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厝車站及高雄車站,可說是高雄鐵路的「前世今生」。今日的高雄車站還未出現之前的1908年,周邊只有一座「三塊厝」火車站,直到高雄車站在1941年完工通車後,三塊厝車站的機能才逐漸被取代;而地下化重新打造的新高雄車站,地面層尚在施工,2024年將變身為車站園區;地下化部份區域已啟用,包括軟硬體在內的指標及資訊等系統,皆以標準化的視覺設計及識別系統打造,質感亦佳。

K3.JPG




【三塊厝車站】
k15三塊厝.png

地下化的鐵路從鼓山站出發之後南行,隨即轉了九十度的大彎,從南北向變成東西向,穿越了據說花媽執政之前河水可直接生飲的愛河之後,來到了三塊厝車站。在縱貫鐵路通車之前,三塊厝火車站是當年鳳山支線鐵路(今屏東線鐵路前身)的首站(始發站為打狗驛,即今日的高雄港車站),一直到1941年高雄車站在現址設站後,讓三塊厝運能大受影響,1962年不再載客,1986年裁撤。直到2018年鐵路地下化工程,重新增設三塊厝車站。

P1220617.JPG
▲寧靜的愛河河畔,底下則有臺鐵穿越 #01

三塊厝車站有一座1923年建造的木造站房,是高雄現存唯一木造站房,但是很可惜地,三塊厝站房自不再載客之後一直被荒廢,任由風吹雨打幾近全毀,一直到2007年才著手進行修復工程。在此之前,甚至連筆者都不曉得高雄市有這麼一棟鐵道文化資源,對於鐵路小旅行非常「夯」的木造站房而言,如果高雄當年好好規劃市內僅存的三塊厝車站,勢必也能帶動一股熱潮。只可惜三塊厝車站沒有取得先機,整修完畢後又被圍籬圈禁,生人勿近,只能遠觀。

P1220648.JPG
▲1923年所建的三塊厝車站舊站房,2012年整修完畢後,現在卻被圈禁,生人勿近 #02

地下化工程新建的三塊厝車站,也建了一座木造站房向舊三塊厝車站致敬。地面層的出入口除了地基和牆基之外,其餘都是木造,包括硬山式的斜頂,出入口位置仿舊三塊厝車站的日式洋房,搭配穿堂出入口;就連站名牌也採用木匾。台灣的火車站中,除了早年的幾座木造車站外,新設車站全面使用木建築的非常少,大林車站的僅部份裝潢是木建材,如果全站體皆木造的話,代表性就是阿里山車站。當然,出入口站體為木建材打造的三塊厝車站勉強可以入列。

P1220618.JPG
▲向舊三塊厝木造車站致敬的新三塊厝車站 #03

P1220620.JPG
▲新造的木造站體三塊厝車站的站房及新式直立式站名牌 #04

P1220621.JPG
▲三塊厝車站的出入口及其木匾站名牌 #05

有趣的是,木造站房的站內,通常就是候車室或站務室;而這座新建的木造站房,從出入口進站之後,卻是連絡地下層的樓梯及電扶梯,但是在樓梯及電扶梯的木造「室內」空間,木裝潢仍煞有其事地打造木窗、木壁及以及屋頂的木桁架。古典的木裝潢,搭配現代的電扶梯,不得不說有一定的視覺衝擊力,也佩服這頗具創意的設計。

P1220623.JPG
▲三塊厝新木造房內為電扶梯及樓梯空間,但是木窗、木桁架卻也不馬虎 #06

到了地下層,木造的風格不再重現,回到所有地下化車站共同擁有的樣式:類捷運站的設計。地磚仍是淺色粗面磚;牆面及天花板則是淺米白色的琺瑯板。穿堂空間寬敞,動線也簡單明白,從出入口進站之後,首先是售票區,兼具售票功能的服務台則靠著牆面;剪票口只有簡易式的驗票機,沒有閘門;自動售票機也只有少少一台,但是列車資訊顯示器卻有LCD及三彩LED兩種比捷運站豪華的設備。

不過,三塊厝車站的地下一層穿堂大廳,天花板玩了一點小花樣。大約是中軸線的位置,有一道顏色較深的內嵌「溝渠」的河流意象的設計,這道天花板的意象河流從出入口一路到付費區,不曉得是否即為愛河意象的表達?

