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市區道路層級的安排,通常是「路>街>巷>弄>衖」
近年又有凌駕於「路」之上的「大道」
通常是以道路寬度做為依據,但也總是有例外
例如新竹市有條「仁化街」,平均路寬不過3公尺
也有一條「中華路5段416巷」,是雙向八線道的大道



這樣的例子,在其他縣市也有許多,本篇就從我最熟悉的新竹市來談談

【新竹市最小的「街」-仁化街】

仁化街,位於城隍廟附近,躲在中山路西北方
起於6公尺寬的長安街,止於中山路與西大路交叉口旁
大致平行於中山路,全長僅160公尺,平均路寬3公尺
最窄的地方不到2公尺,水溝蓋就佔了路面的一半,僅容一輛機車通過
汽車200%無法開進這條「街」


路幅非常窄小的仁化街

路雖窄,該有的公共設施仁化街一樣也沒少
例如排水溝和路燈,只是排水溝幾乎變成街道的一部份
而路燈大多向民借屋,架設在民宅的牆壁上
形成非常有趣的景觀


架設在民宅牆上的路燈

仁化街的最後3公尺,也是最窄的地方
有趣的是,除了路寬不到2公尺外,還得穿越民宅
路的兩旁是高高的樓仔厝,上方也有樓仔厝跨越
小小的仁化街在房屋叢中穿梭,就像在峻岩堅壁之中打隧道通過般
壓迫感非常重
當穿出房屋隧道的剎那
眼前的中山路竟讓人有豁然開朗之感


仁化街最窄處,排水溝占了路面的一半,還需穿越民宅底下,但仍有路燈

這個最窄的地方,也是仁化街的終點
從中山路回望,仁化街口幾乎隱沒在騎樓裡,被疾行的車流錯過,在夾縫中求生存
騎樓下的路人,可能也只當它是條小到不行的防火巷
入口的一面不起眼的牆上,好心的居民貼了一面小小的自製路牌
成為仁化街唯一的路牌


仁化街的出口,已被民宅埋沒,牆上有居民自製的路標


由中山路看,仁化街隱沒在騎樓裡,不留神就會錯過(左邊即西大路交叉口)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防火巷的小徑,被編為「街」似乎有點荒謬
而且它的的確確是條「街」,是條獨立的道路,不屬於任何路的巷弄
但仁化街的歷史可是大有來頭,可能早至清代就存在了,與北門街同年齡
亦為連結竹塹城北城門與西城門的要道

先看看下方的地圖
這是西元1898-1904年台灣堡圖的竹塹城,與Google Map衛星地圖套圖的成果
(圖片截取自Google Map,台灣堡圖則為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製作)
圖中粗黑色的路圖為1898-1904年的竹塹城,黃色及淺白為2007年的新竹市衛星街圖
我用粉紅色的字,分別將四個城門位置標出
而紫色-紅色-綠色的線段,為當時連結北門-西門-南門的一條路
紫色部份,應為今天的長安街,平行於其右的為北門大街
紅色部份,即為今天仁化街;綠色部份今已絕跡



如果我的推測沒有錯,那麼仁化街早在100年前就存在了
且與長安街是同一條路,平行於北門大街
今日仁化街,兩旁的房屋,大門全數面對街道
不同於背對後門的防火巷
雖然房屋都大多被改建了,但仍發現一座廢棄了的古厝大宅
古厝外觀完整,破壞不嚴重,但大門已被木板封起,應已無人居住
其正門面對仁化街,透露仁化街百年歷史的軌跡
雖然今日的仁化街不長也不寬,但就歷史文來看
至少在中山路尚未出現之前,仁化街應為竹塹城的主要道路之一
「街」的地位不可動搖


仁化街僅存的古厝

日治時期,中山路與西大路接連開闢,以及近年仁德街及江山街的開闢
讓百年的仁化街,更顯滄桑,甚至成為消防安全都有顧慮的角落
古厝裡的樹木,也許在種植之初,它連圍牆外的世界都看不到
如今其蔭已可遮蔽了整條街,見證了百年來的興衰


仁化街與樹蔭

目前仁化街有兩段在前幾年又被消滅
一段是仁德街的延長工程,被砍掉約8公尺
另一段是城隍廟民間停車場,大概砍掉了10公尺
尤其是後者,車輛直接由中山路開進來停車,仁化街豪無置喙餘地
停車場與新闢的仁德街之間的仁化街,僅剩下二棟房屋的長度
從起點長安街到停車場這一段,已是支離破碎了


仁德街口到停車場的仁化街,前方銀色貨車大剌剌停在仁化街上



【新竹市最大的「巷」-中華路五段416巷】

新竹市最大的巷:中華路五段416巷
該「巷」有多大呢?路寬37公尺,佈設雙向八線車道
路的兩端均有分流車量的槽化島
道路總長為367公尺,甚至比仁化街還要長
平平都是「巷」,為何這條「巷」待遇如此高?


中華路五段412巷位於中華路南下的路標

其實這條路,是連結台61與台1線的「美山聯絡道」
也是台61西濱快速公路最早通車的一段路
當時欲行台61,就得由台1線轉美山聯絡道進入
所以它的路寬和台61一樣,都是37公尺


中華路五段412巷寬廣的路幅,身分原來是美山聯絡道

自從西濱快速公路美山以北至浸水橋通車後
美山聯絡道的地位一落干丈,37公尺的大道,冷冷清清
近年因風情海岸景點的興起,使用率才又稍稍回升


往大海奔去的美山聯絡道

其實像這樣的「巷」,在全台灣仍有很多例子
原本大多是正常小巷,因為新闢道路與之重疊,但道路總長未達標準
或新闢道路未整編之前,所出現的臨時現象
例如公道五、西濱路前身也都當過好幾條路的「巷」

台北市的《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辦法》,有規定道路的長度
不過新竹市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辦法》在道路命名層級的規範為:
「路寬14公尺以上為路,7公尺以上未滿14公尺為街,未滿7公尺為巷」
只有規定寬度,沒有規定長度
那麼,總長367公尺,路寬37公尺的中華路五段412巷
在名稱的層級已經擁有「路」的條件
(私以為,可配合風情海岸,命名為「風情路」甚至「風情大道」XD)


美山聯絡道的終點即風情海岸

但新竹市最近一次的全市道路整編工作
並沒有讓美山聯絡道恢復「路」的身分,也許有專業考量或其他因素
這條新竹市最大的「巷」,頭銜能維持多久
就得看市府何時才想為他驗明正身


由風情海岸看美山聯絡道全景


風情海岸新增的花鐘,活像「音容宛在」的花圈,醜爆了!

像美山聯絡道這種大道,被編為「巷」,大多為後天因素所致
而仁化街那種摩托車會車都有困難的小徑,被編為「街」,歷史成份便佔多數
也許新竹市還有更極端的例子,而我有所不知
或者其他縣市也有類似的有趣例子,都歡迎大家來分享

【其他新竹市仁化街或中華路五段416巷的照片 由此進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