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為九廣鐵路的港鐵東鐵線,從羅湖到紅磡,南北縱貫了九龍半島
路線也從早期的傳統鐵路,搖身變化成2-5分鐘一班車的捷運路線
在密集的班距當中,直通中國大陸的列車仍能穿插其間
2010年以前甚至還兼有貨運服務,可說是傳統鐵路捷運化的極緻

P1170255



鐵路捷運化,是台鐵近年的顯學
但亞洲早有許多傳統鐵路捷運化的例子
日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東京的山手線、大阪的環狀線,已和捷運無異
韓國的首爾地鐵1號線,是韓國鐵路公社捷運化的代表作
到了南洋的馬來西亞,吉隆坡的KTM被大方的納入捷運路網圖中
香港,東鐵線的改造成功,更成就了一項典範

港鐵東鐵線,前身即九廣鐵路,是標準的傳統鐵路,屬標準軌,設有客、貨運服務
早年的營運單位九廣鐵路局,1980年代開始全線電氣化並增建車站,也改善了路線
1982年改建工程完成,鐵路局也公司化為官股的九廣鐵路公司,簡稱為九鐵
2003年西鐵線通車後,九廣鐵路改稱為「九廣東鐵」
但直到此時,香港地鐵路網圖並不會將東鐵、西鐵畫入,而是以一般鐵路的圖示表示之
九廣東鐵沿線各車站,仍以「火車站」名之,雖然服務已和地鐵沒有差別了
2007年九鐵、港鐵兩家公司合併,九廣東線納入香港地鐵系統,路線改稱為「東鐵線」
此時香港地鐵路網才加入這兩條早已和地鐵服務無異的路線
但在地人仍習慣以「火車」來稱呼東鐵線及其車站
導致國內許多旅遊書籍及網友們直接無視東鐵線的存在
例如許多東鐵線沿線的酒店,都被視為「交通不便,需轉公車或的士」的酒店
比如筆者住過的帝京酒店,與旺角東共構,只要搭東鐵線至旺角東站就是飯店門口了
但眾網友們還是會搭地鐵到旺角站或太子站,再走個2公里順便嫌它怎麼那麼遠
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呀

香港東鐵線

目前東鐵線全長41公里,平均站距為3.4公里,十足的近郊城際鐵路樣貌
全線大多以平面為主,少部份會高架,落馬州支線則有一段地下化區間
主線原先設定在尖東站,2011年九龍南線完工,東鐵線改自紅磡站發車
另外還有二條支線,一條為與羅湖平行的落馬洲站,提供進出中國的第二個關口
另一條為沙田至大學間的沙田馬場支線,有賽馬期間才會營運,感覺相當神秘

DSCN4706
01▲旺角東站北方的東鐵線及SP1900型電車

為何稱東鐵線是極緻的作品呢?
東日本JR山手線,二分鐘一班車的密度,可說是傳統鐵路捷運化的表率
但是山手線車種單一,全線班車都是站站停,基本上已是捷運的形態了
東鐵線卻還留有通往中國大陸的直通列車,2010年前甚至兼營貨運服務
所以等車時,有時會冒出不停站的中鐵列車,或是外觀和台鐵R魯很像的柴電機車頭
就算是東鐵線站站停的主力電車,還得區分羅湖和落馬洲兩種路線
有時還會出現沙田至紅磡間的區間車
可想而知,排點上,東鐵線甚至比山手線要複雜
但尖峰時段仍能維持最密2分鐘一班車,離峰也有5-8分鐘的發車水準

大學P1100832
02▲通過大學站,開往中國大陸的火車

沙田P1170267
03▲兩節柴電機車頭通過沙田站

東鐵線的列車,典型的塗裝是黑色車頭、寶藍色車身色帶配上紅色的車門
奔馳在線上的以英製的「都城嘉幕列車」為主
日本川崎的SP1900型電車引進後,成為西鐵線、馬鞍山線的主力電車
但東鐵線也分配到8組的SP1900型,渾圓具未來感的車頭是明顯的特徵
車頭採單片式擋風玻璃,上方的LED版面很大,可固定顯示列車的目的地

