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介紹了縣道122位於新竹市區段的都會風情
本篇則繼續由竹中出發,介紹新竹縣段的縣道122
有別於新竹市段的都會風情,新竹縣段過了竹東鎮之後
公路便鑽進深山裡,沿著上坪溪谷而行
並與峻秀的山巒們共舞,譜成一段山岳傳奇
新竹縣段的縣道122分為三個段落
一為12k的竹中至19k竹東口,全線雙向四線道,是新竹市與竹東鎮的聯絡幹道
二為竹東市區段,縮為雙向二線道,從19k竹東口至22k的下公館
三為五峰山區段,從下公館至終點土場部落的49K,是以單線為主的山岳道路
‧12k竹中→19k竹東
竹中位於新竹市縣交界處,地籍屬竹東鎮頭重里
目前是1路公車的終點,許多人以為公車終點就是「新竹中學」的簡稱
其實這裡的竹中,乃位處新竹與竹東之間,名之曰竹「中」
與竹北、竹東、竹南等地的地名由來一樣,但層級卻差了十萬八千里
竹中現在與關東橋連成一線,形成一個生活圈
交通方面,竹中除了是1路公車的起終點外
內灣線的竹中車站也正改建中,完工後將是座高架車站
且是內灣線與六家線的轉乘車站
過了縣市界,縣道122的養護單位從新竹市政府交給公路總局
所以,馬上就一座12K的里程牌,不偏不倚地落在縣市界線旁
▲竹中口,12K里程牌,左轉為竹中路,可至竹中車站
這裡先補一張上篇漏掉的照片及文字
縣道122在新竹市關東橋,有一座路標,寫著「竹東10、大霸尖山112」
訴說著這條公路與大霸尖山的關係
112公里的里程,也是新竹市境所有路標中,里程數最大的一面
(台灣西部的公路,很少有里程大於100km的路標)
其實,早年縣道122在新竹市的路標,「大霸尖山」是時常出現的常客
當年的縣道122的確有意貫通至大霸尖山,並穿越雪山山脈西陵
最後接上台7甲線中橫支線的環山
但這個計畫很早就被取消了,縣道122也只通到土場
不過土場至大霸尖山登山口仍有路可通,稱為「大鹿林道」
▲縣道122關東橋的「大霸尖山112」路標
折了一圈回到關東橋,現在再折回來竹中,繼續上路
從竹中至竹東,縣道122的路名從光復路換成了「中興路」
中興路是新竹、竹東之間的交通幹道,重要性不輸省道
但路幅不太寬,雙向4線道以及不足1車寬的路肩,尖峰時段流量很大
這一切,在與之平行的台68快速公路完工後,才得到緩和
縣道122至竹東之間的這條廊道,也是早年居民從新竹一路打拼到竹東的路線
從竹中到竹東市區,會依序經過「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四重埔」
一、二、三、四的順序,是縣道122新竹往竹東的順序,也是先民開墾的順序
頭重埔現為工研院中興院區,周邊也發展為工業區
二重埔現為四個重埔最大的一座,以住宅區為住,並有一個小商圈
三重埔及四重埔以國道三號為界,腹地不大,散落在縣道122沿線,為住商混合區
▲12.5k,高鐵經過縣道122,前方即頭重埔
▲二重埔
▲四重埔
經過四個重埔,繞過一小段的山路,路旁逐漸熱鬧
縣道122的18K,為竹東鎮五豐里,屬於新興發展區,住宅大樓林立
拜台68快速公路與科學園區所賜,五豐的發展略早於竹北的縣政特區
街上商圈的熱鬧呈現不亞於竹東市區
內灣線鐵路也在五豐增設新車站(榮華站),輸運通勤的居民
▲縣道122,18k,進入市區之前的五豐里
縣道122又東行1公里,來到竹東的「入口」
這座放射狀的路口,往北的縣道123可至芎林、台68及國道3號;
往西為縣道122的來時路,聯絡新竹市
往東進入竹東市區有二條路,一為東寧路,一為長春路
這兩條路很整齊地平行,皆為路寬12公尺左右的小路
