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輕軌武吉班讓線,全線高架,並使用單節的膠輪車廂四處遊走
巴士造形的電車,有如高架街車般,是不折不扣的軌道交通
武吉班讓輕軌的主要功能乃地鐵(MRT)至住宅區的最後一哩之接駁
這類的輕軌在新加坡有三條線,是星國較為特殊的軌道系統
因為新加坡的土地政策,市中心商業區外,就是大片的住宅區
政府有計畫地興建住宅大樓(組屋)
部份距離地鐵較遠的區域,則以輕軌(LRT)系統來接駁
新加坡定義的輕軌(LRT),功能接近高架的接駁公車,大多以一至兩節車廂營運
就好像是把機場航廈電車搬到住宅區內營運般
這類的輕軌除了武吉班讓線之外,還有榜鵝輕軌及盛港輕軌,計有三組路網
武吉班讓輕軌,全長7.8公里,於1999年完工通車
主要目的乃作為武吉班讓地區大量的國民住宅區與地鐵站的接駁之用
路線全線均在住宅區內,目前唯一軌道轉乘站是地鐵南北線的蔡厝港站
全線高架化,並使用單節車廂營運,在新加坡地鐵路網的定義屬LRT,中文則稱之為輕軌
(吉隆坡捷運安邦線及格蘭那再也線,亦定義為LRT,但運量及功能與武吉班讓線截然不同)
武吉班讓輕軌以地鐵南北線的蔡厝港站為起終點
從蔡厝港出發後,單一路線到了武吉班讓站,變成一圈環線
因此全部路網形成一個「6」字形的路線
其中還有一條十里廣場的小支線
所以武吉班讓輕軌的營運模式有三種
A線為順時針的循環線
B線為逆時針的循環線
C線為十里廣場起迄經武吉班讓的順時針循環線
武吉班讓輕軌電車多為單節行駛,外觀就像是一輛小巴士
寬大的檔風玻璃窗,窗下的長方形裝有長方形大燈及尾燈
大燈旁邊還有方向燈一般的燈飾
每節車廂有四車輪,車輪上又有輪拱設計
行駛在水泥鋪面的軌道上,而雙向軌道的中間又畫上黃色的標線
酷似行駛在高架橋上的小巴士
▲單節運轉的武吉班讓輕軌,酷似行駛在高架橋上的小巴 [01]
電車車廂呈對稱六角形設計,上半部內縮如梯形
每一個側面設有兩個寬大的車門
就電車造形而言,與台北捷運木柵線馬特拉電聯車非常相似
所以新加坡的捷運系統,不論是重運量的MRT或武吉班讓的LRT
電車的外觀與台北捷運常有明星臉
不過武吉班讓輕軌軌道距離民宅過近,有隱私的問題
所以電車的側車窗使用了「變色車窗」
當經過住宅大樓旁邊時,車窗會自動變成不透明的白色
讓車內看不到車窗外,只看得到光線
駛離住宅大樓時,車窗又會恢復為透明的藍色
只有前、後端的擋風玻璃不會變色
▲車廂造形與木柵線馬特拉車有著相似的明星臉 [02]
武吉班讓輕軌電車內部是簡單的雙排靠牆的長條座椅,並設有LCD螢幕
由於電車為自動駕駛,正常情況下沒有司機的配置
靠近擋風大玻璃的區域設有四個天王座
擋風玻璃前有個大平台,平台下內藏手動駕駛的裝置,如同文湖線的馬特拉車
但人多時,也不少乘客直接坐在平台上
▲永遠是人潮滿滿的車廂 [03]
▲擋風玻璃的區域,設有四個天王座 [04]
雖然維基百科對武吉班讓輕軌的評價很差,因為虧損,甚至以大白象形容之
不過武吉班讓輕軌始終是人潮滿滿,即使是非假日的離峰,車廂也擠了一堆人
或許和單節運轉有關,就運量而言,可能有增節的空間
BP1 蔡厝港站
蔡厝港站為MRT南北線的車站之一,亦是武吉班讓輕軌的起點站
