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捷運化通勤鐵路「S-tog」,除了廣設車站之外,也將快、慢車的專用線分開,同一路廊出現三、四條軌道是很正常的事,完整落實緩急分離,也不需要特別待避,讓快車、慢車各行其道;捷運化的列車造形也令人印象深刻,腰身凸出,正面看似菱形的紅色短車廂,更利於在彎道之間穿梭。
歐陸城市的軌道規劃,受於歷史因素,大多都是放射狀;市中心除了有許多城際鐵路的總站外,有些也會將通勤鐵路通通匯聚於一條主線上,並在主線設置許多座車站,讓路網呈現如雙頭耙子般,這種系統即歸類為「S-train」,始於德國在1930年營運的「S-Bahn」。因此,傳統的捷運「Metro」,各國習慣以「M」為代號之外,放射狀的捷運化鐵路系統,在歐系國家則多以「S」字母為代號,例如比利時、捷運、澳洲,以及本文的主角: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S-tog」(S-train之丹麥文)。
哥本哈根的S-tog路網是典型的放射狀,不過哥本哈根東側臨海,所以只有單側(西向)的放射,路線連接著市區及市郊,計有六條路廊。這六條路廊在郊區各行其到,到了市中心會集中於哥本哈根市的「主線」。不過,列車路線的安排,並不以市中心的主線為起訖點,而是採「L」的概念,將兩兩路廊連結為一線,讓每條放射的路廊都擁有二條以上的路線,依此規劃出A、B、Bx、C、E及H等六條路線,此六線均匯集並行經主線,讓主線的七座車站也身兼轉乘車站。
多數路線的離峰時段10分鐘才一班車,但是市中心主線的七座車站匯集了所有路線,讓主線的班距提高到1到5分鐘內;而放射區每條路廊都有二條路線,實際班距也提高至5分鐘一班車,尖峰時段更不必說了。這種放射狀和大量匯集的路網模式,班距設計和調度勢必是非常精巧的學問。如何讓所有路線的車在同一時間匯入,然後又不相撞,又能維持1到5分內就有一班車的水準,同時間還有城際列車及區域列車行駛著。看看臺鐵,都會區的單純線形路線,調度和班距設計數十年來毫無積極作為,遇到問題只會謝謝指教,如果台灣想成為「真正」的已開發國家,就必須努力朝先進國家學習。
S-tog尚有一條呈「C」形的環型路線且不進入市中心的「F線」,F線皆與所有路線交會至少一次,交會點均能轉乘,且5分鐘就一班車。不過F線的乘客也相對較少,大多數都是短乘為主的轉乘客。
▲市中心Nordhavn車站月台的LCD顯示器。本站匯集四條路線,發車時間相當密集 #01
以下由北而南,從市中心主線的幾座車站開始介紹起,再帶入幾座轉乘車站,以及市郊的車站。
S-TOG Nordhavn Station/北港車站
「Nordhavn」譯成中文即為「北港」,當然不是雲林的北港。這裡得名於哥本哈根港口北岸,如果要搭乘郵輪前往奧斯陸的話,可在Nordhavn步行十分鐘內抵達碼頭轉乘;反向亦同。
S-tog全線的車站多是簡易設計,也沒有穿堂大廳,只有在通道上擺設售票機,再於月台層放置刷卡機。高架的Nordhavn車站,S-tog的指標是紅色六角形寫著大大的「S」鮮明LOGO。車站的站名牌,一如北歐設計風格,總是低調得難以發現,設置在Nordhavn車站7-11上方。
▲高架的Nordhavn車站,站名牌非常低調,但S標誌非常顯眼 #02
Nordhavn是市中心主線七座車站的第二座,僅一座島式月台,因此列車來去相當頻繁。月台上設置和台鐵類似的直立式刷卡機,另外亦有LCD列車資訊顯示器。雖然月台僅一座,但是軌道卻很多,除了二條停車線之外,還有另外二條通過線,讓不停站的區域和城際列車可以呼嘯而過。另外,Nordhavn的月台就能看到海港,即傳說中的哥本哈根「北港」。
▲Nordhavn車站的島式月台,設置直立式刷卡機 #03
▲Nordhavn車站旁的通過軌道線,並能看到海,也就是哥本哈根北港 #04
S-TOG Østerport Station/東門車站
