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股到楊梅,總長40公里,接續國道1號汐五高架的五股楊梅高架道路
在政府全面趕工的情況下,只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就全線通車
其中五股至機場系統路段,在正式通車之前,受公路邦之邀,有幸踏上高架橋一覽風貌
趁著工地參訪的機會,拍下許多通車後難以再捕捉的畫面,並分享給大家

P1080764



五楊高架道路及汐五高架道路,是國道一號的擴建路段
利用國道一號兩側空間,架起平行的高架橋,提供給直達車輛使用
讓短途與長途分流,減緩壅塞
所以五楊高架並沒有設置太多的交流道,目前僅機場系統一處
但於中壢、泰山、五股設有高架與平面的轉接道
(五股轉接道即原汐五高架的五股端)

五楊高架

本文標題雖然名為「通車前走訪記」
實際上走訪的工地僅泰山至機場系統路段
中壢至楊梅的第一階段通車路段,則以傳統的路拍形式來介紹

另外,參訪的路線,是以北上高架橋為主
所以本文也就順應小魚兒逆流而上的精神,逆樁而行
全文分為「楊梅至中壢」及「機場系統至泰山」兩個子題來撰寫

 五楊高架  楊梅端→中壢轉接道 

五楊高架楊梅端位於楊梅收費站北約2公里處
由於上、下匝道路線與楊梅收費站非常近
再加上駕駛人多有提早靠右的預期心理
因此楊梅收費站的雙向收費道外側,又分別增開了小型車專用的ETC
但因為收費車道有限,收費站也即將拆除,若再增建也不划算
所以將大、小車的現金車道合併為一
上、下五楊高架的小車ETC車道位於大車的右方
現場為了讓駕駛人快速識別,一律以「大車」、「小車」的中文標示來稱之
若是初來乍到,很可能會被複雜的收費車道給嚇一跳
這一切問題將隨著里程計費的實施而走入歷史

P1080551
▲楊梅收費站(北上),重新配置後的收費車道概況 [01]

北上線過了收費站後,設置了單向五線車道
內側三線為平面主線,外側二線則是通往五楊高架
為此,高公局在地名路標上方,特地加上黃底黑字的「平面」、「高架」字樣
「平面」即是國道1號中山高既有的主線
「高架」則是本文的主角,五楊高架橋
如此一來,反而讓國道1號變得複雜,既有平面,又有高架
平面、高架又分別有不同的交流道
上路之前,一定要先確認自己的路該往哪裡走

P1080554
▲楊梅收費站北上門架,新式的標示以黃底黑字標示「平面」及「高架」 [02]

P1080556
▲邊坡的圖型化路線分流標,亦有黃底黑字的「平面」、「高架」字樣 [03]

從楊梅收費站北,至楊梅端高架道路的分流點
連續出現的路標一再提醒駕駛人走正確的路
分流點的門架,另外出現了楊梅交流道的「右線」出口預告牌
出口預告上仍加上黃底黑字的「平面」
平面牌上再加裝既有的黃底黑字交流道名稱小牌

P1080557
▲楊梅端分流點的門架 [04]

上了高架道路後,視野一下子開闊許多
五楊高架中壢至楊梅段,僅設置單向二車道(雙向四線)
早年中山高的楊梅至中壢路段,沿著地形而建
所以幼獅工業區路段有一個地塹大陡坡
五楊高架以新一代的工法,利用高聳的高架橋來減緩地形坡度
幼獅段甚至與山一樣高,以往高高在上的山坡上的社區變成了平起平坐

P1080560
▲五楊高架中壢至楊梅段,僅設置單向二車道(雙向四線) [05]

P1080565
▲五楊高以高架橋減緩幼獅段的坡度,高架橋幾乎與邊坡上的房子一樣高 [06]

同一段路,若是行駛在南下方向,下坡之前仍有居高臨下的風景
兩側高架如雙龍,夾著中山高主線一路南行
視線上有了地形起伏的參考點,行駛在高架橋上「高」的感覺特別明顯
實際上五楊高架幼獅段的高度仍不如國道6號國姓高架橋
只是國6國姓段多在山谷間穿行,行駛其上只看得到兩側的山,感受不到「高」度
五楊高架因為地形的關係,下方的平面主線以及對岸的高架橋歷歷在目
也難怪通車初期,竟有懼高症的駕駛人嚇得不敢再開,被國道警察護送下橋