在新加坡地鐵濱海市區線完工之前,蔡厝港站是武吉班讓輕軌的唯一轉乘站
車站地位不言而喻,也帶來了轉乘客源的商機
所以站體與百貨商場相連,此一模式與香港非常相似
▲高架的MRT蔡厝港站 [05]
地鐵蔡厝港站與輕軌蔡厝港站的站體皆為高架車站
兩線車站的站體和軌道平行,輕軌車站就位處地鐵車站與百貨商場之間
▲百貨商場(左)與車站(右)相連,輕軌蔡厝港站體就在右前方 [06]
武吉班讓輕軌蔡厝港站的外觀設計,比照地鐵蔡厝港站
硬山式的紅瓦斜頂,邊緣以紅色琺瑯板修飾,具有現代化的傳統中華風格
除了屋頂外,大片落地玻璃的支架,亦均使用紅色系
軌道末端的斷面,巧妙地連接著站體的屋頂,讓視覺上更具整體性
▲輕軌蔡厝港站站體 [07]
紅色傳統中式建築風格的車站,到了站內換成商業氣息濃厚的商店街
雖然蔡厝港站沒有地下街,但高架站體內也留有許多商店空間
尤其是地鐵車站轉乘輕軌車站的通道,更不容錯過商機
▲地鐵蔡厝港站通往輕軌蔡厝港站之間的商店街 [08]
在商街店逛著逛著,輕軌蔡厝港站的穿堂大廳和售票處、驗票閘門突然出現在商店之間
基本上穿堂大廳就是商街店的一部份,驗票閘門上方也掛上英文的站名牌
站名牌是新加坡地鐵CIS標準化的樣式,深藍綠底色配白色的英文字
以及黃色的地鐵LOGO和灰底白字的車站編號
另外還配上一個綠底車頭圖案的LRT樣式,與紅底的MRT樣式有別
將車站入口與商店街融合的案例,筆者想到了港鐵的旺角站
▲隱身在商店街之間的蔡厝港輕軌站穿堂大廳 [09]
蔡厝港輕軌站有一座島式月台,也是全線唯一的島式月台
依路線的特色,列車有順時針環狀行駛及逆時針環狀行駛及經十里廣場等三種模式
不同的行駛模式,未有固定的月台,所以仍需以LED顯示器上的訊息為主
但這三種營運模式都能駛抵線上的任何車站,搭錯線大不了就多繞一下路
由於輕軌系統只有單節車廂行駛,月台的長度非常短
月台設計均以紅色琺瑯板為主,地板亦為淺磚紅色磚,天花則是白色飾材
橫式站名牌以英文、中文、馬來文、淡米爾(印度)文呈現
▲蔡厝港輕軌站月台層,皆以紅色琺瑯板為主 [10]
▲大多以一節車站運行的輕軌,所以月台層的長度亦短 [11]
▲從輕軌站望向地鐵站,中間下方鐵皮屋頂即商店街 [12]
BP1-BP4 蔡厝港至德惠間
武吉班讓輕軌從蔡厝港站出發後,先是與地鐵平行一段路
接著才轉入武吉班讓的住宅區中
在平行的路段,偶爾也可能看到LRT與MRT在高架軌道上「軏車」的畫面
是新加坡難得一見的同方向電車並行的場景
▲蔡厝港站南方的MRT與LRT高架軌道平行路段 [13]
新加坡輕軌武吉班讓線路線不長,站距也相當短,平均500公尺一站
而且路線深入社區中,使用上與公車非常相似
每座車站也就以小巧造形為主,而且外觀設計使用同一套範本
只有起點站蔡厝港站是紅色的中式風格,其餘車站皆為藍色現代風格
從軌道上望去,藍弧形的屋頂覆蓋全部站體
兩座側式月台,軌道中間還有一道ㄇ形門
另一側則是電梯空間,遠遠望去,是兩座挺立的白牆
▲蔡厝港出發後的第一站,BP2南景站 [14]
▲BP3吉豐站 [15]
▲BP4德惠站 [16]
BP5 鳳凰站
筆者在鳳凰站下車,這站名聽起來很有氣勢的樣子
但鳳凰站周邊均是普通的組屋大廈,車站亦屬唯一的標準款式
