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的未來世界,無人駕駛的科技車在馬路上穿梭,出門時只要告訴電腦你想去哪裡,系統即刻派一輛車載你到目的地。英國倫敦希斯洛國際機場的個人捷運系統(Heathrow Pod)就是這樣的概念。這套系統為「PRT」(Personal Rapid Transit),中文譯為個人捷運系統,它的運量小,單節車廂類似汽車般,可隨時叫車,並提供點對點的直達運輸需求。

P1450464


就軌道交通而言,除了火車、捷運、輕軌,或者英文名稱的Train、Tram、MRT、LRT之外,尚有一種更為迷你的系統,且能提供點對點服務的「PRT」(Personal Rapid Transit),在英國又稱之為「ULTra」(Urban Light Transit,城市輕型運輸系統)。通常PRT的車廂容納人數約4-6人,和汽車無異;亦有可供20人搭乘的系統,稱之為「GRT」(Group Rapid Transit)。因此,PRT是介於計程車、汽車與捷運系統之間的大眾運輸系統。

PRT的概念從提出到現階段,仍多屬實驗性質,大家也在觀望中,目前全球PRT系統並不多。筆者第一次聽到PRT也是五、六年前,當時的新竹市長有意導入PRT連接新莊車站與新竹科園學區。根據維基百科的整理,第一條PRT位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大學,連接三個校區,總長13公里,1975年開通至現在,僅限學生上課日營運。其餘的包括阿布達比、韓國順水、荷蘭Rivium及英國希斯洛機場,在1999年開始陸續建成PRT系統。

英國首府倫敦,擁有三座主要的國際機場,其中希斯洛機場擁有五座航廈、二條跑道,運量最大,也最為有名。為了解決航廈之間的交通以及周邊停車場的聯外運輸,希斯洛機場導入了PRT系統,先期用於第五航廈附近的商務停車場(Business Parking),做為第五航廈及Pod專屬停車場之間的接駁系統,全長計3.9公里。

P1450430.JPG
▲希斯洛機場的PRT系統,屬於第五航廈及Pod停車場之間的接駁系統 [01]

P1450463.JPG
▲行駛於高架軌道上的Pod系統 [02]

希斯格機場Pod設有三座車站,這三座車站並非線形分佈,彼此區間略成三角形。主要接駁點為「Terminal 5」,即「第五航廈」,從第五航廈出發後,軌道沿著機場跑道西端繞行至北邊的Pod停車場,再於停車場裡分叉為二線,分別至「Station A」與「Station B」兩站。三站之間,彼此皆可互相來往,且由於車站數量少,目前計有「第五航廈←→A站」、「第五航廈←→B站」及「A站←→B站」三種路線。基本上乘客並不需要特別記憶要搭哪條線,只要直接告訴電腦想去哪一站,PRT就會派直達車專程接送。

heathrow pod

希斯洛機場PRT的營運業者給他一個有趣的詞:「Pod」。Pod原意為豆莢,而後引申為個人用的獨立小空間或小艙。就大眾運輸系統而言,稱之為「電車」亦無不妥,但與LRT、MRT的電車又有實質上的差異,所以筆者暫稱之為「小艙」。

Pod的車輛外觀,的確就像是一個小艙(筆者覺得更像膠囊),方正帶圓弧的造形,雙邊雙片式的擋風玻璃,中央無玻璃區域實為緊急逃生門;寬大的雙片式對開車門亦帶有大面積的車窗。同樣也是圓弧的造形的下盤,帶有保險桿的緩衝設計,像是碰碰車。另外,小艙亦帶有車燈,不過僅有紅、黃二色,做為辨識位置之用。

P1450457.JPG
▲希斯洛PRT的小艙(Pod)造形前衛,如未來世界無人駕駛車 [03]

P1450446
▲PRT軌道可以為鋼式水泥或軟式的柏油,遇到叉路系統會自行判斷方向 [04]