縣道122則取道東寧路而行
這座放射狀的路口,也象徵著竹東鎮的門戶
▲18.9k,前方為竹東市區入口,縣道122與縣道123交會
▲進入竹東市區的「門戶」,右邊為縣道122東寧路,左邊為與之平行的長春路
‧19k竹東→22k下公館
竹東的地形狹長,發展軸線大致沿著縣道122
最熱鬧的區域(市中心)落在新竹客運竹東總站,地位猶如西部城鎮的火車站
雖然台鐵內灣線也有一座竹東火車站,但它設立較晚,是時竹東的發展已經成形
且內灣線班次不多,無法和早年新竹客運密集的班次相比
(當時縣道122的新竹客運,還有直達車與非直達車的等級區別)
現在新竹客運竹東總站仍然健在
特殊客家建築風格,是台灣各客運總站少見的外表,保存也算完整
雖然客運沒落了,但仍衷心希望未來不要粗爆地拆掉它
▲縣道122東寧路,新竹客運竹東總站
從新竹往橫山、尖石、五峰、北埔、峨嵋等山區聚落,需穿越狹長的竹東市區
在竹東外環道(北興路),以及台68竹東段未完工前
縣道122東寧路以及與之平行的長春路,肩負著大量通過性車流
且當時的竹東鎮,因為地形封閉,成為平地與山地之間的轉運點
加上台泥、亞泥、中油等工業廠區,創造大量的就業人潮
竹東的商業活動也一直高於竹北市,長春路的地價始終保持新竹縣的龍頭
諸多原因,讓路幅狹窄的東寧路與長春路,時常性壅塞
曾有一段時間,這兩條路實行「單行道」,將車輛分流
東行方向,走的是縣道122東寧路;西行方向,則改走長春路
有點類似苗栗市區的中正路與中山路
近年來,隨著外道道北興路完工,以及台68的開通
路過性車流不再經過竹東市區,且台泥、亞泥遠走東部
造成工商退燒,竹東市區這兩條老大哥的地位也日漸消退
不知何年何月,東寧路與長春路也恢復為雙向道了
▲縣道122東寧路(20K),竹東市區,背後山峰為五指山
縣道122東寧路,在竹東市區東行至21k
到了中正路,熙攘的商業氣息突然靜止了
「中正路」與「中山路」向來是各城鎮最熱鬧的一條路
不過竹東鎮的中正路與中山路,卻顯得有些寂靜,非常有趣
過了中正路之後,縣道122兩旁成為工業區
規模最大者莫屬台泥竹東廠,目前已經停止營運
跨越縣道122上空的輸運道,曾經是台泥竹東廠的地標
現在則是過去風光的歷史見證
▲跨越縣道122上空的台泥輸運道,兩旁皆為台泥竹東廠舊址
循著台泥廠區東行,又經過了中油竹東廠
穿越灰白色調的工業區,路的兩旁又燃起了商業氣息
這裡是縣道122與台3線十字交叉、竹東城南的下公館
下公館為五峰山區入口,以及北埔、橫山、峨嵋往來竹東的轉運點
加上台3線縱貫公路的經過,是一座因交通地位而繁榮的聚落
下公館的地標為新竹客運下公館站,位於縣道122與台3線路口旁的橘色建築
竹客下公館站與竹東總站一樣是大型客運站,腹地寬廣,為竹東總站輔助站
特別的是,竹東總站與下公館站在同一條路上,相距僅3.5公里
但兩站都是擁有十數個月台的轉運站,各自有各自的發車路線
部份路線兩站均停,部份路線僅停靠其中一站
縣道122班次最集密的公車,就是從「新竹-下公館」這條線
這兩座客運總站,如同雙轉運站的關係
以縣道122的線形中心,牽動著新竹山區的公車路網
但,新竹的大眾運輸,和全國有著同樣的命運--運量萎縮
下公館站的月台上,只剩殘缺的路線、稀落的班次和候車的老人
除了少數下公館發車的路線仍停靠月台外,原本應該進站停車的客運
現在直接改在下公館站的路邊上下客,不招手還不一定會停
▲縣道122,22K,橘色建築為新竹客運下公館站
▲經過下公館站的公車,改由路邊招呼載客(圖為竹東往五峰的公車)
縣道122來到下公館的台3線
也宣告著縣道122平地段即將結束
過了台3線之後,縣道122將成深入竹東、五峰的山區公路