P1080960
▲五楊幼獅段南下線,因為地形的關係,視覺上具強烈的「高」度感 [07]

楊梅中壢段,繞過楊梅、平鎮系統、中壢等交流道之後,高架橋回到了平面
這一段路利用原中壢戰備道的空間,讓五楊高架與中山高主線結合
內三側車道為中山高主線,外二線為五楊高架線
如此設計,方便主線與高架線的車輛彼此轉換跑道,因此這段路又稱之為「轉接道」

P1080945
▲平面路段(南下),內三線為中山高主線,外二線為五楊高架線,彼此間可以轉換 [08]

轉接道本身也被視為交流道的一環
高速公路局已將「轉接道」列入交流道的正式名之中
在出口預告標示中,右上角也標示了黃底黑字的「59 中壢轉接道」字樣
所以台灣國道高速公路的交流道,除了「交流道」、「系統交流道」外
現在又多了一個「轉接道」的新名詞
如果未來楊竹高架成真,那麼楊梅收費站腹地
應該就是未來的楊梅轉接道

P1080942
▲南下線,出口預告的交流道名稱標示著「59中壢轉接道」 [09]

P1080946
▲南下方向,高架橋端設置於中壢交流道之前 [10]


  五楊高架  機場系統→泰山收費站 

接下來介紹的路段,是筆者雙腳踏上的高架橋路段
第一站來到機場系統交流道,是五楊高架五股至機場段未能如期通車的徵結點
機場系統是目前五股至機場段高架橋的唯一聯外交流道
五楊與國道2號的匝道,與國一主線結合,均有匝道往來國道二號連結
無形間加深了機場系統交流道的複雜程度

P1080656
▲當時尚在施工中的機場系統交流道 [11]

P1080651
▲當時尚在施工中的五楊高架及機場系統交流道 [12]

五楊高架五股至中壢段,單向設置三車道,與中壢至楊梅段的二車道不同
所以路寬也比中壢楊梅段要開闊
不過最內側車道,現階段被劃設為「高承載專用道」
原本的設計中,三車道都是普通車道,被環評打了回票
於是便將最內側改為「客運專用道」,類似信義快速道路的大眾運輸專用道的設計
幾經協調後,才改為大客車、計程車以及三人以上小型車的高承載專用道

P1080659
▲寬闊的單向三車道設計,最內側為高承載專用道 [13]

從機場系統至林口段,高架橋安份地順著中山高的線形而行
偶爾也會來個穿越小丘陵,路景乍看下好似山區的國道五號
而繁榮的南崁高樓群不斷佇立在前,一再地透露台北居愈來愈不易

P1080632
▲五楊高架北上車道回望 [14]

P1080620
▲偶爾也會來個穿越小丘陵,路景乍看下好似山區的國道五號 [15]

由於高架橋的限制,五楊高架所有的路標牌面都以門架為主
連交流道出口里程預告,以及高承載的小牌車
都需動用到門架來設置,成本相當昂貴

P1080676
▲大多的路標都需要動用到門架來設置 [16]

汐五高架及五楊高架的里程編號與國道1號主線同步
但為了區別高架及平面,高架道路的里程牌均會標上「高架」二字
目前「高架」起點位於汐五高架汐止端的12k,終點則是五楊高架楊梅端的71k

P1080683
▲標有中文「高架」字樣的五楊高架里程牌 [17]

五楊高架五股至中壢段,最特別的是「高承載專用道」
高承載專用道不得任意變換車道
每隔一段距離會設置切入及切出的點
出入高承載專用道的地點,也會設置門架及藍底告示牌告知駕駛人
底下還有一塊白底的TAXI、巴士圖以及「≧3人」來表示小黃、客運及三人以上小汽車
高承載專用道以英文縮寫HOV表示之
完全圖像化的全新指標,國道首見

P1080686
▲高承載專用道切入點及告示牌 [18]

P1080692
▲高承載專用道設置於最內側,且不得任意變換 [19]

