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鐵捷運化的口號逐漸響亮
許多舊火車站房正逐漸改建為跨站式新站房
斗六車站雀屏中選,花了二年多就變身為新穎的跨站式車站
寬敞的空間、明亮的設備也讓人耳目一新

P1160559拷貝.jpg

2006年5月,斗六車站改建工程開始,原訂2008年3月完工
雖然工程「照例」延後,遲至2008年12月16號才啟用
但是依照臺鐵的改建速度,斗六車站改頭換面的時間其實很快
猶記當年至斗六朋友家遊玩時,望著剛圍上的鐵籬
想著不知何年何月才會看到設計圖上的新車站
才不過二年多,就接到即將通車的訊息

斗六車站新站房屬原地改建
跨站式站房最大的特色就是將前、後站合併,不必另設後站房
並且統一設置大廳、售票口、進出站闡門
站房本身可提供為跨越天橋外,也消除前後站的隔閡

完工後的斗六新車站,站房以低調的芋頭色為體
外觀圍上大面積的藍綠色玻璃維幕,構成室內明亮的大廳
屋頂弧面的波浪造形,近年於各交通新建築中大量竄出
高捷車站、高鐵車站、台鐵改建新車站等,通通可以見到它們的縱影
這些改建的臺鐵車站,也一改過去臺鐵樽節開銷所建的舊車站
新的造形,也代表當今的建築風格及審美觀念

P1160569.jpg
▲斗六車站的跨站站房,以芋頭色為主色,搭上波浪形屋頂

跨站式新站房在前、後站端,均設置出入口
前站規模較大,也是主要的出入口,行李房、萊爾富將會落腳前站一樓
後站空間較小,與樹林車站類似,僅是單純的出入口
藍色浮雕式的站名,也是近年臺鐵新/改建站名招牌愛用的樣式
只是令人疑惑的是,站名「斗六車站」竟然同時出現二次
若加上未拆除的舊站房招牌
一眼望去,只見三面「斗六車站」大字並存在同一時空中爭勝

另外,站名招牌竟然沒有英文標示,也沒有臺鐵標誌
對照原始的改建模擬圖,直行的斗六車站四個字,應該要放在另一個牆面
(模擬圖詳見:http://img267.imageshack.us/img267/7123/image0101po6.png
不曉得後來為何變成這樣?也無英文及臺鐵Mark?

P1160560.jpg
▲與舊站並存的新站房,三面斗六車站招牌,且無英文及台鐵標誌

P1160562.jpg
▲熱鬧的站前商圈

換個頭來到後站端,雖然規模較小,但也不失現代感
外露的白色鋼桁架,半透明的藍綠色玻璃維幕
與外觀融為一體的白色管線,以及如積木般錯落有致的外牆
飛梭其間的樓梯通道拼合兩塊積木
試圖營造出科技與精密的質感,也很適合攝影愛好者到此取景
相比之下,我倒是更喜歡後站,有點像小一號的高鐵左營站
更像是準備起航的星艦太空船

P1160543.jpg
▲試圖營造出科技與精密質感的後站出口設計

原本斗六後站沒有站房,來往前、後站站之間需通過一旁的人行地下道
台灣對於地下道的管理,總是讓人走起來不舒服
往來雲林各鄉鎮的台西客運斗六站,又位於後站區
斗六車站跨站改建完工,讓火車轉客運的乘客節省許多時間
也可為寧靜的後站區帶來一線商機

不過前、後站是傳統的說法
臺鐵新建的跨站式站房,大多改以方位或路名做為出入口名稱
例如斗六站,前站被稱為「東出口」,後站則改為「西出口」
(北高捷運系統則多以數字序號為出入口名稱)

P1160529.jpg
▲後站(西出口)建築的另一面,前方為穿越地下道,現已封閉

對照這張設計模型
http://img267.imageshack.us/img267/5397/image0091ac1.png
原本斗六車站外觀,是採用咖啡色的方格呈現木色彩的自然意象
當時我也以為它的外觀會接近百福車站
但真正執行時,玻璃維幕咖啡色的窗櫺
直的全被隱藏接縫所取代,橫的則被灰黑色的琴絃飾物所取代
將斗六車站的外觀完全改為科技意象

