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頭前溪出海口附近
靜靜地駛來四座紅色骨架的白色揚帆
四面風帆兩兩一組,是剛完工的舊港大橋、白地橋的改建工程
同時也改善了舊港島的排水系統,期暴雨時不再淹水

P1250636.JPG



新竹市、竹北市的行政轄區,以頭前溪為界
溪之北岸為竹北市,溪南則是新竹市
但在頭前溪出海口附近,溪北卻有一小塊地隸屬於新竹市
這塊地即舊港島,今已劃為舊港里,是全新竹市人口最少的里
(註:舊港舊屬竹北市,1953年改隸為新竹市轄區)

筆者過去以為舊港島即是頭前溪的一座孤島
在好奇心驅使下,騎車探查,卻不覺得它是一座島
直到查閱相關衛星地圖及歷史文獻後,才曉然大悟

新竹的頭前溪、鳳山溪位於山區的源頭相距數十公里,但兩溪卻擁有共同的出海口
出海口也沖積出數個大小不等的沙洲,當然沙洲上亦有數條大小不一的細流
較大的兩條細流為白地粉圳及舊港圳導水線
這些細流很難歸為頭前溪或鳳山溪的支流,因為通通都流向共同的出海口
舊港島即位於頭前溪與鳳山溪沖積的其中一座沙洲
南臨頭前溪主流,北側為舊港圳導水線,西側是頭前溪至舊港圳的無名水域
東側則為舊港圳導水線的支流(無名河)
特別的是東側這條支流,今日因淤塞嚴重,源頭並未觸及頭前溪主流
但1898~1904年間(明治31~37年),日治時期的新竹堡圖,舊港仍為獨立的小沙洲
其中舊港島東側所臨者,與其說是支流,不如說是頭前溪主流的水域
至1925年(大正14年)重新繪測的新竹堡圖,東側水域的南方已淤塞,接近今日地貌
所以今舊港島的東南隅雖與陸地相連,但在一百多年前,它卻是名符其實的「島」

舊港島圖.jpg
▲1898~1904新竹堡圖中的舊港(溪洲),是完整的沙洲島嶼
(圖片截取自Google Map,台灣堡圖則為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套疊)

舊港大橋.jpg 

目前舊港島東南隅這塊因淤塞而「相連」的區域
正在挖出一條河道,並築新堤,應與排水整治工程有關
新的人工河道完工後,使得百年之後的舊港,即將重回「島」的地貌

海尾子.jpg
01▲站在海尾子沙洲最西端,可同時望見北方的鳳山溪及南方的頭前溪出海口

P1250807.JPG
02▲舊港島北界的舊港圳導水線,左側為主流,右側支流無名河,是舊港島的東界

P1250829.JPG
03▲舊港島東界的無名河,現已淤塞嚴重

P1250827.JPG
04▲無名河的南方的陸地相連處,現正築堤中,亦似開鑿人工河道

舊港島,是個頗具歷史淵源的聚落
儘管它現在是全新竹市人口最少的里
也是全市唯一不用「路、街、巷、弄」做為門牌編碼的地區
但早在清朝雍正年間(1731年),舊港即因貿易之需而開闢為竹塹港
當時稱之為「溪洲」的舊港島,是新竹市的對外通商及物流往來的交通口岸
而後因港口日漸淤塞,便將竹塹港遷往南寮,是為新港(註)
原港口所在的溪洲,遂稱為舊港
但舊港並未因此沒落,直到日治時期,舊港的地位仍高於南寮的新港
今東大路(縣道122)原始的路廊即是通往舊港島
日治時期甚至有手押台車的輕便鐵道,昔日繁華的光景可想而知

註:今舊港島北方,另有「新港里」,與南寮新港無關
        這塊沙洲位於白地粉圳與舊港圳導水線之間,西側為海尾子,東側為魚寮
        1946年,國民政府將海尾子、魚寮合併為新港村,即今竹北市新港里
        有鄉道竹54線橫貫其間

P1250830.JPG
05▲繁華已盡的舊港社區

為改善今日舊港島的淹水之患
連同舊港大橋及白地橋的整治工程於2007年展開
橋樑工程進展非常快,2009年秋天便宣告完工通車
大概是台灣政府工程難得一見的「迅速完工」

DSCN1714.JPG
06▲施工中的白地大橋

這項工程包括了跨越頭前溪的舊港大橋改建工程
並改建台15舊線、跨越新竹與竹北市界之白地橋
舊港大橋其實改建了很多次,除了溝通頭前溪出海口的兩岸聚落外
早年舊港大橋可是台15線的主幹道
沿著今鄉道竹73的路線南下至舊港島,再跨越舊港大橋,進入南寮
隨著鳳崗隧道及竹港大橋相繼完工,台15線便西移至新線上
原鳳崗一帶的台15線,便解編降格為鄉道竹73線