P1080694
▲高承載車道切出點及告示牌 [20]

中山高林口段的爬坡,不亞於三義段的大斜坡,常是大型車的馬力考驗
五楊高架林口段,以高架工程來克服長陡坡
所以在林口交流道南,原本高高在上的五楊高架通通降底了
北上線的高程甚至一度比中山高的主線還要低

P1080700
▲利用高架橋來克服陡坡的五楊高架,下方即中山高林口爬坡段 [21]

P1080706
▲五楊高架北上線林口段,高程一度比主線還要低 [22]

到了林口之後,因為沒有設置交流道,五楊高主線直接通過
完全不理會下方塞得苦哈哈的林口交流道
過了林口,五楊高北上線設一面「台北三處出口」的出口預告

P1080734
▲北上線林口段(往南回望) [23]

P1080737
▲林口段及台北三處出口告示牌 [24]

不過林口段引人注目的風景,在於橋外
機場捷運在林口段穿越了五楊高架橋下,同時卻高架橫跨中山高
站在五楊高架橋上往下望,地塹裡車來車往的中山高穿流不息
地塹上的兩旁為林口交流道的平面集散道,集散道又有匝道聯絡中山高
兩旁集散道上又架起並行的高架橋,高架橋一會跨越匝道一會又跨越機捷高架橋
而中山高主線也有一座座橫向跨越橋,外加一條跨越的高架鐵路
僅是一方視線,卻是無比的繁忙,好似一個都市人的心理寫照

P1080744
▲五楊高眺望下方的林口文化一路交流道出口,右方為機場捷運 [25]

P1080741
▲五楊高架上眺望機捷跨越橋,正下方即林口交流道 [26]

五楊高架最精彩的莫過於泰山至林口段
高架橋體就像是一條可塑的巨繩,憑工程師的巧手讓它在林口台地的山區來去自如
一方面也是路線的彎道太多了,路面的內、外側均會加寬路肩以做為緩衝

P1080751
▲蜿蜒的五楊高架林口泰山段 [27]

P1080761
▲為因應彎道,內外兩側路肩均加寬,以做為緩衝之用 [28]

林口至泰山間,五楊高架橋不再是雙側的高架
而是改在南下側施作雙層高架橋,北上線在上層,南下線在下層
也因此高架橋北上線得二度跨越主線
一處在林口交流道北,一處在泰山收費站南
相對的,五楊高架南下線,一路乖乖地隨侍在側,沒有跨越主線

P1080766
▲林口交流道北的五楊高北上線跨越橋 [29]

P1080757
▲北上線跨越主線後與南下線共構為雙層高架;右邊山坡開滿了苦楝的紫花 [30]

P1080774
▲上層北上線(左)及下層南下線(右)分道揚鑣處 [31]

公路建設中,遇到雙層高架橋或者是複雜的立體交流道
由平面往上看,總是壯觀,尤其是那最上層的公路,常誘人前往
但當真正來到最高點時,卻是一片平靜,感覺不到本身的壯觀
五楊高架雙層橋的最上層的北上線即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代表

P1080762
▲雙層高架最上層的北上線,一片平靜,感受不到橋體本身的壯觀 [32]

至於高架橋本身,不斷隨著地形的彎曲起伏而行
人工的高架橋,可以克服地形的陡升陡降
行駛在五楊高架上,對坡度的感覺會比平面低很多
不過相機鏡頭的長焦段一拉,在空間壓縮的比例下
既彎且陡的高架橋路面,無所遁逃
換成了廣角後,卻又是一派清靜

P1080779
▲長焦鏡頭下,呈現五楊高既彎且陡的形貌(北上線回望) [33]

P1080784
▲換成一般視野的廣角拍攝,則感受不到五楊高的彎道和坡度 [34]

P1080790
▲高乘載車道終點預告,以及台北出口預告 [35]

泰山段的雙層高架橋,在國內亦屬創舉
大台北地區的環東大道、台一線高架橋,亦是雙層高架道路
兩者皆為ㄇ字形雙墩形式,因此行駛在下層橋時,感覺如明隧道般
五楊高架的雙層橋則是「├」形的不對稱設計,以單一墩柱撐起雙層橋面
上層是一般橋樑的樣式,下層置放在橋墩單側延伸的空間
就像一個人雙手捧物之形,展現了工程的力學之美
這種橋樑,稱之為「大偏心單柱雙層高架橋」