P1160499.jpg
▲玻璃維幕的窗櫺,原設計為咖啡色方格,完工時則改為科技意象

身為跨站式站房,旅客動線與以往有了很大的轉變
不論從東出口或西出口進入車站,均得先上樓至大廳層購票
再從大廳層直接進入月台搭車
前站出入口都有設置電扶梯、升降電梯及樓梯,任君挑選
出入口的一樓,留有一座大廳,短期內萊爾富超商就會進駐

P1160554.jpg
▲東出口(前站)一樓的萊爾富空間,以及通往二樓車站大廳的電扶梯

P1160548.jpg
▲二樓車站大廳連結東出口(前站)的樓梯、電扶梯,以及後方的升降電梯

至於後站的西出口的功能,比前站東出口要單純
一樓純粹只做為出入口使用,沒有預留多餘的空間
設有寬度略小的樓梯以及升降電梯,沒有電扶梯
與前站懸殊極大

P1160539.jpg
▲後站西出口的一樓空間,比前站迷你許多,亦無商店預留空間

不論是由東出口的前站、西出口的後站,或者月台層
爬上斗六車站大廳層,一派豪爽「大」廳毫不猶豫地全盤呈現在眼前
視野所及,大廳的完全沒有礙事的柱子擋在中央
柱子全退縮到左右角落,以低調的姿態像大樹般分化出白色支幹頂立屋頂
騰出來的中央視野便構成一片豪爽的開闊廳堂
這是斗六車站大廳讓人感到「非常大」的主因
而順著挑高的弧面屋頂,一道道白色桁架支撐起整座穹蒼
毫無修飾的天花板,縱錯複雜的管線看似紛亂卻井然有序
白色的桁架、白色的橫樑、白色的管線、白色的支架
就連延伸到地面來的牆面,也是白色的
全以白色的淡妝盡量營造光亮的氣氛

所有的指示牌,時鐘、列車資訊LED等看板
全由挑高的天花板上,以細長的白色鋼管垂降而下
在一片白色基調中,就連臺鐵愛用的深藍底色指示牌
也全部改為淺藍底色,讓它們在白色的氛圍下不會太尷尬

P1160513.JPG
▲四面採光的大廳,柱子退縮到左右,視野裡沒有柱子,白色桁架撐起整座穹蒼 

P1160507.jpg
▲天花板的桁架、橫樑、管線等看似紛亂卻井然有序,以及從天而降的指示牌

大廳的北側全是候車區
擺上臺鐵統一規格的藍色塑膠椅
整座大廳的設計就只有白、藍二系
讓這些椅子非常自然地與大廳融為一體

另外,由於大廳層四面採光
全以大面積的玻璃維幕做為牆面,所以白天幾乎不需開燈
光靠自然光,就能讓整座車站非常明亮
這也是為何站內採用白色為主色的原因

P1160512.jpg
▲靠東側的候車區,幾乎不需開燈就能吸納自然光

P1160521.jpg
▲右方是側所,以及不知何用途的預留空間

新車站的售票處採用圓弧面,應該是承襲百福車站的血統
美中不足的是,全部竟然只有5個售票窗口
假日的時候,售票處滿是人潮,卻也只開放3個售票口
導致大排長龍,買一張車票要花上20分鐘以上來排隊
高鐵可以為了假日人潮,在台北、新竹、台中等站增設數個售票口
新開張的臺鐵斗六站,卻仍維持著購票不易的傳統
有時候真的不願意這樣比較,卻又忍不住想說兩句

倒是清潔人員非常盡責
早上抵達斗六車站時,清潔人員不斷在售票處附近拖地
下午返回斗六車站時,清潔人員依然在售票處附近拖地
真希望這樣的優點可以持續下去
如果臺鐵每一座車站都這麼認真地維護,我想很快就能擺脫壞印象

P1160518.jpg
▲售票處承百福站的血統,為圓弧形,但只有5座窗口;右邊清潔人員不斷拖地中

大廳的南側是進出月台的付費區
動線與捷運站、高鐵站相似,將進站、出站的閘門設計在同一空間
閘門本身回到臺鐵百年如一日的不銹鋼圓弧造形
倒是列車資訊系統,這回又換了新的樣式
採用白底藍字的面板,有別於以往白字配上深藍、深褐底色的面板
LED資訊顯示器也不再分成好幾個小方格,不過只能顯示單一顏色(紅色)
可惜當天系統沒有開機,而且距離過遠,預估字體可能也偏小

P1160506.jpg
▲進出站閘門是同一動線,後方列車資訊未開機,但距離似乎太遠了

P1160584.jpg
▲進入剪票口,簡單的標示第一月台左邊,第二月台右邊,是跨站式站房的特色

P1160583.jpg
▲大廳層通往月台層的穿堂,左邊第一月台,右邊第二月台

進入剪票口通往月台層的穿堂再回頭看
或者斗六下車欲出站的乘客,經過這穿堂時
又是再一次的震撼體驗
寬廣的空間直通大廳,其間沒有任何柱子,非常順暢
只是映入眼簾的大型LED鐘,不曉得會不會隨著列車抵站時刻而誤點?