P1220626.JPG
▲三塊厝車站穿堂大廳,所有動線及裝潢設備均比照捷運;天花板則有溝渠的河流意象設計 #07

P1220629.JPG
▲三塊厝車站的三彩PIDS及驗票區,天花板河流弧線流入付費區 #08

P1220631.JPG
▲付費區內的動線簡單,天花板的河流也順著中軸線一路延伸進來 #09

另外大廳層出入口旁的一面牆,看似視力測驗的裝置藝術,用各國人臉以及各國文字組成一幅「福」字;電梯的天花板另有十二生肖的紅色傳統剪紙意象的嵌燈。眼尖的朋友從第一篇看到本篇,應該會發現所有電梯標示都改變成直接在牆面貼上藍底白字,以「電梯」的英文「Elevator」直立融入設計,這類以英文帶設計感的標示,過去在臺鐵還真不常見,就連高鐵也沒有這麼大膽的風格,在英國倒是常見這種大號英文字的設計標示,只是英國的電梯通常是用Lifts。

P1220628.JPG
▲名為「幸福的美味」的公共藝術牆面 #10

P1220643.JPG
▲電梯上方十二生肖的傳統嵌燈;電梯的標示設計樣式也是臺鐵首見 #11

至於月台層,仍是二座側岸式月台,除了三彩顯示器比較豪華之外,其他的裝潢亦均比照捷運車站的設計。但願有一天,高雄地下化能夠變成真正的捷運化鐵路,至少十分鐘一班車不為過。

P1220633.JPG
▲三塊厝車站月台層 #12

P1220634.JPG
▲三塊厝車站設置兩座側岸式月台 #13

P1220636.JPG
▲月台層的LCD資訊顯示器 #14

P1220637.JPG
▲三塊厝月台層的標示系統以及三彩LED顯示器 #15


【高雄車站】
k16高雄.png

高雄車站在1941年啟用通車,舊站房的帝冠式建築幸運地保存下來。帝冠式建築是昭和時期日本和洋風及現代幾何風交融設計的建築。舊高雄車站的設計,方正的幾何線條是現代式設計,而斜頂屋瓦以及迎賓門,則是融合日本及西洋古典建築,因此舊高雄車站不若新竹車站的巴洛克文藝風格,但是卻多了幾份宏偉的氣勢。而其方正建坪的站房設計,亦有別於其他火車站的狹長型佈局。

為了配合鐵路地下化,舊高雄車站移動了85公尺到現址暫存,並做為鐵路展覽館;將來高雄新車站全面完工後,帝冠式建築會移回原址並繼續做為高雄車站出入口。活用古建築,並與現代化車站共存的永續發展,亞洲大概就是東京車站最為出色;至於歐洲,基本上不太會任意拆除古建築,幾乎所有城市的火車站都是百年以上的古建築。

1546670546931-edfb870c-f014-4e2a-9803-390a4c2366b7.jpg
▲1996年筆者拍攝時仍在服役中的舊高雄車站(當年的小黃幾乎都是福特車系) #16

1546665349035-1676d232-4d23-4d69-9980-8404a294e537.jpg
▲融合現代線條的和洋建築,迎賓門也較其他古蹟車站更氣派(1996年攝) #17

為了施作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2002年停用舊建築,並增設臨時站體,並設有前、後站房。這座琺瑯板搭簡易鋼材搭建的米黃色且略帶斜角的站體,應該是現今多數人對高雄車站的印象,因為名為臨時站體的高雄車站,卻一直到2018年才功成身退,「臨時」渡過了16年。

RIMG0759.JPG
▲臨時站房使用了16年才功成身退,成為現今多數人對高雄車站的印象(2007年攝) #18

P1590423.JPG
▲後站端另有一座規模較小的臨時站體,至今仍用為出入口通道(2016年攝) #19

臨時站體的高雄車站,設計卻不馬虎,售票大廳的挑高設計,似乎就說明將臨時很長的時間。另外,地下化之前,高雄車站擁有四座島式月台的配置,地下化工程後期拆除了第一、二月台後,在第四月台旁臨時搭建了「第五月台」,成為當時台鐵火車站月台編號所出現的最大數字。(台北車站地下化之前的地面站有第六月台)

RIMG0758.JPG
▲高雄車站臨時站體的售票大廳(2007年攝) #20

P1140219.JPG
▲高雄車站的前後站連通道(2008年攝) #21

RIMG0752.JPG
▲當年的高雄車站第四月台(2007年攝) #22

P1080541.JPG
▲已停用的高雄車站第五月台(2013年攝) #23

P1590428.JPG
▲已停用的高雄車站第五月台(2016年攝) #24

現時的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中,雖然地下鐵道及地下車站啟用了,不過地面仍有許多工程尚在進行中,原因之一就是必須待地面鐵道設施停用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期程的工程。因此新高雄車站的地面站要到2024年才能完工,地面僅設一條小徑通往高雄車站新建地下站體的出入口。