P1170255
04▲東鐵線大圍站SP1900型電車進站

東鐵線從傳統鐵路時代開始,列車就實施差別艙等的配置
現今東鐵線客車雖然均是站站停,但每列車均有一節「頭等艙」的服務
頭等艙的座椅類似機場快線,兩兩一排的絨布椅,有別於普通艙的不銹鋼一條式的相親座
類似做法也見於日本鐵路的「Green Car」

P1170291
05▲都城嘉幕電車的頭等艙

至於英製都城嘉幕電車,可是大有來頭,1982年開始陸續上線
它的年紀比略小於台鐵英國老婆婆,外觀卻好像新車般
因為它曾為了捷運化而大改造,徹底翻身過
例如原先長途式的配置,車門少,座位多,加速度也較慢
改造後,增加車門,拆除廁所,也提升加速度,幾乎是全新的車了

目前所見的車頭均是改造後的設計,和SP1900型有著天壤之別
圓潤車頭使用了三片式檔風玻璃的設計,取消了中央貫通門
LED終點顯示器就安裝在中央玻璃的上

P1170203
06▲東鐵線的主力車種,英製都城嘉幕電車

車內最具「香港風格」的設計,莫過於不銹鋼的座椅
香港地鐵所有的列車都是這種熱屁股貼冷白鐵,而且相當的滑,實在不好坐
而地板、壁面以淺碧綠色為主,再雜以深碧綠和紅色於其間
部份車窗上會裝一面LCD液晶螢幕,專門輪播廣告
LED到站顯示器並沒有裝在每個車門的上方,而是很詭異地安裝在部份車窗的上方
這也是搭乘東鐵線都城嘉幕列車必須要注意的地方
因為不是所有位置都能看見到站顯示器,加上語音廣播有時會變得很小聲
乘客得留心自己的車站及其相對位置,以免坐過頭
(這一點倒是和台鐵有點像)
以上均是英製都城嘉幕電車的內裝,如欲看SP1900的內裝,詳見《這篇文章

P1170200
07▲都城嘉幕電車車內配置

P1170201
08▲LED到站顯示器並非裝在每個車門上,而是錯落在部份車窗的上方

P1100817
09▲車門上方空間,通常貼有一張路線圖

不論是都城嘉幕電車,還是SP1900型,東鐵線每列車均有12節車廂
列車長度非常的長,容量也遠比地鐵還要大,這也是傳統鐵路轉型的優勢之一
但即使發車密集、列車超長,尖峰時段仍擠滿了人,有時連月台也滿出來
離峰時段通常也不太容易有位置坐

看完了路線和車廂的介紹,接下來筆者會逐站來介紹
不過有些站只是趁停車時拍幾張月台照,有些則是九鐵交給接港鐵初期時拍的
加上部份車站正在重新裝潢,有些車站的景物可能已經舊了


 MTR  尖東 

尖東站位於九龍區的尖沙咀,站名即「尖沙咀東」的簡寫
香港地鐵的車站通常是簡潔有力,不太會出現「南港軟體園區」這種冗長的站名
在2004年完工啟用一直到2009年8月16日,尖東站一直都是東鐵線的起點站
2009年西鐵線九龍路段(即九龍南線)接通後
將紅磡定為東鐵、西鐵兩線的起點及轉乘站,所以尖東站便畫歸給西鐵線
如此一來,由尖沙咀轉往東鐵線沿線的乘客,就必須要在紅磡站轉車了

雖然現在尖東站屬於西鐵線的車站
但筆者取景時,尖東站仍為東鐵線的起點,所以本文也順便介紹尖東站

尖東DSCN4940
10▲尖東站J出入口

尖東站是座地下化車站,曾也是東鐵線唯一的地下車站
尖東站與荃灣線尖沙咀站之間還設有地下聯絡通道,但兩站採站外的轉乘方式
加上尖東與尖沙咀站有段距離,地下通道也就相當的長,大概需走個五分鐘左右
除了兩車站之間的通道外,還有其他的地下通道,總計有九條
每條通道依區域位置分成了紅區、黃區和綠區,以強化識別
為了體恤乘客們的雙腳,通道裡均設置機場常見的電動步道
另外,為了讓尖峰時刻爆量的人潮更順暢
港鐵很有趣的將道路交通「分流」、「調撥車道」的概念實施在人行通道中
通道出入口上方,會有可變LED燈告訴你現在該走哪個「車道」
地板上也會有明顯的「標線」,尖峰時段的電動步道甚至會通通改成單一方向

