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捷運紅線R17以北為高架路段
當列車衝出地面、陽光透過車窗灑下金黃時
全車乘客竟不約而同地驚呼
首部曲介紹了R9至R16等新通車的地下化車站
本篇則繼續由R17到終點R23橋頭火車站
和大家一同欣賞這8座高架車站

高捷紅線從R16左營站之後,由地下爬升為高架
R17世運站開始一路到R23,都是高架的路線及車站
這些高架站體設計樣式、外觀材質多有相似
「鋼鐵材質」和「玻璃帷幕」是二大特徵
高捷高架化車站,也注重對外的溝通
每座車站的穿堂層都像一座陽台似的
讓站內、站外的空氣直接對流

此外,高雄捷運高架車站
也比照地下車站,大量設置出入口
和台北捷運淡水線高段段不同
北捷淡水線的軌道下方不做為道路使用
出入口多設於站體南北的兩個端點
高捷紅線高架段大多沿著既有道路的上空而行
出入口的設置,就像伸出四方的觸角般,大量設置
站體下方則做為道路使用
站在開放式的穿堂層上面
時常可見大小車輛在腳下穿越而過

高架站體全都處於地面以上看得到的地方
任何地方都可以發揮其特殊的設計意象
不像地下車站,只能拘泥於車站的各出入口
所以高架車站建築工藝,全都發揮在站體本身
站體旁邊的車站出入口反而沒什麼特色
甚至共穿一件衣服
所以本文述敘形式將有所調整
重點將擺在整座車站的整體設計

【目錄】
R17世運R18油廠國小R19楠梓加工區R20後勁R21都會公園
R22青埔R22A橋頭糖廠R23橋頭火車站



 R17 -
世運站/國家體育園區 


車站位置:左楠路、中海路口
月台形式:高架三層側式月台2座
出入口數:4座出入口及2座升降梯出入口(1號、3號)
車站地圖:http://www.krtco.com.tw/b-map/R17.html

世運站位於半屏山腳,原名半屏山站
鄰近體委會左訓中心、煉油廠宿舍及左營軍區
周遭也沒有特別的景點,只有做為世運主場館的國家體育園區
未來沒有運動賽事時,世運站大概就剩下軍區、左訓中心收放假的客源吧

為了紀念2009年的世界運動會,特將此站改為世運站
並與「國家體育園區」並列站名
畢竟爭取到重要國際賽的主辦權,是非常難得且光榮的經驗
國外也有類似的例子,如SEOUL的地鐵也有一座「奧運站」
希望未來台灣的捷運也能出現一座「奧運站」

世運站的造形,配合附近的海軍基地,採用了軍艦的概念
站體遠觀像是一艘白色大艦艇,七座拉著線的桅桿高聳在天
可惜附近找不到高點可以觀看整座車站的設計
僅能從R18車站遠觀這艘艦艇的英姿

設計之初,世運站就朝著「捷運地標」的方向繪製
並營造類似台北捷運劍潭站的氣氛
只是沒想到風采全被R9中央公園搶走了


世運站 - 屋頂尖端的船首造形


世運站 - 從油廠國小遠觀世運站的船桅

空間配置上,世運站穿堂層與月台層均處於同一個樓層
分佈在東、西側月台的兩個外側
穿堂層規模也不大,只有售票機、驗票機、金魚缸的空間
進入付費區之後即是候車月台,當然,兩邊的月台可以連通
不過兩月台的連通道位於付費區內
想要將世運站出入口當作天橋使用的
可能得要先付過路費

到了月台層,事實上也進入了這艘軍艦的船底
挑高的高架空間,7座一字排開的A字形支撐柱,撐起這座重量級的艦艇
這些A字形支柱,就是船頂那七座桅桿
站在月台層,感受和R9中央公園1號出入口白色鋼板蓋天的感覺很相似
只是世運站更為強烈,也讓月台層的視野變得開闊


世運站 - 月台層與前方兩側的車站大廳


世運站 - 東側車站大廳,左邊即候車月台


世運站 - 高架車站站名牌的表現方式

世運站各出入口的設計與其主體設計的共通點是白色的站體
(其餘高架車站的出入口,幾乎是白鐵的銀色站體)
為了不喧賓奪主,世運站出入口只有簡單的質感
順著主體將觸角向下延伸到地面
彷彿是登入空中艦艇的空橋般