希斯洛Pod由希斯洛機場有限公司負責營運,大部份小艙的塗裝是上白下紫(原始塗裝下層的紫色是漸層式的),也有少數是更具科技風的銀紫色配白色塗裝。不管是哪一種塗裝,都被貼上一堆希斯洛機場公司的廣告,銀白配的通常為Pod停車場的Herthrow Pod Parking廣告;白紫配的則是希斯洛機場快線的Heathrow Express廣告。

2016-02-07_152821
▲銀紫色配白色的Pod,車廂均印上Heathrow Pod Parking的廣告 [05]

2016-02-07_152852
▲白車身配紫色下盤的塗裝Pod,大多印上希斯洛機場快線的廣告 [06]

每輛小艙內建四顆電池,最高時速40km/h,停靠車站時同時也在進行快速充電。車輪使用靈活的膠輪,不必鋪設鋼軌,僅需一條平整的道路,水泥及柏油均可。只是Pod行駛的道路的兩側裝有感應器,車上也有對應的感應器,遇到叉路,Pod和整體系統會自行判斷要向左走還是向右轉,又或者需要加速、減速、上坡、下坡,甚至倒車、待避、禮讓等,Pod都會根據感應器來判斷,基本上就是一套精密的智慧行車系統了。


▲【影片】全自動行駛的POD,發車、停車、倒車、待避,均由系統自行判斷 


Pod的座艙可容納4-6名乘客,設有二排黑色皮椅,配置為面對面坐向,每排可容2-3名乘客。雖然座椅的隔線看起來可坐3人,實際上坐了2名成人後,頂多只能再塞一名小孩,剛好可容納2大2小的普通小家庭。但是現場更多的情況是單人乘搭,因為使用率並不算太高,一人搭一艙,運量非常充足。

座艙內因為空間狹小,壁板皆為白色系,並搭配大面積的玻璃窗,因此並不會有太嚴重的封閉感。燈光則是偏黃色系,讓車內空間較為溫暖。

P1450420.JPG
▲Pod座艙內部,白色壁面搭配大面積的車窗,並可容納4至6名乘客搭乘 [07]

兩排座席旁,各有一組簡易的操作盤。每組操作盤又分為二個系統,一個為常用區,包括關閉車門、啟動、開啟車門等按鈕;另一個為緊急區,包括緊急按鈕、與行控中心通話等。此外,每輛Pod還有四面LCD螢幕(頂部及側邊各2面),除了車內的語音提示外,螢幕也會顯示相關的文字。

P1450415.JPG
▲常用區操作按鈕,由上至下分別是關門、啟動及開門。其中關門、啟動是乘客必須要按的 [08]

P1450482.JPG
▲另一側的緊急按鈕、聯絡行控按鈕。上方為側面的LCD螢幕 [09]

車門旁及車門上方亦設置許多把手,讓行動不便的乘客可以拉著把手立身或坐下。如果是輪椅的乘客,亦可直接進入車廂。不過,和台北捷運一樣,座艙內禁止飲食。

如果遇到緊急狀況,車門若無法開啟時,前、後端的實心壁面其實就是緊急逃生門。內部有把手控制,外部也可以開啟逃生門。對於安全要求,設想十分周到。

P1450483.JPG
▲車門上方把手特寫 [10]

P1450488.JPG
▲緊急逃生門 [11]


 Heathrow POD  如何搭乘? 