P1220582
11▲尖東與尖沙咀「黃區」的地下連通道,實施了分流和調撥車道的概念

尖東站的大廳層,空間非常的不規則,但離峰時段的人潮也特別多
2009年以前尖東站還是東鐵線的始發站時,設有大型LED面板來顯示即時列車資訊
資訊內容分別是月台位置、終點站、發車時刻和停靠站,十足的傳統鐵路精神
即使東鐵線已全面捷運化,列車都是站站停,但顯示器仍不厭其煩加註「各站均停」
另外,即使列車班距來到3分鐘一班車,顯示器上仍會顯示固定的「發車時刻」

尖東P1220581
12▲尖東站穿堂大廳

尖東P1100879
13▲東鐵線時期的尖東站,大廳層掛有LED即時列車資訊顯示器,十足的傳統鐵路精神

尖東站有一座島式月台,月台非常寬闊,可比北捷橘線忠孝新生站的寬度
可容納12節車廂的月台裝有月台門,是世界上最長的月台門
也是當時東鐵線唯一設有月台門的車站
如今東鐵線又縮回至紅磡始發,於是全線又沒了月台門了

尖東P1100876
14▲尖東站月台可容納12節車廂,是世界上最長的月台門

尖東P1220580
15▲尖東站寬闊的月台


 MTR      紅磡站  

紅磡站原名九龍站,是香港的重要交通轉運中心
目前除了是東鐵線和西鐵線的發車站,通往中國大陸的長途列車也在紅磡站始發
所以車站內部設有海關和免稅區
要是在中國,這類型的車站一定會蓋得比機場還要大
但香港寸土寸金、地狹人稠,紅磡站早已被淹沒在周邊群樓之中
反倒是一旁的紅磡體育館,巨大的白色倒四角錐設計非常搶眼

紅磡P1170171
16▲被淹沒在四周群樓之中的紅磡車站

紅磡P1170184
17▲紅磡站旁倒四角椎造形的紅磡體育館

腹地廣大的紅磡站,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平面車站
但是它也被「立體化」,只是立體化的對象不是鐵路,而是周邊
不論是站體或周邊道路,全面架高,包括紅磡體育館在內,讓人感覺不到鐵路的存在
除非從車站的A1或D6出口出站,才看見被高架的站體下,其實就是鐵路及月台層

紅磡
18▲梳士巴利道旁的紅磡站,柱子後面即平面月台(左)/圖片來源:Google(連結

地面、高架車站,最大的好處就是擴充性強,不像地下車站蓋好就被綁死了
世界各國大多數的傳統鐵路轉運站,都會選擇高架化,或像紅磡一樣讓站體、道路高架
紅磡站本身也是歷經多次的擴建才有今日的規模,例如南側的直通車大廳
玻璃帷幕牆、波浪狀雨庇還有湖水綠色挑高的支柱,設計簡潔而明亮,輕盈而不失氣派

紅磡P1170172
19▲南側大廳(直通車大廳)外觀,設計簡潔明亮,輕盈又不失氣派

紅磡P1170173
20▲直通車大廳出入口之一

三層樓高的挑高大廳,室內是自然採光,乍看又猶如溫室般
大廳角落有商街店及美食街,在挑高的大廳內設計成孤島式的樓中樓
第二層的平台區全被麥當勞包下來了,坐在上面吃薯條時,倒覺得有種露天雅座的錯覺
至於第一層的商店街,有個重要的地方:中國鐵路售票處
只見售票處竟隱身在眾商街之中,小小的櫃台也沒有什麼人潮,不留意還以為是某專櫃