所以,物質沒有買齊的,記得先在下公館補給完畢再上山
▲縣道122與台3線交叉,前方即將進入山區
‧22k下公館→49k終點(土場)
原本一路東行的縣道122
從下公館開始,便跟著上坪溪轉為南行深入五峰山區
下公館至終點土場這段縣道122,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南清公路
南清者何也?南寮到清泉也!事實上「南清公路」指的是整條縣道122
只是新竹市區段、新竹竹東段,都有官訂的路名
「南清公路」之名,因此也只存在於竹東至五峰山區這一段了
才剛跨過台3線,縣道122便給了一段陡坡下馬威
時而可見的水稻田,錯落在滾滾而來的上坪溪谷地
過了下公館之後的縣道122,其實仍有許多集村式聚落
第一座是24K的員崠,國小、國中及東泰高中在此比鄰而居,形成全學制的文教區
員崠還有一座油田,這座油田,也是中油在下公館設立廠區的原因
▲縣道122,24k員崠
▲員崠與軟橋之間的竹東水圳圳門
繞了一段山路,縣道122來到27k的軟橋
軟橋的地名不是客語或台語所譯的漢字,而是貨真價實的「軟橋」
根據地名檢索系統的資料,當年的古道在通過岩壁時
先民以麻竹塔成棧道,旅人步行其間,棧道便柔軟地上下振動,而有「軟橋」之名
目前的軟橋聚落在上坪溪谷有一處河川沖積而成的農耕地
台電亦設有一座小型的水力電廠
▲縣道122,27k軟橋
從員崠到軟橋的縣道122,路寬忽大忽小
有時候是雙向2線道帶路肩,有時又成為單線道
一旁的上坪溪谷愈見險峻,藍色溪水在大片白色礫床間潺潺而下
有時一座岩壁擋在路邊,迫使縣道122不得不鑿壁而行
我想,這些岩壁就是當年以麻竹搭建的「軟橋」所在吧
▲員崠至軟橋間的縣道122,路幅有時縮至單線道
▲有時又成為寬廣的雙線道加路肩
▲縣道122通過一連串的岩壁,早年先民以麻竹搭成棧道,而有「軟橋」之名
軟橋南行至29K,為五指山叉路口
這條叉路編號為鄉道竹37-4,可抵五指山下
五指山為新竹地標山,天氣好時,新竹市可以清楚地看到五指山景
距離五指山較近的竹東鎮,東望的景色更脫離不了五指山
五指山有五座山峰,像人掌五指,最高的中指峰達1061公尺
在1985至1995年間,台灣瘋狂新建遊樂區的年代
竹37-4鄉道上也有一座知名的遊樂區:大聖御花園
取名之因即孫悟空到如來佛的五指前撤野的故事
這座遊樂園後來轉型為大聖渡假世界,現況如何筆者就不清楚了
▲縣道122,與竹37-4鄉道叉路,右轉可上五指山
從五指山路口再前行1k至縣道122總里程的30K
抵達竹東鎮的最後一座聚落:上坪
(謎之音:好熟悉的名字?是的,上坪溪就是以上坪而名之)
上坪為漢人與原住民交接的關卡,聚落住民仍是客家人
縣道122在上坪之前的聚落,如員崠、軟橋等,均為客家人的聚落
過了上坪後,則全為原住民的部落,彼此分野非常明顯
難得的是,縣道122的上坪段,竟保有一排圓拱門的老街
這排老街均為磚造,設有騎樓,應是早年的商業區
老街建築保存完整,毫無心裡準備就突然現身在路旁,就這麼獨立在山中
不同於北埔、大溪等依附在城鎮裡的老街
▲縣道122,上坪老街
▲上坪南方的「南昌橋」候車亭,新竹客運早年的候車亭都長這個樣子
縣道122又沿上坪溪谷南行至32K
為竹東與五峰交界處的「五峰檢查站」
以往進入五峰鄉,需辦理入山證,所有車輛均須在此停車辦證
有停車就有商機
五峰檢查站也因此開了不少商店
成為旅人的中途休息站
▲32k,五峰檢查站
過了檢查站不久,一座顯眼的大橋佇立路旁
護欄漆上了原民風的紅色幾何飾紋
橋後的路是位於上坪溪谷對面的羅山道路(竹62),連絡山區部落