每座Pod車站的登車門旁,都會設置一個互動式螢幕,告訴電腦你想去哪裡。通常只需要點三下螢幕,第一下是喚醒,第二下點目的地,第三下確認目的地。與電腦溝通的過程中,除了LCD的文字外,亦會有聲音清楚的語音,就像操作提款機。待確認之後,月台門及車門便立即開啟,請逕自上車。

因為運量不大,基本上登車月台都會停靠一輛Pod等著載客,就像計程車在排班區等客人般。這也是PRT的精神之一:運量需求不如MRT或LRT,且有明顯方向性。

P1450412.JPG
▲登車門旁的互動式螢幕,請在此告訴電腦你的目的地 [12]

P1450413.JPG
▲一切確認後,月台門及車門會立即開啟 [13]

上車之後,還要再一次告訴系統你已登車。上文提到座位旁有一個「關門、啟動、開門」的按鈕。當乘客上車後,「關門」按鈕會亮燈,按下之後車門立即關閉,接著系統會再要求你按「啟動」,以便確認Pod可以出發。如有突發情況,在按下啟動之前,隨時可再按開門鍵。這些步驟,都會配合車內的語音提示以及車內LCD螢幕上的文字提示。

Pod啟動後,會自己倒車,然後再往前進,一切全自動,第一次體驗的感覺真的非常神奇,好像搭乘機器人駕駛的無人車。尤其是到轉彎處,系統會根據你的目的地判斷路線,完全不用操心迷路或走錯路。過程中,語音播報器會再一次告訴你的起、終點站,以及預估抵達的時間,非常貼心。

到站後,Pod會自動判斷該停哪裡,如果月台滿席,空車會自動倒車開走,讓軌道上的乘客順利下車。當然,車輛停妥後,車門會自動開啟,語音也會不斷提示相關的訊息。

下面兩段影片,是筆者拍攝的「搭車操作」示範及「POD停站」。建議音響可以調大聲些,聽一下語音及Pod啟動、行駛時的聲音(不過系統位於跑道旁,請忽略飛機的聲音)。唯手持拍攝,晃動難免,敬請包涵。


▲【影片】POD搭車操作示範 



▲【影片】POD停站



 Heathrow POD  Terminal 5 第五航廈站 

全長將近4公里的希斯格的Pod,第五航廈站是主要的接駁點。第五航廈是希斯洛新建的航廈,2008年啟用,地理位置稍為偏遠,座落在希斯洛機場的最西端,距離主要航站區約2.5公里遠。航廈大樓對面是客運站及五層樓的立體停車場,而Pod的搭乘地點就在立體停車場的北端。

P1450408.JPG
▲希斯洛第五航廈(右)及立體停車場(左),Pod車站位於停車場北端 [14]

P1450492.JPG
▲從Pod軌道上南向所望的第五航廈大樓 [15]

在停車場內,循著「POD parking」的指標,即可來到Pod車站,但必須先穿越長長的停車場空間。Pod位於停車場的二樓,車站大廳不設售票處及驗票門,因為目前Pod都是免費搭乘。不過現場似有預留空間,驗票門的位置目前搭起無門柵欄,通過柵欄,就是候車大廳。

P1450409.JPG
▲目前Pod為免費營運,進入候車大廳前,設有無門柵欄 [16]

第五航廈站共有4座登車門及月台,每個登門車配置互動式螢幕及月台門,所有月台門都會停一輛Pod等候乘客。搭車時,透過螢幕告訴系統你的目的地後,月台門及車門便立刻開啟。

P1450497.JPG
▲第五航廈站的登車門及月台區域,所有Pod都會停在月台上候客 [17]

P1450411.JPG
▲第五航廈站的互動式系統及月台門 [18]

在軌道區內,第五航廈站配有迴圈線以及Pod的候車預備線,其實配置很像高鐵站的計程車排班區。所有登車門一定會停Pod,多餘的Pod則在候車預備線等待,如果月台上的Pod開走了,候車預備線的Pod便立刻上前至月台門遞補。

P1450425.JPG
▲第五航廈站的迴線圈(前方白牆後方)及候車預備線(右),左側則是月台區 [19]

基本上Pod軌道均為高架橋,全線立體化,但與Pod之間仍有許多叉路口,直到停車場的A、B兩站時,軌道路線便降為平面式。

P1450426.JPG
▲出了第五航廈站的Pod高架軌道 [20]


