]
較為寬闊的月台層,柱子亦均換為寶藍色
銀白色桁架所構成的桁架,則由倒弧形桁架撐起,與其他車站弧形桁架有明顯的不同
不過筆者對Pudu站的印象,除了樹還是樹,不論是在平面層,還是上到月台層
均可見周邊滿滿的樹木綠化了視野
▲Pudu站月台層 [34]
ST1 Chan Sow Lin 陳秀蓮
陳秀蓮站位於Pudu區的陳秀蓮大道旁,是Ampang分支的轉乘站
陳秀蓮在20世紀初奔走於吉隆坡,被稱之為華人鐵礦之父,亦積極參與政治事務
所以吉隆坡除了有陳秀蓮大道外,捷運站亦以陳秀蓮為名,足見其影響力
陳秀蓮站設有兩站島式月台,月台上的柱子均是寶藍色配紅色的rapid KL樣式
筆者原本預計在陳秀蓮站下車,卻因為前面逛太久,導致後面時間被壓縮
只得趁列車開門時,匆匆拍下一景
▲陳秀蓮站月台層,設有2座島式月台,為Ampang線分支的起點 [35]
從陳秀蓮站開始,Ampang線進入Y字路網的分叉處
往Ampang方向的,編碼代號改為「AG」,往Sri Petaling方向,改為「PH」
做為分叉點的陳秀蓮站,車站編碼則為「ST1、AG1、PH1」集於一身,以供識別
也因為行程因素,筆者也沒有前往編碼為AG的Ampang支線
而是直接前往另一轉乘KTM的大站Bandar Tasik Selatan
PH5 Bandar Tasik Selatan 南湖鎮
Bandar Tasik Selatan車站是吉隆坡南部的重要轉乘點
在機場快線、巴士轉運站啟用之前,Bandar Tasik Selatan僅是一座小車站
隨著機場快線普通車KILA的設站,以及2011年才啟用的巴士轉運站啟用後
Bandar Tasik Selatan車站躍身成為捷運、火車、快線和巴士的聯合轉運站
不過捷運、火車及快線的新的通道仍在施工中,未來應會有新的樣貌
▲施工中的Bandar Tasik Selatan站臨時出入口 [36]
▲Bandar Tasik Selatan巴士轉運站,吉隆坡南下至馬來西亞各地,請在本站搭巴士 [37]
吉隆坡的軌道路網,有一個特色:集中共構
比如鐵道與河道的共構、鐵道與高速公路共構,或者鐵道與鐵道的共構
Ampang線從Salak Selatan以南至Sungai Besi的五公里區間,路廊幾乎與KTM及KILA相同
從Bandar Tasik Selatan的空橋上,即可望見三條不同系統的軌道平行的畫面
▲拱橋下方的三條不同系統的鐵道,由右至左分別是Ampang線、KTM及KILA [38]
由於Ampang線Bandar Tasik Selatan車站正在整修中,穿堂大廳被圍成一個個的小通道
只能由綠色波浪桁樑感受到天花板波浪的造形
▲工程中被圍籬隔起來的Bandar Tasik Selatan車站大廳 [39]
Bandar Tasik Selatan有一座島式月台,屬於平面設計
寬大的月台以及圓弧形的挑高頂棚,延續了Ampang線一貫的風格
月台柱子為寶藍色加上一點的紅色帶,亦是吉隆坡捷運常見的色系
本站也有許多轉乘人潮,尤其是Ampang線和KTM均可見大批的候車乘客
▲Bandar Tasik Selatan站的平面島式月台層 [40]
▲Bandar Tasik Selatan站月台層一景 [41]
END -尾-
全線沒有地下化區間的Ampang線,反而能更清楚欣賞車窗外的一景一物
而Ampang線與Kelana Jaya線所呈現的風格內容,也完全不一樣
Kelana Jaya線列車流線造形,比較具有現代的元素
Ampang線列車的方正伊斯蘭色彩,雖具在地特色,但也顯得老氣,好像是30年前的產品般
而自動售票機亦少,大部份均需人工售票
好在筆者有Touch' n go(類似悠遊卡),省去站站購票的麻煩
另外,吉隆坡由於私有運具太發達,捷運系統的人潮不算多,許多車站其實很冷清
新建的捷運為了避免土地拆遷,大多沿河邊或高速公路旁而建,沒有打到人潮輸運的核心點
加上公車也不多,所以當地民眾寧願每天塞在馬路上
比較多人利用的軌道運輸,反而是類似台鐵捷運化的KTM
目前KTM亦被當局劃入吉隆坡的捷運路網圖中,不過KTM是30分一班車,且誤點嚴重
至於真正的MRT,將東西向穿越吉隆坡的市中心,目前已經展開工程
Ampang線記行到此告一段落,其中還有許多車站沒有被寫到
或許有一天,有機會再度光臨吉隆坡時,將會再補足它們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