Nordhavn南行的下一個停靠站即「Østerport」,Østerport即中文概念的「東門」,是當時哥本哈根東城門的所在地,至今附近還有五星形的城堡遺跡,看了後悔不看更後悔的小美人魚也在附近。筆者當時的飯店就在Østerport車站旁,房間位於1樓,陽台外即整備線軌道,不時會停放整備中的火車。而丹麥國鐵的主力火車多數仍是柴油動力,所以不時會有柴油火車響亮的引擎聲。Hotel.com對該飯店的評語多半是「火車太吵」,可這對鐵道迷而言,卻是不可多得的美妙樂章。
Østerport為地塹式車站,有一座磚造站房,興建於1897年,距已今是121年的百年建築了。筆者到訪時正在整修,進出車站則由一旁新建的水泥、玻璃和黑色鋼構的後現代建築為主。
▲整修中的Østerport磚造站房及一旁的新建出入口 #05
▲Østerport車站新建的出入口 #06
Østerport是主線北端的區域列車停靠車站,也有許多列車以Østerport為始發點,設計有六座月台。其中1-2、3-4、5-6是相鄰的三座島式月台,位於站體北方,5-6月台為S-tog專用的月台。比較奇特的是站體南方的12及13號月台,兩座月台位處眾多軌道之間,雖然是島式,但僅提供單一側上下車。12號月台似乎很少使用,13號月台則是H線專用的始發月台,不時地都會停靠一列S-tog。
▲Østerport的5-6號月台,以及其他相鄰三座島式月台,位於車站北端 #07
▲Østerport跨站陸橋同時亦為車站站體及出入口 #08
▲Østerport跨站陸橋另一角度;車站整修中,得從新建的出入口進出車站 #09
▲獨立使用的13號月台,為H線專用的始發月台;右側的S-tog為通過列車 #10
▲12號月台位於雙層列車旁,筆者當時住的飯店就是左側白色建築 #11
S-TOG Nørreport Station/北門車站
Nørreport音譯為中文為「諾里波特」,聽起來很洋;如果用意譯則是「北門」,同樣得名於早年城門「Nørreport」。目前週邊是哥本哈根老城區的觀光地帶,植物園、羅森堡、哥本哈根大學就在周邊。同時,Nørreport也是S-tog主線與捷運M1、M2的交會車站。
從「北港」出發後,又是「東門」又是「北門」的,等一下還會有「西門」出現,有沒有覺得丹麥火車站名很台灣?
Nørreport車站是地下化車站,其實從Østerport到哥本哈根中央車站之間的主線都在地下,有加蓋的如Nørreport就是地下化,沒加蓋的即是地塹式,早在1917年即完工通車,明顯是受到英國鐵路地下(地塹化)的影響而興建,也代表著當時的「現代化」象徵。
Nørreport地面層站體以數座不等的圓弧角幾何造形的大型頂棚為設計,主要出入口頂棚上方則有明顯的站名文字。另外,丹麥國鐵仍有許屬柴油動力火車,加上Nørreport車站為地下站體,為了強化月台層的空氣,於是設置好幾座通風口,每座均用玻璃圍成許多桶狀。
▲Nørreport車站地面層主要站體的頂棚上方的站名 #12
▲Nørreport地面層有許多出風口,用以淨化地下月台層的柴油動力火車造成的髒空氣 #13
▲Nørreport的捷運車站出入口 #14
Nørreport在地下層設有二座島式月台,不過月台空間非常狹小,再加上本站往來的人潮很多,月台上的擁擠可想而知。而且這二座島式月台之間被隔板封住,讓空間更具幽閉感。Nørreport曾在2014年重新裝潢,導入大量白色系裝潢及白光照明改善之,大量通風口也是在當時所加裝。
▲空間狹小的Nørreport車站月台層 #15
▲3、4號月台的S-tog列車資訊顯示器 #16
▲雙層區間車在Nørreport地下月台發車 #VIDEO
S-TOG Vesterport/西門車站
Vesterport位於哥本哈根的內城區「Vesterbro」,和上述二座「port」字尾的車站一樣,Vesterport意即早期哥本哈根內城的「西門」。Vesterport車站距離København H(哥本哈根中央車站)只有300公尺,站距相當短,就好比臺鐵在台北車站設一站,在北門又設一站的概念。