紅磡P1170169
21▲新建大廳的挑高大廳,採自然採光,後方即二層樓的商店街和美食區

紅磡P1170176
22▲隱身在商店街中的中國鐵路櫃台,乍看下像是某專櫃

由新擴建的大廳走到既有的穿堂大廳時,卻有股回到台北車站的熟悉感
依然是挑高的天花板,但壓迫感卻比較重,燈光也較昏暗
新擴建的大廳主要供直通列車使用,既有穿堂大廳則是東鐵線、西鐵線的服務區
大廳四周掛有許多的大型多彩LED面板,顯示著東鐵、西鐵線的即時發車時刻
一座座的高挑柱子,畫了粉紅色的洋紫荊花,是香港的象徵,也是紅磡站的代表意象
在港鐵重新整理原九廣鐵路的車站後,既有的CIS系統全面更新
除了改用港鐵的CIS系統外,東鐵線各站月台也強化其「主題配色」
除了維持各站的主色,各站的壁面及立柱也加入了花木和該站專屬意象的壁畫
港鐵特有的「書法字站名」,也出現在東鐵線各車站

紅磡P1170170
23▲既有的大廳是東鐵線、西鐵線的服務區,大型LED用以顯示即時列車時刻

在車站的西側,也有一個獨立的穿堂大廳和出入口,只是這個穿堂規模又更小了
裝潢上純粹就是地鐵站的樣子,和上面所見的挑高大廳是天差地遠
但身為一個發車站,該有的硬體設備仍會充足到位,雖然西面穿堂規模小
不過也安裝許多LCD來顯示即時列車時刻,內容和版面與上述的大廳層一樣
列車資訊仍詳載「發車時間」,再加上列車區間、月台訊息,取消了「各站皆停」的標註
只是版面有點弱,僅說明列車區間,卻未說明是東鐵線還是西鐵線

紅磡P1170188
24▲西側大廳規模非常小,完全就是地鐵站的模樣

紅磡P1170189
25▲西側大廳的LCD即時列車顯示器,只是版面有點弱,連台鐵都贏它

紅磡站設有三座島式和一座側式月台,其中二個島式月台做為東鐵、西鐵線專用月台
為了無縫轉乘,月台設計也採用了「平行轉乘」的概念,兩個島式月台都可以平行轉乘
另外,雖然紅磡站是平面車站,但月台層全被包圍在建築物之中,感覺像是地下車站

紅磡P1170196
26▲紅磡車站編號1、2號的島式月台,東鐵、西鐵線採用平行轉乘的概念

P1170198
27▲第3月台剛剛抵站的東鐵線列車

編號第5、6的第三座島式月台,屬於直通車月台,是管制區,必須先出關才能抵達
筆者拍攝時,鐵網後方正停著一輛即將前往北京西站的直通車
其中掛在列車上的路線牌,仍寫著「北京西←→九龍」
即使傳說中的九龍站已被改名為紅磡站了

紅磡P1170193
28▲鐵網後管制區內,一列即將前往北京西的直通列車


 MTR   旺角東 

旺角東站原名油麻地站,而後在九廣鐵路時期,又改名為旺角站
直到兩鐵合併後,為了不讓「異站同名」的情況發生,本站改為旺角東

旺角東站與百貨公司「新世紀廣場」和帝京酒店等大樓共構,是港鐵常見的形態
其實在香港的鐵路系統,對於車站外觀多不太要求,反倒著重在「機能」的層面
既然擁有90%的大眾運輸率,「車站」自然是最佳的商機點

旺角東P1220572
29▲旺角東站,與百貨公司「新世紀廣場」無縫結合

從百貨公司一樓旁的旺角東站穿堂大廳進入驗票閘門後
並沒有見到往月台的區域,而是又一條滿滿的商店街
商店街感覺有些類似台北車站地下街,但活絡程度更熱鬧
通往月台的樓梯,就隱藏在商店之中