 Heathrow POD  Station A 

Pod商務停車場分成A、B兩站,各自命名為「Station A」及「Station B」。至於這兩站的全名,並不統一。在Pod系統及道路的指標,這座停車場皆標示為「Pod Parking」,但是到了Pod系統裡,語音廣播又變成了「Business Parking Station A/B」。其實在希斯洛機場北側有好幾個Business Parking,靠近西北的一座被指定為Pod Parking,本質上仍是Business Parking,因此才會有名稱不統一的狀況吧。但是車站名稱直接寫上「Station A/B」,也迴避了上面的問題了。

P1450458.JPG
▲Station A的外觀,迷你而小巧 [21]

A站及B站的外觀、設備及規模均相同,站體的雨庇是一大片的結構覆蓋至地點,類似高鐵新竹站的概念,只是規模小很多。站體旁就是迴圈軌道。Pod機廠設於A站旁,簡易的白色組合屋內即為Pod的家。所以A站除了迴線軌道,還有許多分叉的側線。對於Pod系統而言,軌道分叉就是一個簡單的叉路口,由小艙自行判斷要往哪裡走,不須要像鐵路那樣的複雜道岔。

P1450464.JPG
▲A站旁的迴圈線,右前方組合屋即Pod機廠 [22]

P1450450.JPG
▲Pod機場(左)及前方的A站,兩站之間的軌道有許多叉路 [23]

A站及B站均僅提供二座登車門,當然也包括月台門、操作機器等設備。另外,車站內還有一部白色機器,看起來有模有樣的,筆者原以是可以提供什麼服務的高科技設備,仔細一看,竟然只是Pod服務滿意度調查,也僅有四個等級的按鈕可按……

P1450454.JPG
▲A站的月台門及登車門 [24]

P1450455.JPG
▲A站站內的服務滿意度調查機器,看起來有模有樣的 [25]


 Heathrow POD  Station B 

和A站同為兄弟的B站,擁有相同的建築外觀。其實A、B兩站的站體也僅是簡單的鋼構及落地玻璃的組合. 站體大部份都是落地玻璃包覆,類似歐洲的輕軌車站常見設計。除了站名Station A/B書寫於上方外,另外側窗寫上大大的「B」字,標示此為B站。其餘的迴圈線、月台門及機器等,外觀均同,就不一一細說了。唯一的不同是B站外沒有機廠,所以軌道配置也較為單純。

P1450473.JPG
▲B站的站體外觀 [26]

P1450475.JPG
▲B站的迴圈軌道 [27]

P1450477.JPG
▲B站的操作機器 [28]


 Heathrow POD   

現階段的Pod僅提供第五航廈及商務停車場之間的接駁,且第五航廈地處偏遠,雖然至其他航廈有地鐵可供搭乘,但班次少、距離遠,其實並不方便。換句話說,目前使用Pod的乘客,99.9%應該都是商務停車場的接駁乘客,只有0.01%像筆者這種假旅遊之名行考察之實的人,才會特地去搭。

目前Pod系統全線免費,在交通費用高昂且年年調漲的英國,根本是宇宙級的佛心價,這一點都不像英國呀。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看看Pod停車場的價格,最便宜的是一天33英鎊,大約台幣1,650元,如果轉搭Pod還要收費,想必下場會是如何。至於未來,如果Pod系統真的被延伸至其他航廈,變成希斯洛機場的接駁系統,屆時要麻就全線收費,再不然直接調漲希斯洛機場的服務稅金也不一定,雖然現在希斯洛的服務稅金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貴了。

放眼全球,PRT實際應用的例子仍非常少,而且大部份都是線形的模式,桃園機場航廈電車在夜間實施的「叫車模式」,基本上也是PRT(GRT)的精神了。如果城市裡的道路都換成PRT會是怎樣?阿布達比的馬斯達爾城,正朝這個方向努力。當然也有許多城市躍躍欲試,開發商也不少。或許在遙遠的未來,當PRT愈來愈多、成本愈來愈低時,說不定台灣也能來一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