世運站 - 1號出入口/2號出入口


世運站 - 3號出入口/4號出入口



 R18 -
油廠國小站


車站位置:左楠路、後昌路口
月台形式:高架二層側式月台2座
出入口數:4座出入口及2座升降梯出入口(1號、3號)
車站地圖:http://www.krtco.com.tw/b-map/R18.html

油廠國小站與世運站相距800公尺,剛好處於一直線上
本站附近全是中油練油廠的宿舍區
更遠一點還有海軍的眷村
中油練油廠大門則在兩站的中間
油廠國小大門就在本站4號出入口旁

油廠國小的站體也有特別設計
不同於世運站的超高挑高,油廠國小站的高度分為二階段
南側站體上方因設置機房,高度低,剛下車時竟有種不適應的錯愕
北側站體恢復挑高,外側屋簷是一層半透明的網狀金屬
從設計圖看,就像是一座工業機具般,這也是本站的設計理念
站體塗上大量的寶藍色,周邊的管線為黃色
加上第三軌的供電系統,北上為黃色,南下為藍色
藍、黃、白的搭配下,成為本站配色的三元素


油廠國小站 - 月台南側上方設置機房,挑高降低


油廠國小站 - 月台層北側則為挑高設計,兩簷向下伸展的金屬

站內配置和世運站一樣
將穿堂層分置於東、西兩側月台的外側
站體本身也是開放式設計
高架的站內與站外沒有玻璃、圍牆阻隔
乍看之下,售票機等站內設備好像擺在戶外一樣
如果是超級颱風來襲,吹起橫向的飛雨
不曉得會不會殃及它們


油廠國小站 - 與戶外直接連結的穿堂層


油廠國小站 - 站體側面,完全的開放式空間

出入口部份,1號、3號出入口與世運站類似
顏色由白色換成了銀色
正面的逆斜面直接延伸到屋頂的雨庇
3號出入口直接與對面地下道出入口的雨庇連結
捷運出入口為逆斜面,地下道為互補的順斜坡
相看兩不厭,形成有趣的畫面


油廠國小站 - 3號出入口與對面地下道出入口兩相對看

至於2號、4號出入口,該怎麼說呢?它們毫無設計
就某些方面而言
根本就是座普通的人行天橋
其實2號、4號出入口
也真的是一座人行天橋
主要功能則是讓油廠國小的小朋友們安心過馬路
天橋上方設有通道可以連結到捷運站內
因此天橋樓梯就順帶成為車站出入口
捷運站名牌就設在樓梯上方
但位置太高,又小小一面,非常不明顯
應該改為類似中央公園站的直立式比較好


油廠國小站 - 天橋兼捷運站出入口的4號出入口


油廠國小站 - 1號出入口/2號出入口亦身兼天橋,但站名牌太高


油廠國小站 - 站體下方的天橋,連結2號與4號出入口及車站

夾在站體南側中央的天井,還有一塊新奇的玩意兒
由站內空橋跨越到對面月台的乘應該都有發現它
每個人也都會不約而同拿起相機、手機順手一拍
這玩意兒是寶藍色的金屬,像是一塊大波浪
浪的幅度與兩側樓梯的斜度一樣
悄悄地躲在站體上凹空間
當我無預警地發現它時,竟有種驚奇的感覺
原本平淡無奇僅作為採光的天井
突然吊了這麼一塊橫紋的金屬浪板
流線的造形也配合兩旁樓梯及手扶梯的坡度
不論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
它永遠在那樣的高度靜靜地陪著你


油廠國小站 - 南站體上天井空間的藍色浪板



 R19 -
楠梓加工區站


車站位置:加昌路楠梓加工區旁
月台形式:高架三層島式月台一座
出入口數:6座出入口及1座升降梯出入口(1號)
車站地圖:http://www.krtco.com.tw/b-map/R19.html

楠梓加工區站設於加工區大門旁
主要客源是加工區內上班的人潮
不過加工區腹地廣大
通勤者可以在此放一輛腳踏車往來捷運站與公司
練體力又兼環保,也不必擔心騎機車上下班的危險性

楠梓加工區、都會公園及青埔三站的設計元素
多以金屬、白鐵、霧玻璃、水泥等搭配而成
三站外觀接近,可謂三胞胎
尤以構成站體的玻璃帷幕,均噴砂為湖水綠,包覆站體
與不假修飾的水泥墩柱、出入口的白鐵材質,調性接近