旺角東P1220571
30▲旺角東站穿堂大廳

旺角東DSCN4955
31▲通往客運轉運站的出口

旺角東P1220573
33▲付費區內的商店街,通往月台的入口藏在商店街之中

旺角東站有一座側式月台和一座島式月台
月台層均被包覆在建築裡,即使它是高架車站,卻以為是個地下站
旺角東站的主色為綠色,意象則是蓮花和女人街景的素描為主

旺角東P1220576
33▲旺角東站月台層一覽

旺角東P1220578
34▲旺角東站的女人街景意象繪畫

在車站的南端,可以看見有條軌道明顯的分支出去
此即旺角貨運站,2009年貨運停辦後,原空間成為嘉士伯物流中心

旺角東DSCN4949
35▲左側即原本的貨運站側線


 MTR   九龍塘 

九龍塘是東鐵線與觀塘線的十字交會站
東鐵線的車站為平面車站,觀塘線的九龍塘站則屬地下車站
東鐵線九龍塘站有一棟主要的站體,明顯的是早年「火車站」遺留的形式
進出站的閘門一字排開,過了閘門後方就是月台
碩大的港鐵紅色Logo,配上白底黑字粗明體的站名,是目前東鐵線站名的標準格式

九龍塘P1170319
36▲九龍塘站站體

九龍塘P1100800
37▲成排的自動驗票閘門,過了門後方就是月台

除了東鐵線的主要出入口外,周邊還有觀塘線的各出入口
形式比照現有地下車站,與東鐵線的站體設置方式完全不同
車站出入口的標示,東鐵線為白底黑字,港鐵其他路線則是黑底白字
識別上仍有明顯的差異

九龍塘P1170320
38▲一旁與大樓聯開共構的公車轉運站

九龍塘P1170322
39▲九龍塘站觀塘線出入口

九龍塘站設有二座側式月台,上行往羅湖方向的月台與站體結合為一平面
這種配置就和台鐵多數車站相同,再再都訴說著東鐵線「火車」的歷史

九龍塘站的月台意象為百合花,主題色彩為淺藍
特別的是它的月台雨棚的柱子設計為圓柱,其他車站多以鋼柱為主

九龍塘P1170312
40▲九龍塘站的百合意象及淺藍色的主色,圓柱的雨棚亦是東鐵線的唯一

九龍塘P1170314
41▲九龍塘站荷花特寫

九龍塘P1170315
42▲九龍塘站彎彎的月台層(第一月台)


 MTR   大圍 

香港多山的地形,每塊城區的發展都有明顯的天然界線
從九龍往北行,大致上有沙田、大埔、粉嶺、上水等城區,城與城之間的分界相當明顯
這也和港府的土地管理方式有關,山區大多劃為自然保護區,禁止開發
城區就無所謂生態問題,完全交給資本主義來處理

東鐵線穿越了筆架山隧道後,來到了沙田區
沙田區是沿著沙田河兩岸而發展的狹長形聚落,河的西岸有東鐵線經過
河的東岸則另外建了一條馬鞍山鐵路,兩鐵合併後改稱為地鐵馬鞍山線
沙田第一站:大圍,即是東鐵線與馬鞍山線的交會站

大圍站的外觀是極簡造形的現代都會風
建築物大部份都是碧綠色的玻璃帷幕所包覆,僅在四個角落出現寶藍色的馬賽克磚牆
站體非常大器,挑高的視覺和綿延的氣魄藉由清一色的玻璃帷幕海呈現出來
可說是東鐵線最具氣勢的車站,甚至紅磡站看了都要甘拜下風
所以,安裝在磚牆上的港鐵Logo,也特別碩大

大圍P1170212
43▲大圍站角落的寶藍色磚牆上的港鐵Logo

大圍P1170211
44▲大圍站體的規模大器,挑高的視覺和綿延的氣魄藉由清一色的玻璃帷幕海呈現出來

外觀極簡卻具氣勢,大圍站的內裝也獨樹一格
寶藍色為主的色調,配上天花板的白色方格設計做搭配
穿堂大廳盡是挑高的視野,成排的藍色列柱,更襯托出挑高空間的威力
月台層便藏在挑高的大廳的列柱之後,採樓中樓的設計

大圍P1170213
45▲大圍站驗票閘門

大圍P1170214
46▲大圍站穿堂大廳盡是挑高空間

大圍P1100845
47▲穿堂成排的藍色列柱,更襯托出挑高空間的威力

大圍站計有四座月台,均屬側式月台,兩座為東鐵線,兩座為馬鞍山線
轉乘動線是非常奇妙的平行轉乘,各月台間均有相關的空橋和連通道來聯絡
第2、3號月台的部份區域甚至完全接合,看起來就像是個大型島式月台以利於彼此的轉乘