日治時期,舊港一方面是新竹的對外貿易口岸
但又隔著頭前溪河道,往來之間除了渡船外
根據1925年(大正14年)的地圖,舊港至南寮之間已築有橋樑
橋樑並附設輕便鐵路(手押台車道)
橋樑本身為木造,直到戰後時仍繼續服役,但腐蝕嚴重,亟待重建,卻等不及重建
1956年9月的一場暴雨,將木橋沖毀,中斷了舊港島的陸上交通
於是舊港島與南寮(新竹市)之間的往來,只能靠渡船來回
地方人士雖不斷爭取橋樑之新建,卻遲未獲得政府的允諾
1960年3月23日,一艘滿載南寮國小學童及菜販的渡船
因超載加上風浪過大,不幸翻覆,造成19名學童溺斃的慘劇
當年報紙輿論仍一片譁然,只是不像今天這麼敢罵
慘案發生後,延宕多年的舊港大橋復建工程開始動土
約在1962年間,19條人命換來的鋼筋水泥的第二代的舊港大橋才完工通車

三十年後,第二代舊港大橋已呈現老態
1990年間,又在第二代的舊港大橋西側,建造7米寬的新橋,是為第三代的舊港大橋
當時新橋完工後,舊橋卻未立即拆除,形成新、舊兩橋並行的奇景
雖然舊橋入口封閉,但仍成為釣客的最愛

P1000357.JPG
07▲第三代的舊港大橋,7米寬佈設雙向2線道

第三代舊港大橋啟用約20年後,第四代舊港大橋已經完工
舊港島水患頻傳,如楊希、納莉等颱風,都為舊港島灌入大量黃洪
當時政府的立場是遷村,畢竟頭前溪出海口沙洲本身就不利人居
但是遷村談何容易?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下,才改以整治防洪的方向保留舊港島
也促成第四代舊港大橋的出現,並連同舊港島東界的白地橋一起改建

第四代舊港大橋位於第三代的西側,以大跨距的斜張橋興建
從第二代到第四代,新建的舊港大橋不斷往西移
至於第一代日治時期所建的木造舊港大橋,位置已不可考

DSCN1781.JPG
08▲新一代的舊港大橋不斷西移,圖中第三代左邊與民宅之間的隙縫,即第二代大橋的路廊 

第四代舊港大橋完工後,為了安全因素,第三代大橋立即拆除
目前只剩下少許橋墩的殘跡,拆除的速度之快令人失之交臂
畢竟,第三代大橋是筆者讀高中時,每天往來必經的橋樑
如今一聲轟然巨響都沒有,7米雙線的第三代舊港大橋,已進入歷史的簡冊裡了

P1250599.JPG
09▲第四代舊港大橋完工後,第三代大橋立即拆除,圖為原第三代大橋路廊

P1250601.JPG
10▲目前第三代舊港大橋只剩下殘留的橋墩

第二代、第三代的舊港大橋,都是傳統的鋼筋水泥工法
其中第二代橋樑施工時,因橋墩、橋樑分開招標,還發生橋墩測量誤差的意外
導致工程延岩,衍生出許多的風風雨雨
印象中,第二代橋樑的墩柱非常密集,路面不甚平整
車輛行經其上,是一連串的「空隆」聲響
第三代橋墩稍少,路面亦平坦許多
直到第四代的大橋完工,導入新的工法
以斜張橋的大跨距,讓座落在頭前溪上的橋墩只有三處
粗壯的橋墩,讓第三代的橋墩在相形之下顯得非常纖細

P1250613.JPG
11▲斜張橋的舊港大橋,座落在頭前溪主流上的橋墩只有三處

P1250608.JPG
12▲第四代舊港大橋粗壯的橋墩,讓第三代的橋墩相形之下纖細許多

舊港大橋南端始於富美路(原東大路三段680巷)
即昔日台15線省道的路廊
進入舊港大橋時,需先鑽過台68快速公路的橋下後,再爬昇跨越頭前溪的河面

P1250565.JPG
13▲舊港大橋南接富美路(原東大路三段680巷),即舊台15線的路廊

第四代舊港大橋長為341公尺,寬16米,佈設雙向四線道,外加一條人行道
最受注目的,應屬四面紅色的揚帆
舊港大橋2面,白地橋2面,總計1公里長的新建路段,便有4面揚帆
要一次將四面揚帆拍進相機裡,還真不簡單
僅能從台68橋上側拍或由竹港大橋拍遠拍
若是近拍的話,大概只能在台68橋下的一個角度讓四面揚帆入鏡
當然,鏡頭廣角夠廣的話,也許不必像筆者這麼辛苦