P1080799
▲五楊高架不對稱設計的「大偏心單柱雙層高架橋」 [36]

P1080806
▲以單一橋墩撐起的雙層高架,相當的高,也相當的粗壯 [37]

設計這種不對稱的雙層橋,主要原因在於用地問題
北上側的地質不穩,且有大窠坑溪的生態問題
無法座落單純的ㄇ字形橋墩,只好利用南下側有限的邊坡空間擴建
所以讓單一橋墩支撐雙層的高架橋面
無形間,車輛行駛在第二層的南下線時,視線也較為開闊些
避免了ㄇ形雙層橋的隧道效應

P1080821
▲從上層的北上線車道看下層的南下線車道 [38]

筆者當時與公路邦眾成員,被這山林間的高架寧靜所吸引
約十層樓下方車流不止的中山高如無物般,完全被忽略
大家各持一方盡情拍照,享受這通車之前才能捕捉的珍貴畫面
如果不是公路邦邦主符老大的籌疇備策畫,我們也無緣至五楊高架道路散步

P1080824
▲泰山段北上線(回望) [39]

P1080828
▲泰山段北上線 [40]

當時天空中相繼飛來了五隻老鷹盤旋
接待我們的工程主任表示,老鷹常常來,通常只有一、兩隻
今日五鷹齊發且低空盤旋,他也是第一次遇見

P1080851
▲五隻老鷹低空盤旋(還有一隻不在鏡頭內) [41]

在泰山收費站南(正確方位是西方),五楊高架恢復雙側高架
北上線再度跨越中山高主線,緊接的是「泰山轉接道」
泰山轉接道僅設置北上出口及南下入口
至於北上入口及南下出口,則位於稍後方的五股轉接道
(即原本汐五高架五股端的改建)

P1080891
▲五楊高架在泰山收費站南,北上再度跨越中山高主線 [42]

P1080862
▲泰山轉接道及泰山收費站告示牌 [43]

P1080938
▲僅設置北上出口及南下入口的泰山轉接道 [44]

P1080873
▲北向遠望泰山收費站、泰山轉接道及五楊高架 [45]

泰山轉接道的出口告示與中壢轉接道類似
出口預告亦會標上黃底黑字的交流道名稱
平面出口預告地名為五股,直行的高架為環河北路
不過在高架下方另外標上紅底白字的「ETC」字標
說明直行高架只限ETC車輛通行

P1080885
▲泰山轉接道出口預告牌 [46]

P1080888
▲另一角度望泰山轉接道北上出口 [47]

P1080904
▲泰山轉接道北上出口匯入平面匝道 [48]

五楊高架當初的設計是完工之日即實施全線電子收費
但國道電子收費不斷延期,五楊高架通車時,並未設置收費站
所以若需要人工收費者,一律得從五楊下平面至泰山收費站
裝有ETC車輛則可繼續直行五楊高架道路

P1080924
▲泰山轉接道直接進入泰山收費站,遠方七星山探頭出來打招呼 [49]

P1080902
▲直行的高架線,只限ETC車輛通行 [50]

中山高通車時,泰山收費站是全台灣最大的收費站
隨著二高通車,雖然各收費站的車道數不如泰山,但造形一座比一座有看頭
相較之下,泰山收費站的外觀,從上俯瞰,竟然像是一座待拆的廢墟
實際上它也真的快要被拆掉了

P1080936
▲泰山收費站的外觀,從上俯瞰,竟然像是一座待拆的廢墟 [51]

P1080939
▲泰山收費站北,因為施工多次改線而顯得凌亂的標線 [52]

至於高架道路,從泰山至五股段,又剩下了二線車道,與中壢楊梅段相同
一路到了五股,再直通既有的汐五高架,一氣呵成
當時礙於時間因素,筆者一行人沒能至五股端看散步風景
本文也就到此為止了

P1080926
▲北上續行至五股交流道的高架線,僅剩二車道 [53]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