大圍P1100843
48▲連結2、3號月台的轉乘通道之一,看起來像大型島式月台(後方為馬鞍山線列車)

大圍P1170252
49▲連結月台間的空橋坡道,下方為穿堂大廳

九鐵時期,月台上每一座柱子均有一面寶藍色底白色字的直立式站名牌
港鐵時期,這些站名牌換上了各車站代表色,強化每站的主題色彩
大圍站的主色維持著寶藍色,站名牌僅在文字下加上白線,保留了比較多的九鐵風格

大圍P1170254
50▲大圍站東鐵線月台

大圍P1170205
51▲大圍站東鐵線月台,風格仍維持著九鐵時期的寶藍色風格

大圍P1100839
52▲九鐵時期的站名牌

東鐵線月台因為年代較早,位於站體外,雨棚仍是一般火車站的樣式
馬鞍山線月台層和站體融為一體,方才所見的挑高大廳,頂層其實就是月台層
不僅柱子較粗,視覺上也像是個地下車站般

大圍P1170215
53▲大圍站馬鞍山線月台層


 MTR   沙田 

沙田站的商業力不亞於九龍及港島,因為較為偏遠,飯店價格較為便宜
許多省錢的自助客通常會選擇沙田的飯店,不少台灣人對它應該不陌生
筆者來到沙田時,因為行程關係沒有到站外拍攝,僅能就月台層來介紹

沙田P1170261
54▲沙田站粉紅色的站名牌

沙田站曾是九廣鐵路的中途大站,設有兩座島式月台的規模可想而知
早期沙田為轉乘站,欲往新界的乘客均要在沙田轉乘近郊列車
(以上謝謝網友SK2的補充)
月台上的懸山式斜頂雨棚,嗅出了濃濃傳統鐵路的風格
站體部份已改為跨站式站房,當然規模要比台鐵大得多
港鐵接手後,沙田站的主色定為粉紅色,同樣的直立式站名牌會出現在雨棚的柱子上
不過,再怎麼改建,沙田站的鐵路仍維持著地面的型態,月台也完全落在地面層

沙田P1170257
55▲沙田站設有兩座島式月台,是九廣鐵路的大站,懸山式雨棚延續了傳統鐵路的風格

沙田P1170262
56▲沙田站月台另一體,前方為跨站式站房


 MTR   火炭 

筆者亦未在火炭站下車,僅拍一張月台的照片
因為熱情似火,車站也採用了橘色做為主色系
其實火炭原名「河灘」,是個客家聚落,直到1985才設站
月台規模與沙田相同,有兩座島式月台
但是兩月台中間只有一條軌道,設計較為特殊

火炭P1170310
57▲火炭站的兩座島式月台,兩島中間看得出來間隙小,僅容一條軌道


 MTR   大學 

大學站原名馬料水,1966年香港中文大學設立,車站改名曰「大學」
雖然港鐵合併後,一度有恢復原名的聲浪,最後站名仍維持著大學站
看來以舊地名為站名的思考,不只限於台灣

筆者到訪大學站是2008年,時值北京奧運期間,大學站的站裡站外也都換上奧運的意象
站體本身並不大,仍是以玻璃帷幕為主,只是規模迷你許多
實體壁面採用淺藍色的馬賽克磚牆,也成為現在大學站的主色
現在的大學站外觀有了新的面貌,換上了淺藍色牽牛花的壁畫(詳Google街景圖

大學P1100835
58▲大學站站體,時值北京奧運,均換上相關的意象

大學P1100836
59▲大學站B出口外

大學站設有兩座側式月台,開鑿在山坡地旁,月台的寬度也頗窄
尤其是下行月台末端的水泥邊坡,氛圍像是來到了三貂嶺站的現代版
其實類似的山坡壁處置方式在香港常見
近年受到生態工法的影響,台灣已少見這種以水泥封住山壁的工法了