楠梓加工區站 - 站體以噴砂的湖水綠玻璃帷幕構成

楠梓加工區站採島式月台三層設計
穿堂層可以配置於整個二樓
不同於世運、油廠國小將月台層與穿堂層置於同一層

二樓穿堂空間也未封閉,除了機房廁所等
所有乘客服務區的穿堂層,對外沒有任何牆壁
自然風隨時可以灌進站內
屬於綠建築理念的一環
當然這樣的設計也須因地制宜
如果在新竹,是絕對不適合這種完全開放式的建築
冬天灌入的冷風任誰都受不了
所以高鐵新竹站就被迫加裝防寒的玻璃屋

因為整個二樓都是穿堂層,僅中央區域為付費區
不搭乘捷運的路人可以安心將捷運站當作人行天橋來穿越
每個出入口都有辦法不經付費區相互通行


楠梓加工區站 - 注重對外溝通的穿堂層,位於整個二樓


楠梓加工區站 - 側面的站體,大面積不假修飾的水泥及開放的站體

楠梓加工區站總共有5個出入口
材質均為銀色的不鏽鋼白鐵,搭配淺綠色的玻璃
正面的逆斜面的角度非常大,幾乎是45度角由內往外擴展
斜面直接和上方雨庇結合,側面像一座嵌入的三角形
1號出入口是主要的出入口,規模也最大
面對著楠梓加工出口區的大門
並設有二座電扶梯及寬大的樓梯
上下班時段應該會是人潮滿滿

其餘的出入口,規模都很小,僅容一座電扶梯
大斜角的斜面,搭上小小的樓梯和站名牌
好像是小孩子穿大衫


楠梓加工區站 - 規模最大的1號出入口


楠梓加工區站 - 3號出入口/4號出入口


楠梓加工區站 - 2號出入口/5號出入口/6號出入口

月台層是一座中央島式月台
頂棚由大量的金屬材料構成,前衛中帶有復古
所復之古,並非傳統漢式建築或巴洛克華麗之古
而是工業時代重金屬之古
甚至像是早期台鐵車站的月台雨棚
且大量採用灰色調,表達鋼鐵工業的意象

當天在楠梓加工區站的月台,可能是風向關係
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濃厚的怪味
研判可能是練油廠飄散過來的味道
也可能是加工區內工廠排放的氣味
沒想到除了灰冷的配色,傳達重金屬的工業意象外
就連空氣中也讓人親身體驗工業的味道

楠梓加工區多以勞力密集性產業為主
月台層帶來的,盡是勞動、工業、工作、金屬等黑白雙調
塗成紅橘藍色四色的椅子,成為萬念俱灰中的彩調
深灰的工業意象傳達得非常成功
但太成功的結果,卻讓人不想久留


楠梓加工區站 - 月台層灰冷的工業調性



 R20 -
後勁站 


車站位置:加昌路後勁國中旁
月台形式:高架三層側式月台2座
出入口數:3座出入口及1座升降梯出入口(2號)
車站地圖:http://www.krtco.com.tw/b-map/R20.html

後勁站原名和平國中站
車站座落於楠梓區西部的大聚落「後勁」
原站名卻是與無關地名的和平國中
經居民要求下,本站才改為後勁站
改完沒多久,一旁和平國中也改為後勁國中

後勁因明鄭時期的軍事屯墾而得名
與前鋒、左鎮(左營)、右衝(右昌)同屬明鄭屯墾區
現在的後勁包括四個里,並擁有一座商圈
區東路、後昌路及加昌路圍成的三角地
就是「後勁夜市」的所在,每星期五、六營業
尤其星期六晚上,後勁商圈人聲鼎沸,非常熱鬧
整個楠梓區若以鐵路為界
大概能以東「楠梓、西後勁」來形容吧

除了聚落及商圈,後勁站還有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加持
在高雄捷運高架段,除了端點橋頭的兩站外
照理說,R20後勁站應是人潮出入較多的一站,但卻有個隱憂
那就是設站位置偏離了後勁的中心
出入口僅3座,且都在站體的北端,距離後勁又更遠
從商圈、住宅區步行到此,還要再穿越100多公尺的站體
才有辦法抵達最近的1號出入口,步程大約10-20分不等
偏遠的站址,能否有效轉移摩托車族群,仍有待考驗
(不曉得為何不在後勁西路再開一個出入口?)