而Vesterport不但站距短,從Vesterport到København H之間的鐵路則是「地塹式」。地塹鐵路有些類似不加蓋的地下鐵路,上方可以輕易地讓道路、建築通過,所以被建築和道路覆蓋的部份像是地下鐵路,沒有加蓋的區域又像是地面鐵路。站體就位於跨越鐵路的Vesterport大道旁,同樣擁有鮮明地六角形紅色S標誌。
▲Vesterport車站外觀 #17
Vesterport車站僅一座島式月台供S-tog停靠。月台區沒有被建築和道路覆蓋,但是周邊可以看到直直的高牆,是地塹車站的特色。雖然距離哥本哈根中央車站的距離很短,但是Vesterport的乘客量也不小,某些形式也分散了中央車站的人潮。
▲停靠於Vesterport唯一的島式月台的S-tog電聯車 #18
▲地塹式的Vesterport島式月台,前方被道路和建築覆蓋的區域即成為地下鐵 #19
從Vesterport大道上可以一覽Vesterport地塹鐵路區域。因為接近中央車站,所以軌道數變得相當多,Vesterport車站擁有二條停車線,其餘的都是通過線。哥本哈根的區域鐵路班次很多,站在陸橋上可以拍攝來來去去的火車,但別選在天寒地凍的冬天拍,冷風不會讓你待太久。
▲從陸橋上展望Vesterport地塹車站全景 #20
▲Vesterport車站準備停車的S-tog火車以及通過線上的城際列車 #21
S-TOG København H/哥本哈根中央車站
哥本哈根中央車站(丹麥文Københavns Hovedbanegård,簡稱København H,以下中文均作「中央車站」)是哥本哈根鐵路輻射路線的中心點,命名為「中央車站」也象徵著它的地位。
現在的哥本哈根中央車站是第三代建築,龐大的哥德式磚造站房,底層是花岡岩砌成的拱門基座,第二層以上至六、七層樓高為紅磚搭建,並附數座尖頂的鐘樓及鐘塔。這座建築完工於1911年,並設置六座半地下化(地下+地塹)的島式月台。1911年那個年代,咱們才剛推翻滿清,火車被視為風火輪般的邪物;而日本在台、日兩地興建的各火車站,也沒有一座的規模能與之相比,可以想見當年丹麥國力之鼎盛。
現在哥本哈根中央車站外觀,站體側面掛了一副全系統最大面「S-tog」紅色六角形標誌,並結合丹麥國鐵的LOGO,可說是S-tog的標誌之王。
▲中央車站側面站體,以及大最的S-tog標誌 #22
▲建於1911年的哥本哈根中央車站,擁有半地下化的六座月台和龐大的站體 #23
不過,中央車站正面主出入口,挑高圓拱迎賓廊的正上方,竟然被掛起一面巨型紅色LED電子時鐘……所以我們穿越了北港、北門、東門、西門等車站,來到一座在百年古蹟安裝大型電子時鐘的中央車站,站前廣場是停車場和動線規劃不良的道路,火車站周邊停滿橫七八豎的腳踏車……還好上述的場景不是Taiwan only。
▲車站正面被掛起大型LED時鐘,站前廣場是停車場,動線規劃亦不良 #24
▲原圖似乎缺少了什麼,於是增加一點東西kuso一下 #24a
▲車站周邊滿是橫七八豎的腳踏車停車場,有些還是雙層設計(上層利用斜坡道架上去) #25
走進中央車站的迎賓廊,首先是個方形空間挑高的穿堂,利用不同層次的圓拱,從磚紅的拱門、半圓氣窗,到天花板的半圓形裝飾,搭配線形及半圓的線條,一路延續到車站的主要大廳。大廳以兩座30公尺大跨距的超挑高拱形屋頂構築而成,支撐著屋頂的柱子以及拱形樑,皆是花樑鋼,相當氣派。在大廳內,近期又增建了票務中心,並呼應車站圓拱的特色,長形建築的票務中心同樣也是圓拱打造,且全為玻璃隔間,增加透視效果,降低衝突感,同時又兼具設計感。
▲迎賓穿堂的圓拱造形挑高設計 #26
▲大廳以兩座同樣的30公尺大跨距的超高圓拱屋頂構成 #27
▲大廳內增建的雙層票務中心,同樣也以圓拱構成,隔間幾乎以玻璃為主 #28