▲從地面望鳳凰站 [17]
▲鳳凰站周邊的綠地 [18]
每座車站的月台均不長,站體比一般的捷運站要來得迷你許多
不過相關的硬體設備一樣不會缺少,每座車站都會有基本的穿堂大廳
大廳入口上即掛著深藍底色的站名牌
但穿堂大廳會受到高架柱子的影響,空間視野並不大
▲鳳凰站入口及迷你的穿堂大廳 [19]
月台層上,各站配置亦同,均以側式月台為主
LED列車資訊系統是必備的設備,單一側月台就有兩面
而大面積覆蓋的屋頂,正好全面覆蓋了月台層的全部
台灣甚少有高架車站採用類似的設計
▲ 鳳凰站月台層 [20]
▲列車停靠中 [21]
來到鳳凰站,其實是想探望一下剛剛被馬來西亞國鐵拆除的新加坡唯一傳統鐵路
(這條鐵路產權及土地屬馬國所有,星國希望捷運化,馬國則想炒地皮,所以拆了)
筆者當時到了丹戎巴葛才知道新加坡火車站已經停用了
到了鳳凰站之後,又發現鐵路也被拆光光了,平交道完美地消失在地球上
附近殘留的「小心火車」告示牌,不知道時至今日是否也被拆除了呢?
▲鳳凰站附近,被拆除的新加坡唯一傳統鐵路遺跡 [22]
▲鐵路旁邊的小心火車告示牌 [23]
BP14 十里廣場站
十里廣場(Junction 10)是武吉班讓地區的大型購物中心
規模之大,甚至連輕軌都要拉一條支線進去停站
其實這正是完美組屋住宅區的開發計劃
以便捷的軌道交通來串綠地、轉運點、教育、醫院等節點
就連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也很方便地擁有軌道交通的連結
武吉班讓輕軌道直接進入購物中心的建築內,並設有一座車站
筆者這趟來到新加坡,運氣實在不怎麼好,除了遇到傳統鐵路剛被拆
也遇到十里廣場正在整修,輕軌也就被阻擋在十里廣場的門外了
▲整修中的十里廣場,無法入內窺見輕軌車站 [24]
▲主線與十里廣場支線分叉處,前方建築即為十里廣場,圖中可見鐵道進出動線 [25]
BP6 武吉班讓站
武吉班讓站位於6字形路線的分岔點,屬全線輕軌的轉乘車站
過了武吉班讓站之後,軌道便來個空中立體交叉
因為淨空小、過彎限制小,軌道的坡度和彎曲幅度也較大
這幅軌道立體交叉圖,倒容易令人誤以為是遊樂園的雲霄飛車
▲往蔡厝港方向的軌道立體交叉及武吉班讓站 [26]
▲立體交叉的軌道另一端場景 [27]
▲從橋下看空中立體交叉的軌道 [28]
武吉班讓站外設有公車轉運站
新加坡、香港或日本都市的公車轉運站,絕不是草草一個站牌或超大侯車亭就了事了
相對的,公車轉運站通常具有寬敞的場地和侯車空間,以及良好的路網規劃
而新加坡公車站標準配備:詳盡的路網圖,亦能讓乘客輕易掌握公車路線走勢
▲武吉班讓輕軌站旁的公車轉運站 [29]
▲新加坡不論是轉運站或大型侯車亭,均有詳盡的路網圖 [30]
武吉班讓站除了做為輕軌與公車的轉乘點
新建中的地鐵濱海市區線,也將以武吉班讓為起終點
屆時武吉班讓的終點效應將更為明顯,一方面也能分擔蔡厝港站及南北線的流量
不過武吉班讓站的站體並未因交通因素而擴建
它和其他車站的規模差不多,鵝黃色搭配深藍色的頂棚和線條
小巧而高挺的側面,沒有太多的設計和修飾
▲武吉班讓站站體 [31]
雖然車站外觀與其他輕軌站相同
不過武吉班讓站穿堂大廳驗票閘門的數量仍然比較多