後勁站為高架側式月台
但不像世運、油廠國小將穿堂層置於月台外側
而將穿堂層放在站體二樓的北端,所有出入口都集中在這個大廳
讓穿堂大廳顯得非常開闊,猶如置身地下捷運站般


後勁站 - 二樓穿堂層大廳


後勁站 - 自動售票機數量也較其他車站多

站體設計回到了白色
月台也是以鋼鐵為主的工業素材
支撐的大柱頂端分枝好幾道支柱撐起頂棚
就像大樹幹小樹枝合力撐起它們的林蔭一樣
這樣的月台形式也見於高鐵各車站
兩側月台的頂棚,以一道弧線劃過兩岸
台鐵後龍站高架月台也採用類似的設計
不曉得下個世代的月台,又會是什麼樣子


後勁站 - 月台層及其弧形頂棚

各出入口繼承了月台的弧線
通道、雨庇的屋頂均是圓弧造形
像是棒球帽前緣的那塊遮陽板
也像是早期圓頭公車的車頂弧線
倒是各高架車站都有的逆斜面,在後勁站取消了
改用兩隻逆斜的支柱撐著長長的雨庇

高雄捷運各車站,不論地下站或高架站
出入口開得非常多
甚至相鄰不到幾公尺就有一座,一前一後挨著
唯後勁站例外,是可惜的地方


後勁站 - 2號出入口


後勁站 - 1號出入口/3號出入口



 R21 -
都會公園站


車站位置:高楠公路楠梓陸橋北方
月台形式:高架三層島式月台1座
出入口數:3座出入口及1座升降梯出入口(3號)
車站地圖:http://www.krtco.com.tw/b-map/R21.html

都會公園站在楠梓後火車站一帶
佔地95公頃的高雄都會公園就在本站西北方
附近沒有商圈,以住宅區為主

都會公園站體設計與楠梓加工區是同一模子塑造的
湖水綠的噴砂玻璃帷幕是最大特色
不論是真玻璃還是假玻璃
在封閉區域的站體,全以方塊的玻璃帷幕覆蓋

二樓穿堂層的空氣直接與外界流通
也是高捷高架車站的共同理念
從側邊看過去
一樓是車水馬龍的大馬路
二樓是人來人往的穿堂空間
三樓是捷運列車穿梭的地方
都市流動的感覺,在本站一覽無遺


都會公園站 - 站體側面一樓大馬路、二樓穿堂、三樓月台層

月台層亦為鋼鐵等工業材料構成
與楠梓加工區同款式
但改為白色、米色搭配
比起灰冷色調的楠梓加工區
本站的色調讓人輕鬆不少


都會公園站 - 月台層的配色較為明亮

都會公園站有四個出入口,分佈在車站的四個角
每座出入口都是大角度的逆斜面構成
材質亦為不鏽鋼的白鐵
老實說我不喜歡這種太過笨重的設計


都會公園站 - 逆斜角的2號出入口


都會公園站 - 4號出入口及站體的玻璃帷幕


都會公園站 - 1號出入口/3號出入口



 R22 -
青埔站 


車站位置:台1線高雄新市鎮基地旁
月台形式:高架三層島式月台1座
出入口數:1座出入口及升降梯出入口
車站地圖:http://www.krtco.com.tw/b-map/R22.jpg

青埔站原名第一科大站
不過從本站到第一科大,走路也要半小時
最後才改為青埔站

青埔站大概是高雄捷運最荒涼的車站
週邊沒有任何的商家聚落
站址的空地屬於橋頭新市鎮,目前還在發展中
感覺有點像高鐵車站特定區
旁邊台1線繁忙的車潮川流不息
對照青埔站三兩下車參觀的悠閒腳步
不曉得收費後的青埔站,會有多少客源

站體設計承楠梓加工區、都會公園站
仍然是湖水綠的玻璃帷幕,並且直接拉到地面
月台層也是工業材料的鋼鐵搭建,與R19、R21完全相同
這樣的設計基調
應會成為紅線高架段的共同印象


青埔站 - 站體及唯一的出入口

青埔站之後,捷運不再從既有道路上方通過
改經由台鐵鐵路旁的空地
因此出入口就直接設在站體正下方
類似台北捷運淡水線高架段的出入口
二樓為穿堂大廳,三樓則是月台層
各層的設計仍是開放式空間