六座島式月台,亦採圓拱形大跨距的花樑鋼搭配頂棚,而且頂棚不但覆蓋了月台,連同軌道區也被頂棚覆蓋的範圍內。所以月台上沒有任何一根柱子,所有的柱子均座落在兩道軌道之間另外搭建的小月台上。
▲中央車站的S-tog月台區,月台亦採紅色花樑鋼搭配的圓拱頂棚 #29
▲月台大跨距頂棚,柱子均座落在兩道軌道之間另外搭建的小月台上 #30
由於中央車站是半地下化的站體,站體北端的月台區位處車站建築上方,為地下化月台;設有圓拱頂棚的月台區,則是地塹月台。而站體南端的軌道已慢慢從地塹變成平面式,後來為了讓瑞典的X2000高鐵列車能開進哥根哈根中央車站,另於南端的平面層另外增建第七座島式月台。因此讓哥本哈根中央車站同時擁有地下、地塹和平面等三種月台形式。
▲中央車站從地塹到建築站體下方的地下月台層 #31
S-TOG Ny Ellebjerg Station
接下來離開主線,到了放射路廊的車站,筆者逛過大部份都是具轉乘機能的車站。首先是A線、E線和F線的轉乘點:Ny Ellebjerg。這座車站是2007年隨著F環線延長路段完工後才通車,也是目前F線的終點站。
Ny Ellebjerg車站位於Ellebjerg旁,在F環線尚未延長時,站址西南方已有一座「Ellebjerg」車站,後來在F線與A線交會點新增設的車站,命名為「新Ellebjerg」,意即丹麥文的「Ny Ellebjerg」。
在S-tog路線設計上,A線和E線在西南方的放射路廊是共線的,F線則是獨立的路線,F線軌道位於地面層,A線及E線則是高架橋。不過F線的路廊除了S-tog之外,尚有區域及城際鐵路的火車運作中,因此軌道為十字交會,但是F線的電車只到Ny Ellebjerg為止。
▲十字軌道高架交會車站,地面層是F線;高架是A及E線 #32
2007年增設的車站,站體大量使用現代的元素,以簡單的水泥牆及灰色琺瑯板為主,樓梯、電梯則以黑色鋼材搭配透明的玻璃為建材。最重要的紅色六角形「S」標記,就掛在站前廣場的路邊。和所有S-tog車站一樣,Ny Ellebjerg車站沒有穿堂層,所有入口均直通月台層,當然也不需要剪票口。所有乘客需在月台上購台或刷卡才能上車。
▲2007年新建的Ny Ellebjerg車站,紅色六角形S標誌非常明顯,標誌後方即F線月台入口 #33
▲Ny Ellebjerg車站以水泥、灰色琺瑯板及黑色鋼材搭玻璃構築而成 #34
高架的A線及E線配置兩座側岸式月台。如果走錯邊,必須再下樓出站換邊,其實「出站」也不過就是上、下一個樓梯而已,沒有剪票口,沒有穿堂,一切隨意自然。至於地面層的F線月台,月台終點就是車站入口,不需要另外爬樓梯。不過新的F線島式月台已完工,未來F線可能會延長到市中心段,並啟用新的月台。
▲高架月台的候車空間 #35
▲E線列車停靠在高架的月台,看得出來月台具有彎度 #36
▲地面層的F線月台及整備中的S-tog #37
S-TOG Danshøj Station
Danshøj車站於2005年完工通車,並短暫作為F線的終點,直到F線在2007年延長至Ny Ellebjerg車站,因此站體設計風格和Ny Ellebjerg很相似,同樣以水泥、黑色鋼材及玻璃為主,而且也是十字交會車站,高架軌道的島式月台為B線,地面軌道的F線則是側岸式月台。筆者在Danshøj拍得比較匆忙,沒有拍到十字交會的樣子,有點可惜。
▲Danshøj車站站名牌 #38
▲高架層的Danshøj車站島式月台,左邊樓梯連絡地面層的F線月台 #39
▲Danshøj地面層的F線專用的側岸式月台 #40
由於B線路廊尚有區域及城際火車使用中,所以全線幾乎都採四線軌道配置,緩急分離相當徹底,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因此在B線沿線各站,例如Danshøj車站,軌道旁時常可以看到呼嘯而過的城際或區間車。
▲Danshøj於B線軌道外的緩急分離軌道,一列城際列車正通過本站 #41