P1220650.JPG
▲前往高雄車站地下站體的導引通道 #25

順著通道來到高雄車站的出入口,只見一座大型的略帶弧形的白色頂棚,覆蓋著高雄車站通往地下層的動線。這座頂棚未來將會擴大四倍,並且包圍帝冠式舊站建築;頂棚上方則設計為空中花園,頂棚的天花板,則以數個不等形圓形相互砌起,如地層裡的鵝卵石層般。

P1220651.JPG
▲目前開放的高雄車站出入口雨庇,未來會擴大四倍,上方則為空中花園 #26

P1220652.JPG
▲新高雄車站雨庇下方的鵝卵石造型設計 #27

新高雄車站由荷蘭建築公司「Mecanoo」設計,綠建築是最大理念,並將高雄車站周邊設計成交通及休憩園區。未來高雄站除了大型頂棚會植入許多草木外,地下化的車站也將設計為開放式的下沉廣場,既有利於採光,又能做為遊憩廣場。目前地下化車站下沉廣場的設計,以台北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為代表,將捷運站與森林公園結合;將來的高雄車站,自己立志變成一座森林公園。

P1220653.JPG
▲尚未完工的高雄車站下沉廣場的一部份 #28

順著動線來到地下一層的下沉廣場,廣場上方空間直通二層樓高的頂棚,讓地下一層的廣場擁有超挑高空間,並導入更多的光線;就連頂棚本身也設有天窗採光。目前地下一層亦僅開放部份的空間,另一半還在施工,施工區以一面牆封閉,但是牆面上繪製了未來完工預想的擬真3D圖,沒注意看還真以為可以走到另一半的空間。

P1220661.JPG
▲地下一層與頂棚之間形成超高挑高,並設有天井,全面使用自然採光;
 後方的未完工區則以擬真圖呈現 #29

P1220664.JPG
▲先期完工的地下一層廣場另一角度 #30

地下一層在下沉廣場以外的區域,動線空間也相當寬敞,未來似乎也有商店街的規劃。而在地下一層的開放空間裡,臺鐵及高雄捷運的出入口皆設置在地下廣場的週邊,其中臺鐵分成「東、西」兩邊的售票大廳;捷運站則有2座出入口(2號及3號),目前僅開放2號出入口。

P1220657.JPG
▲下沉廣場以外的地下一層穿堂動線空間 #31

P1220665.JPG
▲穿堂廣場以及各式指標,服務台變成Q版普悠瑪 #32

下沉廣場屬開放空間,因此臺鐵及高雄捷運的出入口,均再使用玻璃隔間自成一格。其中高雄捷運的「高雄車站」,出入口安排在地下一層下沉廣場的轉乘動線區,緊臨臺鐵的兩個出入口動線。換句話說,高捷高雄車站的出入口,不像其他車站的出入口設計在地面層,且與臺鐵車站共用下沉的穿堂廣場。這種整合集中各車站出入口動線形成轉乘動線區的概念,很有日本的風格,也不致於變成台北車站將各鐵道事業的出入口散落於各個不同角落變成超大迷宮。

P1220668.JPG
▲高雄捷運高雄車站2號出入口的門面,設計在地下一層廣場,緊臨臺鐵出入口 #33

P1220669.JPG
▲臺鐵區域在下沉廣場另外再使用玻璃隔間圍起來,圖為臺鐵東售票處及大廳 #34

P1220676.JPG
▲臺鐵西售票處及大廳 #35

臺鐵高雄車站目前設有「東」、「西」兩座大廳及售票處,位於南北向的下沉廣場兩端。東售票處規模較大,售票櫃台上裝設一面超大型LCD列車資訊顯示器,近年新、改建的大車站均有類似的設備,例如台中、豐原、鳳山,最早出現應該是板橋車站。不過,高雄車站的LCD左右太寬,同一班車的資訊,左右欄被拉得很寬很寬,並不利於閱讀。