大學P1100828
60▲大學站的側式月台

大學P1100833
61▲大學站南端的水泥山坡壁,氣氛像是來到了三貂嶺站的現代版

大學P1100829
62▲大學站月台的站名牌結合出口方向的燈箱


 MTR   大埔墟 

東鐵線出了大學,又進入了郊區,一直到大埔區的大埔墟站才有人跡
廣東話地名中的「墟」乃指「市場、聚落」,相當於國語的「市」(非城市之市)
在九廣鐵路的早年,大埔墟站位於現址與太和站之間
1983年電氣化工程將大埔墟南移至現址,原址改建為鐵道博物館

筆者在大埔墟並未出站,僅在月台上拍攝
月台設同如同火炭站,兩個島式月台中間夾一條軌道
車站色系為淺紫色

大埔墟P1170272
63▲大埔墟站第1、2號月台,兩島中間僅容一條軌道

大埔墟P1170308
64▲大埔墟站第3、4號月台


 MTR   太和 

太和站亦屬大埔區,車站本身和百貨商場完全結合
就像旺角東一樣,太和站的入口就藏在專櫃之間,倒是寬闊的門面小有氣派

太和P1170282
65▲太和站入口就藏在專櫃之間,倒是寬闊的門面小有氣派

太和P1170279
66▲從站內回望門面,外頭完全是百貨公司

雖然門面藏在百貨裡,但太和站內空間非常寬闊
進站之後的穿堂大廳已是個小廣場
黃色系的主色和裝潢、黃色系的地磚,加上黃色牡丹花的意象
讓人感覺到陽光般的溫暖

太和P1170281
67▲太和站穿堂小廣場

當天來到太和站,主要是為了「香港鐵道博物館」而來
天算不如人算,筆者從太和站興沖沖地拜訪鐵道博物館時,剛好遇到休館………
月台上有一張大埔墟舊站的單色壁畫,暫且拿來「聞香」一下

太和P1170273
68▲太和站壁面繪畫的舊大埔墟火車站(現為香港鐵道博物館)

太和車站為高架車站
以香港的模式,通常高架車站都要將整個月台包起來,讓它看起來像是地下站一般
顯眼的黃色色調加上月台的黃光,讓太和站月台呈現一片黃澄澄的光景

太和P1170274
69▲太和站月台層


 MTR   粉嶺 

東鐵線繼續來到了最後一個城區,粉嶺及上水
粉嶺站亦為平面鐵路,穿堂大廳建於月台上方,屬跨站式站房
雖然粉嶺是東鐵線規模較小的車站,但仍可見大批的人潮往來其中

粉嶺P1100806
70▲粉嶺站南大廳驗票閘門

粉嶺站僅有二座側式月台,就像是台鐵的通勤車站般
設計形式仍與其他車站相仿,月台雨棚是H型鋼柱的平頂樣式
車站主色為青綠色,植物意象為馬蹄蘭
寫有站名的大型書法字與馬蹄蘭的青綠色飾板,見於站裡及站外

粉嶺P1100813
71▲粉嶺車站為平面月台,設有二座側式月台

粉嶺P1170284
72▲青綠色站名牌及背後的馬蹄蘭線條畫

粉嶺P1170306
73▲粉嶺站書法字形及馬蹄蘭


 MTR   上水 

筆者行程的最後一站為上水站,由上水北行2公里,即羅湖及落馬洲兩個關口
由於上水靠近廣東省,轉運功能不在話下,而且車站周邊聚集了大批大陸民眾
車站外頭一堆拉客的大陸客,提供「各式」服務
人潮之洶湧,語言又多是捲舌音的國語,剛從北京飛到香港的筆者,感覺好像又飛回去了

上水站有棟二層樓高的站體,並未像其他車站一樣被百貨商場大樓給吃下肚
所以仍具傳統火車站的風格,站名牌則被換上東鐵線特有的白底黑字標準樣式

上水P1170296
74▲上水站車站外觀

車站內部也是人擠人,但不至於像北京那種沙丁魚式的擠
這些旅客,遊子居多,很多人扛著或拉著行李走來走去
再不然就是衣著明顯異於香港居民,對於香港而言,上水站應該算是最不香港的車站吧
站內感受到的氛圍,倒是比較像是中國大陸的火車站