S-TOG Vanløse Station
Vanløse車站為C線及H線共線的車站,可轉乘捷運M1及M2(兩線共線)。高架的站體,站房均漆上S-tog的紅色系,馬路上方的軌道高架橋,掛了一個大型紅色六角形S大燈箱,想忽略都難。
▲高架的Vanløse站體,紅色六角形燈箱的位置非常顯眼 #42
▲Vanløse車站周邊的腳踏車停車場 #43
▲Vanløse車站的電子布告欄設備 #44
而捷運與S-tog車站的入口位置,位於同一動線上。紅色站房的一樓是S-tog的入口,捷運站則是在一棟米黃色如塔台盤的高塔旁。兩種軌道交通在這裡是平行的高架設計,S-tog的高度較高。在捷運站內,剛好S-tog月台也有停車時,就能看到白色的捷運電車及紅色的S-tog電車併排停車的有趣畫面。
▲S-tog與搭台似的捷運車站入口,位於同一動線上 #45
▲Vanløse車站設置一座島式月台,左邊低處即捷運車站 #46
▲從Vanløse捷運站月台看邊的S-tog,剛好拍到捷運與S-tog平行停靠 #47
S-TOG Høje Taastrup Station
最後來到本文最後一座介紹的車站:Høje Taastrup。Høje Taastrup是座獨立的城市,位於哥本哈根西方,距哥本哈根僅15公里,亦屬衛星城市的一環,也是S-tog的B線放射路廊的終點。
Høje Taastrup車站的門面有三座銀白色的圓拱棚架式建築,據說是當地的地標。由於Høje Taastrup同樣採地塹設計,所以跨站的站體位於地面層,動線的安排也很單純,站體一側是自小客車接送區,另一端則是巴士站。
▲Høje Taastrup車站自小客接送區的三座銀白色圓拱建築 #48
▲圓拱的另一側,為巴士接送的動線 #49
三座圓拱建築,同時也兼具挑高的作用。站內、外的隔間,採用格子狀及扇形的鋼材及玻璃搭建,身兼自然採光的作用,也是北歐建築的特色。在台灣,這種大面積採光,通常只會更耗能源,在日照少的北歐正好相反。
▲圓拱建築的挑高及採光設計,兩端連接著公車站及自小客接駁區 #50
採用地塹設計的Høje Taastrup車站,擁有三座島式月台,除了S-tog停靠之外,也是區域及城際列車的停靠站。其實地塹設計的好處,是不需要搭建複雜的高架橋,也擁有更完善的擴充機能;但是就不如高架或地下車站能多出使用的空間。
▲歐洲常見的地塹式車站,Høje Taastrup擁有三座島式月台 #51
▲Høje Taastrup的S-tog專用月台 #52
Høje Taastrup車站,或者說是丹麥的許多火車站,在月台層多會利用寬闊的月台,獨立興建室內候車區。候車區全為落地玻璃隔間,且有許多玻璃門以及刷卡機,時時刻刻提醒乘客不要忘記刷卡。獨立的候車區,主要是為了冬天防寒。日本也有類似的設計,但大部份是獨立的小包廂;Høje Taastrup車站則是沿著長長的月台搭建長長的候車空間。
▲Høje Taastrup車站的城際列車月台的候車空間 #53
▲Høje Taastrup候車空間以及月台室外的設計 #54
全文走筆至此,雖然只有介紹幾座車站,但也來到七千五百字之多。這幾年在國外跑透透,一開始的目的是想多看看幾座捷運系統,但後來發現,區域鐵路、路面電車,都比單純的捷運要有趣許多。例如哥本哈根的S-tog,尤其是常態性的緩急分離,讓S-tog不只是類捷運,而是真正的捷運,雖然還有好多車站還沒逛到。而人口僅七十七萬人的哥本哈根,如果將衛星城市在內的「大哥本哈根」來計算,人口也來到一百多萬。若以筆者的角度來看,其實通往機場及瑞典馬默爾的路線,也早有成為另一條S-tog路廊的機會,也曾有人討論過,不過短期內大概還不太可能有機會。倒是隨著Ny Ellebjerg車站新月台完工,未來是否有可能開行經由市中心主線的真正環狀路線,以現有路網也是很有機會的。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