P1250596.JPG
14▲在這個角度拍攝,勉強讓四面紅色揚帆都入鏡

P1250568.JPG
15▲第四代舊港大橋橋寬16米,佈設雙向四線道,以及一條人行道

P1250571.JPG
16▲車道上拍攝第四代舊港大橋

舊港大橋終點,緊接著是白地橋
兩橋交會處,即舊港島的社區入口,設有一座平交路口
印象中,筆者在橋樑設計階段所看到的設計圖
舊港大橋至白地橋之間是直接貫通,並設計一座舊港社區的出、入口匝道
也就是說,原始設計是沒有平交路口的
但完工之後,顯然是變更設計後的模樣
舊港大橋與白地橋之間,明顯有一 V 形坡,以銜接原舊港社區入口

P1250640.JPG
17▲舊港大橋終點,緊接著白地橋,兩橋之間則是舊港社區的平交路口

P1250590.JPG
18▲舊港社區平交路口回望,前為舊港大橋,右側可進入舊港社區
   P1250633.JPG
19▲舊港大橋舊港社區端回望

新建的白地橋,長約495公尺,比舊港大橋要寬許多
在白地橋出現前,原本的第二、三代舊港大橋抵達舊港島後
路線便以平面道路續行
為了舊港島的防洪整治計畫,便將舊港島至白地粉之間的路段全面高架化
亦即今日所見的白地橋

P1250600.JPG
20▲遠望總長495公尺的白地橋,兩座揚帆即橋的兩端
 
白地橋亦為16公尺寬,佈設雙向四線道,外加一線的人行道
在市府的計畫中,舊港大橋為「改建」,白地橋為「新建」
實際上,原路線中,已經有白地橋的存在了
這座舊有的白地橋跨越了新竹市與竹北市的小界溪,總長不過3公尺
不注意的話可能還不會發現這座「迷你橋」
當然,新一代的白地橋,對於舊的有白地橋來說,無疑是被放大100多倍
就規模、長度而言都不能相提並論的,動機也截然不同
因此將白地橋視為「新建」亦無不妥

P1250641.JPG
21▲白地橋橋上與舊港大橋一樣,佈設雙向四線道及一條人行道

P1250586.JPG
22▲白地橋上回望,左側即為舊港大橋

495公尺的白地橋,橋樑有一半的里程位於新竹縣竹北市境
終點位於竹北市白地里港安街(竹54鄉道)的三叉路口
往前續行,道路將縮為7米寬的羊腸小徑,繼續東行至新庄子接縣道118的起點
在白地橋高架化之前,舊港島至白地一公里的區間,都是7米的小徑
這條小路,也是當年台15線省道的路廊

P1250581.JPG
23▲白地橋終點前的第四面揚帆

P1250582.JPG
24▲白地橋終點,左轉為鄉道竹54線,直行為7米寬小路,是舊台15線路廊

P1250584.JPG
25▲白地橋終點回望第四面揚帆

高架的白地橋,不需像舊港大橋般抵擋頭前溪的滔滔巨流
所以橋墩的設計較為平常,也沒有大跨距的必要
白地橋為原路線高架化,所以工程進行時,需另闢替代繞道
現在白地橋下左邊的臨時替代道路仍然存在,但已封閉為工程專用道

P1250629.JPG
26▲白地橋側拍,左側道路即當時的臨時繞道

P1250628.JPG
27▲白地橋舊港端的揚帆下

原以為舊港大橋及白地橋的「斜張橋」,又是千篇一律的樣式
但在完工後所呈現的「揚帆」意像,卻讓筆者為之驚艷
畢竟,全台所有的斜張橋中,似乎還沒有將支撐纜繩的高塔加上風帆的
遠遠看過去,甚至會以為它是吊橋
在舊港大橋下的昔日渡船口,即新竹市的「帆船公園」
假日常有許多帆船在此出沒
橋上有大帆,橋下有小帆,帆帆互映下,構築成舊港新一代的意象
(雖然帆船公園的帆船有好一段時間沒看見了?)
而這四座紅色風帆,也將成為舊港島新一代的入口地標
如能導入社區再造,將舊港島的大街復舊,並設置古蹟導覽及解說
這座昔日的新竹入口,也許能獲得新的泉源

P1250632.JPG
28▲將斜張橋的橋塔加上風帆,是舊港大橋、白地橋最大的特徵

P1250625.JPG
29▲四面紅色風帆,將成為舊港島新一代的入口意象及地標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