P1220670.JPG
▲東售票處櫃台上方設有大型LCD列車資訊顯示器 #36

P1220678.JPG
▲西售票處則未見有大型LCD螢幕,改用小面積的LCD顯示器代替 #37

東、西兩售票大廳旁,就是進站的剪票口。驗票門均已全自動化,驗票機就像日本大車站般一字排開;剪票口上另附白色面板的大型三彩LED列車資訊顯示器。有趣的是,高雄車站東、西兩大廳,實際上就是兩個空間,彼此之間也有距離,形成多重剪票口的設計,有別於臺鐵多數車站單一剪票入口動線(台北車站有東、西出口,但入口處是同一空間,再分東西兩條剪票動線,不像高雄車站的兩個空間;至於高鐵站及捷運站,就比較常見分散動線的剪票口設計)。不同空間的多重剪票口的動線設計,常見於日本的大型車站,也因此日本車站剪票口都有名稱,例如毎個車站乎都會有的「中央改札」(改札,即日文「剪票口」之意);最有名的即「上野車站」的「不忍改札」,因為名字有趣,意圖使人不忍心剪票。如果,高雄車站也要幫剪票口取名字,大概也就是「東剪票口」和「西剪票口」吧。

P1220675.JPG
▲東剪票口的驗票閘門及白色大型LED列車資訊顯示器 #38

P1220679.JPG
▲具有同樣設備的高雄車站西剪票口 #39

視覺空間的處理,高雄車站站內空間皆為灰色系搭配網狀天花板及白色燈光,因此室內空間有一點沉重,但是卻讓所有彩色指標更鮮明。例如進入付費區後,一眼就能看見大柱上黑底白字及大號數字的動線指示,並將北上飾以藍線條,南下飾以綠線條。小型的LED列車資訊顯示器也不能缺席。類似的設計風格,均見於所有高雄地下化的火車站。另外,高雄車站也新增了電子螢幕的資訊布告欄,設備相當豪華。

P1220681.JPG
▲寬敞的進出月台動線,一眼就能看見大柱上的動線指示 #40

P1220683.JPG
▲北上方向的動線指標設計 #41

高雄車站設有兩座島式月台,月台相當寬敞。月台上的柱子是偏心設計,因此1A、2B又比1B、2A的候車線更為寬敞。不過台鐵的調度,列車停靠主要以1A及2A為主,也就是北上的上、下車月台候車空間會小一點,浪費了2B寬敞的空間。筆者還是希望可以將城際和區間車的停靠月台分流,例如1A、2A為城際候車線,1B、2B為區間候車線。

P1220701.JPG
▲寬敞的高雄車站的兩座島式月台,偏心的柱子,增加了1A及2B候車空間和動線 #42

P1220694.JPG
▲高雄車站偏心柱子,1B及2A的候車空間及動線相對較窄 # 43

    P1220687.JPG
▲目前列車主要停靠在1A及2A的候車線 #44

臺鐵最近幾年的車站新建及改造,大量從日本取經並廣泛應用。剛開始還有點曖昧,最近幾乎全套設計,例如高雄車站新增設的直立式電子螢幕布告欄,每組三座,機器外觀為黑色,並設計了「i」LOGO及「information」等英文字樣標示之;普通的燈箱布告欄,也使用黑色的框架,標示同樣為英文「information」,相當有質感。公告資訊內容,包括高雄車站的立體動線圖、平面圖、地圖以及相關廣告,每一幅圖均非馬虎之作。而「出口」的動線,則為黃底黑字,甚至在牆面以大面積的黃底再標示文字,倒有點像是IKEA風格。

P1220689.JPG
▲高雄車站新設的直立電子布告顯示器,質感及設計均佳 #45

P1220706.JPG
▲直立電子布告顯示器,質感及設計均佳 #46

P1220692.JPG
▲燈箱式布告欄,也改採黑色框架,搭配英文白字及黑體中文,相當有質感 #47

P1220685.JPG
▲新的指標系統裡,一般告示為黑底白字,出口則是黃底黑字 #48

P1220690.JPG
▲出口電扶梯牆面皆為黃色,搭配黑字設計,有IKEA的風格 #49

臺鐵高雄車站的軟硬體設備,已擺脫了台式美學或台鐵風格,所有標誌、標示、布告皆以黑底白字的無襯線(黑體中文)設計;出站動線一律為黃底白字,重要資訊如月台標示,則將數字放大,一眼即能明白。這方面的調整,已在屏東高架段以及六家線首先實施,到了高雄地下化車站又更進一步,整體設計質感已具一定水準。想想看,如果直立電子布告欄的機殼改成寶藍色,「information」改成標楷體加粗的「公告欄」三個大字,肯定杯具,也好在沒有發生。

▲2次觀光列車進站高雄車站2A月台 #Video


▲317次DR3100自強號,高雄車站1A月台出發,柴聯車的聲音真誘人 #Video



〈下一篇待續:民族及科工館站〉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