最後接上尖石鄉的錦屏部落
由錦屏部落還可直攻玉峰道路、石磊道路以及司馬庫斯
每一條路都在我心中的地圖盤繞不已
▲五峰檢查站旁的五峰大橋,接竹62鄉道,可一路通往尖石鄉
縣道122進入五峰鄉,東行至35.5k
在群樹成蔭底下,有一個叉路口,路旁有鐵皮屋搭建的卡拉OK小吃店
路口有座木牌寫著「十八兒」
十八兒為泰雅族遷居的部落,以客語音譯為漢字的名稱,現有新舊二址
「舊十八兒」需由這條沒有編號的叉路陡上
「新十八兒」則是前方的五峰鄉行政中心
不過,這條路除了通往舊十八兒,還可以到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地方:山上人家
其實縣道122有三處叉路可通往山上人家,這些道路原本都是默默無聞的山區道路
在近年高山休閒風的帶領下,才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它們
(循舊十八兒通往山上人家的路況,可參考友站ammo旅遊日誌相關文章:
《 [遊記] 山上人家(I):沿途多美麗》 )
▲縣道122,35.5K舊十八兒叉路口
▲舊十八兒叉路口,通往山上人家的路標
縣道122南清公路又南行至36.7K,來到五峰市區
五峰市區即為「新十八兒」部落,因位於縣道122,且為鄉內規模最大
被選定做為五峰鄉的行政中心之後,新十八兒便通稱為「五峰」
但實際上卻屬於五峰鄉大隘村,沒有五峰村,情況如同雲林縣沒有雲林市般
山地鄉內各部落都有不同的名稱,命名時通常不會以行政區的部落名做為鄉民
(例如三民鄉改為那瑪夏,就有很多不同意的看法)
「五峰」得名於五指山的五座山峰,與隔壁的尖石鄉一樣,以鄉內自然景觀為名
此舉較能獲取共識,也不容易有爭議
▲縣道122於「新十八兒」部落,也就是五峰鄉行政中心,目前通稱為「五峰」
▲縣道122過了五峰市區的風光(38k)
▲縣道122約38K附近的展望,對面為標高1040公尺的鬼澤山
過了五峰市區(新十八兒),縣道122路幅又縮小,彎曲的程度也加大了
沿著上坪溪西岸而行,這時公路的方向,也完全變成南向
標高維持在海拔400m至500m之間,坡度不大
路旁林相仍以平地的闊葉雜林為主
不論是山壁,或是山崖,均是整片的綠色植被
▲縣道122,39K附近
▲縣道122,回望39K附近髮夾彎
纏繞的縣道122來到40K的高峰部落與茅圃部落
高峰、茅圃相距僅約800公尺
高峰部落為大隘矮靈祭入口,周邊多是沿山開墾的梯田
茅圃部落規模不大,只有幾座鐵皮屋修飾的房舍夾道
在原住民生活被漢人改變後,已失去許多原有的生活習慣
若無經過後設的再造運動,部落本身就很難保有自有的文化
諸多的矛盾,一時也說不清,還是繼續上路吧
▲高峰部落,亦為矮靈祭入口
▲縣道122,40.5K,茅圃部落
縣道122南清公路南行1公里至42K
路邊有個展望台,可以東眺對岸的912高地及上坪溪曲流
912高地是座高聳尖起的尖山,如斗笠狀,三面是陡險絕壁
雖然尖山的絕壁試圖披上綠樹織成的外衣,卻掩飾不了破損處裸露的崢擰面孔
上坪溪在912高地垂直500公尺的腳下轉了個90度大彎
溪谷兩岸均為直挺的高壁,看得出來它們都是被上坪溪所切割
這座曲流及尖起的高地,讓我想起台16線地利至合流坪的濁水溪大曲流
而上坪溪及912高地,顯然比濁水溪大曲流要溫和許多
▲縣道122,42K旁眺望對岸尖起的912高地
▲上坪溪在912高地垂直500公尺的腳下的曲流
欣賞了自然神的雕塑之作,再沿縣道122前行500公尺
公路轉了個髮夾彎
彎道上還有一座人工與自然合作的奇妙景像
怎麼說呢?這裡有一條瀑布通過縣道122的上空。
瀑布?上空??