P1160503.jpg
▲進入剪票口回望,或者斗六下車欲出站,都會經過這個穿堂
 
接下來進入斗六車站月台層
斗六新車站配置有兩座島式月台
比起多數大站一島一岸的配置,更能靈活運用
月台屋頂採用與車站屋頂相同的白色波浪鋼板
造形傳承臺鐵月台典型的v形屋頂,再加以變化,宛如白蝶振翅

P1160491.jpg
▲斗六車站配置兩座島式月台

P1160480.jpg
▲月台屋頂是傳統v型的變體,像是白蝶振翅

月台與大廳之間,只有樓梯及升降梯,沒有電扶梯
且未直接連結主建築,而是另外搭起一座鋼鐵天橋緊靠著大廳出入口
天橋上為了防止有人墜落鐵軌,還裝上了防護網
整體來說,這樣的設計增加了視野上的複雜,不是很順暢的感覺
且若經過日曬雨淋,天橋生鏽斑駁而未修補的話,反而會加速老化

P1160497.jpg
▲月台與站體間的連通,以鋼製天橋緊靠站體,還有防護網,增加視野的複雜

P1160488.jpg
▲月台通往大廳的另一側樓梯

「跨站式」站房顧名思義,就是車站站體會「跨」越上方的意思
車站主體建築當然就擺在月台「上方」,也合併天橋或地下道的功能
被「跨越」的月台區域,便有點像是在室內
若排除地下化的變相跨站式站房
臺鐵最早的跨站式車站,應屬樹林火車站
當時不曉得它就是「跨站式」站房,只對這樣的配置感到有趣
站在站房下的月台空間,會有種地鐵站的錯覺
而全國最大的跨站式車站:高鐵左營站及臺鐵新左營
因為站房的面積大,月台「被覆蓋率」高達七成
直接讓人以為這是地下化車站
未來隨著愈來愈多跨站式車站的改建,這感覺也將成為常態

不過站房下的月台區域,已是10-12車的位置
以8節編組的莒光、復興及EMU700來看
列車停妥後,第8車的車尾(頭)還不會碰到站房下方
所以買到第1車的位置,從大廳到了月台後,可能要再多走幾步路

P1160484.jpg
▲被「跨越」的月台區域,便有點像是在室內的感覺

P1160487.jpg
▲被跨越的區域,是10-12車的位置,使用率會低一些

目前區間車停車位置在9車附近
如果從大廳到月台,選錯樓梯走到10-12車那端的話
或者跑到站房下方較涼爽的區域候車時
若是遇到4輛編組的區間車
乘客便得提著大包小包跟著往前跑,否則可能會看著車尾說ByeBye
就候車位置的標示來說,臺鐵該改善的地方實在太多
(不如模仿日本,在列車資訊看板上加入列車編組的資訊)

P1160474.jpg
▲4節編組的區間車進站,在站房下候車的乘客得往前跑,否則將不得其門而入

P1160800.jpg
▲8節編組的EMU700區間車,車尾還未接觸到站房下方的位置

月台上的標示做了許多調整,有別於臺鐵很愛用的傳統格式
A、B兩側的白底藍字的列車資訊,與藍底黑框的LED電子鐘排成一列
讓人有耳目一新,也符合斗六新車站的配色美學
標示車站名稱的大型燈箱,也改為浮雕的字體,夜間應該會發光
月台名稱的燈箱,亦改為內嵌式的鏤空陰刻
比起全平面的壓克力燈箱更具質感

P1160467.jpg
▲白底藍框藍字的列車資訊,與藍底黑框的LED電子鐘排成一列

P1160454.jpg
▲浮雕的字體的站名牌,夜間應該會發光

P1160585.jpg
▲月台名稱的標示燈箱,不同於站名牌的陽雕,改為內嵌式的鏤空陰刻

標示車廂編號位置的五角型小燈箱,帶有斗六的地方特產照片
不過照片呈現的方式可再改進,有些照片乍看下根本不曉得這是啥
另外月台上的照明燈,與遮雨棚的振翅造形相呼應
至於棚內的照明燈,則是低調的伸出雙翼