上水P1170300
75▲上水站穿堂大廳

上水站配有兩個側式月台,屬平面式車站
第1月台是通往羅湖、落馬洲的方向
因為有許多人選擇從上水上車到羅湖或落馬洲
為了分流排隊候車的乘客,月台上方及地面標示著「羅湖」及「落馬洲」兩種引導區
另外也配置一面LCD以放大字體顯示下班車的終點站
這不禁讓人想到台北車站的現狀,往新店和南勢角的旅客常常混雜在一塊
列車來了發現隊伍居然沒有動靜,原來排在前方的乘客並不打算搭這班車
後面想上車的人只好繞過隊伍往前衝,這時關門的鳥嗚聲卻已響起
相較之下,上水站的排隊分流,自然能讓乘客各候其車,不會互相影響

上水P1170285
76▲上水站月台的人潮

上水P1170305
77▲設有兩座平面側式月台的上水站

上水P1170293
78▲標示在月台上方的排隊分流引導

上水站以橘色為主色,植物意象為向日葵
和太和一樣是充滿陽光色彩的車站
一朵朵向日葵就逕自開在每一座柱子上
當然也有書法字的站名牌

上水P1170287
79▲柱子上的直立式站名牌及向日葵

上水P1170304
80▲上水站書法字站名牌


 END   尾 

東鐵線文章介紹到此,至於羅湖、落馬洲兩站,因位處關防禁區
而且票價超貴,(上水-羅湖單程就要HK$20)
未來有緣時再聯絡吧

同樣是傳統鐵路捷運化,山手線成為東京第一,旅遊書籍也多會繞著山手線轉
但香港的東鐵線卻很少被旅遊書提及,甚至以為它還是像台鐵一樣的鐵路
只有前往深圳廣州一帶的台商才會利用到它
在港鐵合併初期,全日通的旅遊票也不適用在東鐵和西鐵線
提到全日通,筆者永遠忘不了港鐵服務人員的「態度」
記得08年在九龍塘站欲購買東鐵線一日票時,竟被一位男站務員斥責「沒賣」
明明是客氣的問,卻被港鐵站務莫名的兇了一頓,搞得我混身不對勁
後來又鼓氣勇氣向另一位女性站務購買,身分證件核對了半天,才勉為其難的賣給我
09年搭乘西鐵線時,在南昌購買「南昌屯門一日通」時,站務也是相當不客氣
其他零星的接觸,一來一往間,筆者終於有了體認
台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服務態度,比如微笑,比如親切,在港鐵完全看不見的
甚至7-11店員還會嫌你鈔票太大張並喃喃自語幹麻找他麻煩之類的話
這才覺得,原來被嫌到臭頭的台鐵服務態度,其實可以狂電港鐵的
倒是去年在青衣站買一日通時,卻遇到相當親切的站務,不知是否已有改善?

這條捷運化極致的東鐵線,未來也會再度轉型
應該是說,整座香港的地鐵規劃,都是依時代變動的需求而有所調整
目前規劃的「沙中線(沙田-中環)」
預計從大圍開始南延,經九龍東邊的啟德、何文田、紅磡後,再過海到香港島的中環
完工後,營運路線會大搬風
現有的「羅湖-紅磡」的東鐵線,會變成「羅湖-紅磡-金鐘」的南北線的模式
(意即紅磡以南至中環段,走新建的路線)
馬鞍山線到了大圍後,會接上新建的沙中線,到了紅磡後再接上西鐵線
成為「烏溪沙-紅磡-屯門」的東西線運行模式

所以,香港地鐵另一個的特徵:工程路線名稱,和營運路線名稱是完全脫勾的
比如現在正在蓋的「西港島線」,完工後會成為「港島線」的一部份
去年完工的「南九龍線」,其實就是西鐵線的延伸
台北捷運沒有這種思維,所以內湖線、木柵線差點變成了柵湖線
甚至可以為了中和線分不分家吵翻天,浪費社會資源
在香港,分家、合家、路線更名,都是家常便飯
如果連轉乘的概念沒有被建立,多走幾步路、多等三分鐘的時間都不願付出的話
台灣的大眾運輸是很難救的,也不必太羨慕香港90%以上的大眾運輸搭乘率
雖然前面批評了港鐵的服務態度,但是港鐵在規劃、硬體方面,倒是值得台灣深思


延伸閱讀:
東鐵列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