在抵達這座上空瀑布之前,只覺得縣道122似乎要過隧道了
但此隧道竟非隧道!它只是一條公路上方的引水道
穿越引水道再回頭看,原本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景色一下子理絮都分明了
這裡原有條急流的小溪,如果將岩壁打掉,水流將無處可去
於是在岩壁上,另外加蓋一座引水道,讓溪流「高繞」縣道122
▲43K彎道的引水道,讓原本的急流通過公路上方
再細仔看,溪流流過引水道之後垂直落下,形成瀑布
這瀑布所依的岩石,原本應是與公路後方的山壁相連接的
縣道122硬是要穿越的情況下,將岩壁一分為二,再於其上蓋一座人工引水道
讓水流得以繼續,最後就形成人工與自然、公路與瀑布共存並生的景像
「遇水築橋」是公路開闢之常態
這回雖然也是築橋,但築的卻是「水橋」,也算是特例
▲回望引水道與瀑布共生並存的景色
▲髮夾彎將縣道122折成U字型,上述瀑布在拍攝的後方
縣道122又南行至44K,來到桃山隧道
桃山隧道為縣道122唯一的隧道,也是縣道122最高點(海拔600公尺)
隧道全長僅380公尺,看似不長,走起來卻感覺非常「長」
因為桃山隧道非常狹窄,只有3.5公尺寬
隧道內燈光暗淡,似有若無,且路面不良,積水成池,相當難行
冰魚當天在隧道內,不知道壓過什麼滑溜的玩意兒,差點雷殘
好消息是,桃山隧道即將改建拓寬為雙向道
屆時照明一定也有所改善,預計2009年底完工
▲桃山隧道西口
▲桃山隧道內,回望東口
▲桃山隧道內,前望西口
▲桃山隧道西口
桃山隧道窄,桃出隧道之後的路更窄
經過桃山部落,縣道122的路幅又更小一號
45.3K附近一段竹林邊的路段,主線連3公尺都不到
體積悄大的車輛,大概要壓著水溝蓋前行吧
如果技術好,沒有壓到水溝蓋
縣道122會笑著說:你還有下一次的機會
果然,到了45.5K,一排水溝蓋就這麼橫切過馬路
不想壓也不行!
▲45.3K,桃山部落過後的狹窄路面
▲45.5K,橫切路面的水溝蓋
縣道122又南行至46.5K,有一個展望,可以眺望山谷中的清泉部落
清泉之泉有二種,一為溪谷的「清泉冷泉」,水質清澈,時有游魚
一為熱呼呼的「清泉溫泉」,屬弱鹹性的碳酸泉,水質亦如清泉之名
清泉也是張學良被軟禁的地方
其故居正整修中,預計將於2009年底對外開放
遠眺清泉部落,左邊有一道怪怪的人工建築,乃清泉瀑布的遺跡
2004年艾利颱風,清泉瀑布成為土石流,奪去19條人命
當年的重創,在山坡留下一道傷口,至今仍未完全癒合
▲遠眺清泉部落,左邊為清泉瀑布的遺跡,也是土石流後的傷口
▲縣道122,46.5K清泉入口,左邊即可眺望清泉部落
再前行至47K,公路分叉了
左邊的下坡路,路幅較寬,通往山谷中的清泉部落
右邊上坡者為縣道122,路幅較小,通往大鹿林道至雪霸國家公園
由於路口僅一面路標,且未標示公路編號
一般人可能會以為縣道122的終點就在清泉
(若以「南清公路」的定義,也的確如此)
不過公路總局的規劃,縣道122並未真正進入清泉中心
而是繼續前行至50.4K的土場部落
▲47K的叉路,左邊通往山谷的清泉,右邊上坡為縣道122
大部份的遊客,都是直接通往清泉
加上大鹿林道未完全修復,雪霸國家公園觀霧區尚未正式開放
過了叉路之後,縣道122的路況也不若叉路之前那般良好
不時有大鹿林道下山的砂石車隊,代表林道正在修復中
這一段的縣道122,河山之美更甚於清泉之前
上坪溪在清泉分為二源,縣道122沿著主支源「土場溪」繼續攀行
其中一個展望,在土場溪谷旁的一條山脊,竟被溪水快狠 準地一刀切下
就像是斷裂了的瑞士捲
▲縣道122,過了清泉口叉路之後的風光
▲土場溪旁的山脊被溪流一切為二,像是斷裂了的瑞士捲