青埔站 - 二樓穿堂層


青埔站 - 月台層配色與形式同都會公園站



 R22A -
橋頭糖廠站


車站位置:橋頭糖廠廠區內
月台形式:高架二層島式月台1座
出入口數:3座出入口及1升降梯出入口(1號)
車站地圖:http://www.krtco.com.tw/b-map/R22A.jpg

橋頭糖廠在捷運通車以後,迅速竄紅
因為捷運站就設在糖廠裡面
假日大批遊客擠爆了糖廠,大家都聞名來吃冰
算是以觀光效益為主的車站
糖廠內還有許多五分車的糖業鐵道
其實台糖各大糖廠,在縮編或廢除的同時
也盡量朝觀光化邁進,例如月眉、南州等非常多
我也很愛跑到這些糖廠轉轉
一來享受那倒流靜寍的時光隧道
二來就是嚐嚐台糖製的冰品
就口味而論,每個糖廠的味道都差不多
媒體報導橋頭糖廠冰品供不應求,賣到手軟
或許心裡會想說「有那麼好吃嗎?」
但既然來到了糖廠,不吃冰好像也怪怪的
就算每個糖廠的口味都差不多
無論如何就是要吃到橋頭糖廠的冰品
否則就等同於沒來過橋頭糖廠!


橋頭糖廠站 - 擠爆的人潮,連非假日也不例外

這座車站的設計非常特別
有別於絕大多數車站使用現代化、後現代的意象
橋頭糖廠站走的是樸實復古風、難得一見的台式建築
站體由大面積的紅磚構成,沒有花俏曲折的造形
屋頂則是傳統谷字形深灰色的斜頂
站在月台層,映入眼廉的是成排的磚紅色列柱
同樣也是灰色的斜頂,衝擊了以往的認知
誰說成排紅色的列柱,只能配金黃色的琉璃瓦?

橋頭糖廠在紅、灰的搭配下,散發出熱帶南國的古早風味
尤其是那斜頂造形,沒有流利的曲線,也沒有龍頭燕尾等姿態
完全就是平直的兩道斜面,誠實反映農家生活的務實
許多建築所謂的傳統風格,大多要在磚瓦上耍花樣
來個大紅、灑個金蔥,無論怎麼變,也只能代表貴族的奢華
橋頭糖廠站這座作品,能感受的則是平民百姓的樸質
也最能貼近早期生活的共同記憶
而不是看似熟悉卻又遙遠的宮殿金瓦



橋頭糖廠站 - 外觀設計採紅磚灰頂的樸實風(2號出入口)


橋頭糖廠站 - 月台層的設計亦為紅柱灰頂

站內配置僅二層樓
一樓為穿堂層兼出入口,二樓則為月台層
出入口有三座,3號出入口最大,面對著糖廠廠區
2號出入口為3號的輔助,在站體端點
這兩座出入口都設在站體下方
出站後即是廣場,並傳來濃濃的觀光氣氛

至於傳說中的1號出入口
在台鐵鐵道的另一側,須由地下道穿越
站體已完工,卻未對外開放
未開放的原因很尷尬:連外道路來不及闢建
所以只見一座無路可通的捷運站
孤單地被丟在鐵路旁


橋頭糖廠站 - 3號出入口,具有傳統的台式風格


橋頭糖廠站 - 建好卻無路可通的1號出入口


橋頭糖廠站 - 人潮洶湧的1樓穿堂層,右方為2號出入口,前方為3號出入口

橋題糖廠站剛好位於台鐵鐵道旁邊
其實在鐵路和捷運的中間,還藏著一條台糖的鐵路
捷運站南側也興建了一座台糖五分車月台
我原本以為這是廢棄的糖鐵月台
上網查資料才發現它是特地興建的共構車站
橋頭糖廠這條延伸至捷運站的五分車若正式營運
想必將是另一大賣點


橋頭糖廠站 - 鄰近台鐵鐵路,中間還有一條糖鐵鐵道

雖然高雄大力渲染中央公園、美麗島的大師設計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橋頭糖廠站紅磚灰頂的憨厚
如果您有機會來到本站,也買到冰品的話
找個時間一邊吃冰,一邊欣賞這座車站吧




 R23 -
橋頭火車站 

車站位置:橋頭火車站
月台形式:高架三層島式月台1座
出入口數:2座出入口及2升降梯出入口
車站地圖:http://www.krtco.com.tw/b-map/R23.html