從地面的穿堂大聽至樓頂的月台層,多為自然採光,且無空調
雖具環保考量,但別忘了新加坡是全年濕熱的熱帶國家
待在無空調的環境候車,只會企盼電車快來,然後火速上車吹冷氣
▲武吉班讓站數量較多的驗票閘門 [32]
▲武吉班讓站穿堂層 [33]
▲武吉班讓站樓梯分流轉折層 [34]
BP13-BP7 信加-柏堤(逆時針)
武吉班讓站之後,輕軌路線以環線方式繞行一圈
列車分為順時針及逆時針兩種模式,均能抵達任一站點
高架的雙軌穿梭在組屋大樓間,沿著四線道路的側邊而行
大部份的情況下,高架軌道多會架設在共構道路的中央分隔島
但武吉班讓輕軌大多架設在路旁的綠帶
也就衍生出輕軌距離民宅過近的隱私問題
▲信加站前的軌道、道路與組屋大樓 [35]
▲BP13信加站 [36]
對比密集高聳的組屋大樓,只有單節運轉的車廂顯得嬌小許多
組屋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住宅政策
由政府大量興建國民住宅,廉租給國民
而且每一塊組屋社區都會配套許多公園、大賣場、停車場和捷運路線
完整的生活機能,包辦了食衣住行育樂
▲對比密集高聳的組屋大樓,只有單節運轉的車廂顯得嬌小許多 [37]
▲BP12澤拉邦站 [38]
武吉班讓輕軌軌道以水泥鋪面如車轍道的軌道以及中央導軌軌道構成
雙向軌道中間繪上黃色標線,路線蜿蜒住宅與道路之間
如一條架空的城市賽道般,又像是遊園車的軌道
▲雙向軌道中間繪上黃色標線,路線蜿蜒住宅與道路之間,如城市賽道般 [39]
▲BP10法嘉站 [40]
法嘉站至萬堤站之間的軌道,順應著坡地地形,以平面軌道的方式鋪設
原本架空的高架橋直接銜接坡地地面,並在此設有橫渡線
為了維持絕對路權,軌道區的兩旁架起高高的圍籬防止侵入事件
這段路線也是武吉班讓輕軌唯一的非高架路段
▲法加至萬堤之間的非高架路段以及橫渡線 [41]
新加坡的組屋,外觀喜歡使用粉色系的繽紛色彩
粉黃、粉藍、粉紅、粉棕,一望便知是組屋
成片的住宅大樓區,居住著上萬的居民
而組屋區大多是新建、新規劃區域,放眼望去沒有凌亂的招牌和雜亂的舊屋舍
整齊的街道,綠意的草地和植栽,充份將住宅區與公園結合
倒與模擬城市的場景有些神似
▲萬吉站前 [42]
▲BP9萬吉站體 [43]
要瞭解新加坡的組屋的文化,搭一趟輕軌準沒錯
不論是武吉班讓輕軌,或是東北線的傍鵝、盛港輕軌
都是為了高密度組屋社區而服務的,並做為地鐵路線最後一哩的連接
▲秉定站周邊的組屋社區 [44]
▲BP8秉定站 [45]
武吉班讓輕軌大部份的路線就在組屋大樓間繞行
概念上與環線社區接駁車有些相似
只不過這接駁車被高架化,或者是高級化
但即使站距比照巴士站牌,最小來到500公尺就設站
部份組屋仍然得走上個20分鐘才能走到輕軌站
20分鐘的步程大概只有在台灣是屬於令人受不了的程度
氣候一樣悶熱潮濕的新加坡,人們卻早已習慣這樣的步程
推動大眾運輸之餘,除了免費、優惠等猛藥之外
如何讓民眾接受「多走路」這件事,可能也極需努力
▲秉定站至柏堤站之間的直線路段 [46]
▲BP7柏堤站 [47]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