▲縣道122,50k
清泉之後的縣道122,修復路段仍然很多
2004年艾利重創之後,造成地質震盪,逢大雨時這段路便拉警報
現在路上不時可見來回清道的怪手及小山貓
或者修了又斷,斷了又修的護欄缺口
以及怎麼清也清不完的路面砂石
甚至直接用水泥覆蓋,充當一下臨時的「剛性路面」
行駛時需格外小心
▲修復中的縣道122清泉土場段:不時會出現的怪手及小山貓
▲修復中的縣道122清泉土場段:修了又斷的護欄缺口及路面砂石
▲修復中的縣道122清泉土場段:以水泥直接覆蓋的臨時路面
短短的3公里,不一會兒,縣道122的終點:土場到了。
終點又是一個叉路,左邊接縣道122續行的是大鹿林道,可通往觀霧及大霸尖山
右邊上坡小路為風景優美的白蘭產業道路,下回本站會有專文介紹
不過抵達終點時,出來迎接的,除了一面終點告示牌外
還有一連串大大小小紅白夾雜的警告牌,每面告示的內容大同小異
因為大鹿林道受創太重,多處路段仍具危險性,加上修復期間砂石車隊來回
政府也不希望民眾冒然上山發生危險,所以立牌警告
至於土場部落
還記得小時候曾在土場溪邊露營,上方還有一座土場瀑布
2004年艾利颱風,土場溪惡魔附身,化為土石流將土場部落夷平地
用Google尋找資料時,出現的盡是一條條令人哀傷的文字
願無辜的天使能夠永遠安息
▲縣道122終點:土場。續行為大鹿林道,右邊上坡為白蘭產業道路
▲被土場溪土石流夷為平地的部落、土場瀑布及大鹿林道土場大橋
縣道122終點之後的大鹿林道,全長50多公里,長度又是另一條縣道122
林道土場至觀霧,為柏油路面;觀霧至大霸尖山登山口的馬達拉溪,則為碎土石路
早年曾有計畫將大鹿林道劃為縣道122,並繼續向東延長至台7甲
大略沿著大霸尖山登山步道,攀至大霸尖山稜線西
再由聖稜線西坡南行,於雪山西跨過3400公尺的脊線
最後沿蘇七蘭溪谷至台7甲環山
這個計畫的抱負很大
若成真,縣道122將改寫兩項紀錄:台灣最高的公路,台灣最長的縣道
(目前最高公路為台14甲合歡山公路;最長縣道則為花蓮的縣道193)
不過這個夢想很早就被貼上封條
2004年艾利颱風的豪雨重創新竹山區後,至今大鹿林道仍然柔腸寸斷
聽起來很夢幻的縣道122「大霸至環山段」計畫,也漸被淡忘
▲多數路段仍在修復中的大鹿林道
50.4公里的縣道122,寫到這裡是結束了
因為地緣關係,所以對它的文字敘述多了點
寫作時間也比預估的多了好幾倍
兩篇粗算大概超過萬字,如此的長文希望不會造成各位閱讀上的困擾
從南寮到清泉,縣道122除了它的樣貌多變外
50公里的路程中,約有45公里都有密集的公車行駛
南寮至新竹市區的東大路,有市公車15路
新竹市區到竹中的光復路,有市公車1路、2路等線
新竹市區到竹東下公館,還有班次密集的下公館線公路客運
就連五峰山區路段,也有固定時刻的竹東=清泉線班車
特別要提的是縣道122五峰山區路段的公車,班次比想像中密集
竹東至五峰(新十八兒),10-40分就有一班公車,至清泉約60分一班
均以小巴行駛,以適應縣道122盤旋的山路
對於遊客來說,還算便利
(詳見新竹客運五峰清泉線時刻表)
▲新竹客運於縣道122五峰山區的小巴(圖為清泉線)
五峰、尖石山區,除了縣道122
還有許多鄉道、林道及產業道路等誘人的高山公路
縣道122周邊,也有許多產業道路通往山區部落
例如白蘭產業道路,一路上升到1000公尺,可遠眺新竹市
此外還有鬼澤古道、石鹿古道、霞喀羅古道等登山路線
對比起點南寮的海岸風景區
縣道122的觀光資源,可說是包山包海
它所經過的地貌、風土、民情,也是包羅萬象
若將它排為旅遊路線,也包準適合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