橋頭火車站就在台鐵橋頭火車站上方,屬共構的車站
目前台鐵的站房已經停止營運,全面搬到共構的新站營運
橋頭車站最有名的景,莫過於捷運列車從台鐵車站上方壓頂的照片
新舊之間的對比,非常強烈
目前台鐵舊站房已停止營運,希望能好好整理它,不要任之荒廢
(倒是背景那醜醜的鐵皮天橋可以先拆)


橋頭火車站 - 台鐵舊站房與共構的捷運站

共構的新站,有2個出入口
2號出入口在舊台鐵橋頭車站旁,是座白色巨大的五角型建築
站體的碧綠色的玻璃,具有現代化的質感
1號出入口與2號出入口是同一個樣式,位於火車站後方
但也遭遇和橋頭糖廠1號出入口同樣的問題:無路可通
只見廣大的泥土地,立起一座現代化的捷運車站
附近區域也多是荒地


橋頭火車站 - 2號出入口,與台鐵車站共構


橋頭火車站 - 1號出入口座落在無路可通的泥土地上

由2號出入口進站,搭上電扶梯上樓後
是兩站共構的穿堂大廳
寬廣的長廊帶來的是橋頭新風貌
長廊的盡頭,出現了台鐵、高捷打對台的有趣畫面
一邊寫著「高雄捷運」,另一邊寫著「橋頭車站」
高捷掛上大大的「K」字logo,台鐵則掛上老字號的局徽
類似的狀況在新左營也看得到,兩站共構的大廳就在對面,互別苗頭
雖然橋頭到高雄,搭乘台鐵區間車比捷運還快,但班次不多也常誤點
捷運雖然站站停、耗時久,但隨到隨上,隨你方便
台鐵橋頭車站的競爭力
大概就剩下往北到岡山台南的乘客吧


橋頭火車站 - 共構的大廳,高捷與台鐵互別苗頭


橋頭火車站 - 2號出入口上方的藝術品

也許為了加強競爭力,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
台鐵橋頭站除了共構的新站外,月台也層也大刀闊斧
將月台高度提升為與電車同高,並且加裝新式雨棚
各式硬體的樣式、材質,也與高雄捷運類似,以白色為主色
如果區間車班次跟著增加,並改善誤點、扭轉形象
台鐵才有辦法晉身為高雄捷運的強敵


台鐵橋頭站趕工中的白色連通道及雨棚,目前已完工啟用

至於高雄捷運橋頭火車站
二樓配置為穿堂層,三樓則為月台層
月台層以大量的桁架構成,有點像是台北捷運北投站的風格
頂棚的弧面,改為三段式的斜面
這一連貫的鋼鐵的工業風格,從楠梓加工區以來從未間斷
橋頭糖廠復古式的月台設計,也逃不過鋼鐵的影子
橋頭火車站集大成,月台頂棚全被桁架所攀
沒想到,上個世代是鐵皮屋搭建無可避免而外露的三角桁架
在高捷車站裡,卻被大量運用
成為建築工藝的一部份


橋頭火車站 - 月台層頂棚大量的桁架


橋頭火車站 - 側面也布滿了桁架

橋頭火車站往北的下一站
為高捷紅線真正的終點R24南岡山站
南岡山是後期增設的車站,位於北機廠的北方
站址離岡山熱鬧的地方還有段距離
目前興建中,預計與捷運橘線一起通車營運

行筆至此(明明就是打鍵盤)
高雄捷運紅線的所有車站,除了R10美麗島及R24南岡山兩座未完成的外
都已被收錄到我的圖文記載之中
台北捷運木柵線剛通車的時代,沒有部落格
網路也只有撥接式,資訊不像現在這麼發達
當時仍為國中生的我,雖然跑去站站搭乘
然而沒有相機來捕捉畫面,初體驗的感覺已凋零得無法再修補
後來淡水線通車時,帶著寶貝的高倍變焦相機去拍照
不過傳統相機不像數位相機,愛拍多少就拍多少,只能省著拍
省著拍的結果,就是照片的量不多
雖然量不多卻仍有值價,或許有機會再掃瞄上來分享給大家

今天有幸能夠一一紀錄高捷的每座車站,也算是榮幸
這樣的動力,在將來高捷橘線通車後
甚至是桃園機場捷運、北捷內湖線和台中捷運通車的那天
我仍會扛起相機和鍵盤
用鏡頭、用文字
紀錄它們的每一頁



延伸閱讀:
新南極轉運站,高雄捷運系列文章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極冰魚 的頭像
    南極冰魚

    新南極轉運站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