P1160450.jpg
▲照明燈與遮雨棚的振翅造形相呼應

P1160598.jpg
▲遮雨棚內的照明燈低調伸出雙翼

兩座月台的兩旁,是尚未拆除的舊月台及臨時月台
第一月台旁,緊臨舊站房的岸式月台是以前的第一月台
月台上還留著早期的木製候車椅,不曉得它們未來的命運會如何?
第二月台外側,則是為了建新月台所搭起的臨時月台
(至於原本的第二月台,已於工程期間拆除了)
目前這些停止使用的月台,仍未拆除,新舊並存
乍看之下還以為斗六有四座月台

P1160588.jpg
▲尚未拆除的舊的第一月台(岸式月台)

P1160490.jpg
▲尚未拆除的舊站房以及第一月台

P1160496.jpg
▲尚未拆除的舊第三月台,為臨時搭建的月台

為了改建車站所搭的臨時天橋,也未拆除
臨時天橋除了連結兩座舊月台外,也有樓梯通往新的第一月台
因為臨時月台面積小、距離遠,地板也僅以鋼板鋪設,具有潛在的風險
所以新的第一月台早一步使用,做為臨時第二月台
是斗六新車站最早啟用的硬體

P1160463.jpg
▲尚未拆除的臨時天橋,有樓梯通往新的第一月台

最後不得不談談品質
整體來說,這座新站房的設計相當亮眼
尤其是大廳透光式的設計,白天幾乎不用開燈就能保持自然光
不過卻有很多小細節的粗糙,看了令人直遙頭
我們暫不拿高鐵那種超高標準來比較
同樣是政府工程的台北捷運,甚至是南港、松山地下車站,也未見如此誇張
例如車站正門與地面之間的小坡,竟然草率用柏油填補,變成三明治
一旁無法修補的,隨便拿個白色大桶蓋起來,這能看嗎?

P1160571.jpg
▲小坡的修補竟以柏油搞成三明治,還有一個白桶

站外三明治旁,有一只倒過來覆蓋的白桶
至於站內,則有另一只「正常使用」的白桶
使用的原因是屋頂漏水……
(我記得當天是大晴天,竟然也會漏水,那麼雨天不就!?)
其實漏水白桶周圍都濕了,該處又屬樓梯空間
建議再放一面黃色的「小心地滑」警告牌

P1160500.jpg
▲站內正常使用中的白桶

月台上紅色的鋪面很特別,在臺鐵也很少見
其中的臨時天橋墩柱基地,看了真令人頭痛
除了草草填補的柏油外,旁邊還有一攤好像是油漆潑墨的漬
不曉得未來天橋拆除時,會復舊成什麼程度?

P1160591.jpg
▲臨時天橋墩柱基地,以及一旁的漬

月台層雖然別具設計,可是缺點真的太多
候車椅直接將舊有的椅子拿來用,造成新舊雜陳的局面
棚架上為了裝設水電設備
一堆雜七雜八的管線電線毫無秩序的纏繞
有黑的灰的粗的細的軟的硬的垂的和吊的
與大廳井然有序全面白妝的管線安排猶如天壤之別
月台邊緣的水泥的不規則鋸齒,像是狗啃的一樣
地面的紅漆也不甚均勻,感覺好像有許多藏寶圖
明明是新蓋好的月台,卻讓人覺得像是用了三十年般

P1160460.jpg
▲新舊夾陳的候車椅、柱子上亂七八糟的管線、月台鋪面出現藏寶圖

P1160594.jpg
▲月台邊緣的鋸齒,像是狗啃的一樣

正如同台灣多數的政府工程
斗六車站也逃不過品質低落的命運
但也不能一捍子打翻整條船,政府工程也是有漂亮的例子
只是做爛的更多,成為普羅大眾的印象
斗六車站科技意象的外表,與松山新車站是同樣的風格
大廳透光的設計,也是臺鐵首例
當天在第一月台仍看到有工人不時進出,可能為了趕通車,工程未收尾
希望後續的修補工程,能將上述的缺失改善
至少讓搭車的民眾有個好印象,扭轉臺鐵過去的形象
並善待斗六車站這座新作品

P1160495.jpg
▲再回頭看一下斗六車站月台層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