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鐵路的存在,對台灣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除了大家熟知的「嘉義-阿里山」這條登山鐵路主線外,在阿里山區還分佈著許多支線路網。早年多為林業資源而闢建,而後才逐漸轉型為觀光化的鐵路網。本文先介紹阿里山區的「祝」字號普通車廂,以及阿里山車站;其餘的支線路網,則待下回發文。

P1120285A


762mm的阿里山森林鐵路除了從嘉義爬升至二千多公尺山區的鐵路主線外,阿里山區本身亦有一組鐵路路網。如果以營運路線圖來看,這組鐵路網甚至比起平地要來得強大。多數的路線是因為早年林木業的需求而闢建的,但也有純為觀光資源而開設的鐵路路線。

阿里山森林鐵路原本由林務局營運,2008年以BOT改由宏都建設公司營運,成為類似日本私鐵性質的鐵路公司。不過在鐵路主線中斷之後,宏都遲未依約修復,經過幾次官司後,2010年經營權又回歸到林務局。2013年開始,林務局委由臺鐵來負責營運,預計2016年全權由臺鐵接手,林務局退出台灣鐵路的營運單位群。

本篇就先阿里山區的「祝」字號普通列車,以及阿里山的鐵路樞紐「阿里山車站」來介紹。


  列車篇 

阿里山區營運中的火車皆是無動力的普通車廂,由DL柴油火車頭負責牽引。目前DL火車頭已經有七代的歷史,但每一代的外觀均非常相似,紅色車體配上白色的腰身線條, 分佈於車頭左右方的兩顆圓大燈是其特色。DL火車頭幾乎都來自日本,1980第六代(DL38-DL43)之後,直到2006年才又引進第七代的DL火車頭(DL45-DL51)。

阿1120104
▲沼平線上的DL51火車頭 
[01]


早先阿里山的客運附掛模式皆以4節及8節車廂為主。尤其是熱門路線的神木線、祝山線,都是八節車廂。牽引的方式也很有趣,前(後)方固定會有火車頭,但是第四、五節車廂之間,又會掛著另一輛火車頭。不過山區路況多變,小火車常常遇到事故,2003年及2011年更發生了死亡事故,八節車廂的營運模式竟被視為「超載」。幾經檢討之後,目前阿里山火車的營運均以五節車廂為主,也就是一輛火車頭拉著五輛車廂。過去車廂與車廂之間有火車頭的八車盛大場面已不復見了。

神P1110937
▲八節車廂時期,列車與列車之間還會掛著一列DL火車頭,現在已難見到了 [02]

阿里山區的客運車廂,目前所使用的皆為「祝」字開頭的普通車廂。這批車廂原本是祝山線的觀日列車專用,而後因為神木線、沼平線、眠月線的客運需求,只有黎明時段才開車的「祝」字列車,在白天時段也就順便替這些路線服務了。

「祝」字列車於1992年投入阿里山區,車廂順應阿里山區舒爽的氣候,因此沒有任何空調系統。每個車窗上方另有氣窗,但是氣窗下方的車窗無法開啟,應是為了安全需求,免得頭手伸出車外時被樹木給弄斷。

祝字車廂的兩端均設有摺疊式的手動車門,車廂塗裝以紅色為主,車窗部位的帶狀區改為深綠色。紅綠交接的腰線另外帶一條白色線,未塗裝的車門則保持金屬既有的銀白色。

P1390336
▲「祝」字編號開頭的普通車廂,是阿里山區的主力車廂 [03]

車P1390113
▲手動式的摺疊門,保持金屬的銀白色 [04]

在臺鐵接手營運之後,祝字號普通車廂也導入了「無障礙車廂」。無障礙入口的車門寬度增加,車門也改為拉啟式(但仍為手動)。不銹鋼白鐵門的造形,和臺鐵PP自強號的車門非常相似。目前無障礙車廂多位於第一車的位置,有需要可洽站務人員。

車P1390218
▲無障礙車廂的車門加寬,改為拉啟式的車門。不銹鋼白鐵造形,和PP自強號頗為相似 [05]

車門與月台之間的間隙,在新蓋的阿里山、沼平兩車站,能保持在一個平面,只有車門到車廂的一個矮階,與臺鐵現行多數列車的情況相似。祝山、神木站的月台比較矮,月台與車門之間則又多出另一個階段。

車P1390256
▲沼平車站月台與車門之間保持同一平面 [06]

祝P1390109
▲祝山車站,月台較矮 [07]

祝字號普通車廂在端面處,俗稱「天王座」的地方設有一個類似駕駛台的座位和對外窗,這是林務局時代以來的特殊設計。因為森林鐵路有時候火車頭得在後方「推」,有時候得在前方「拉」。當火車頭在後面「推車」時,車廂尾部變成車頭,火車司機無法掌握前方狀況,必須要有另外一個人在前方坐鎮,觀察車前狀態。就算火車頭在前面「拉」,天王座的車勤人員在進、出站時則會探頭觀察車外狀況,這制度和日本一模一樣。日本新幹線就算到了21世紀的現在,進、出站時仍然會有車勤人員探出車窗外確認月台狀況。

P1390254
▲車廂端面的車窗,可讓車勤確認車外狀況。 [08]

祝字號普通車廂內部的陳設非常簡單,白色的壁面,配上通勤式的二條靠牆的長椅。椅面原本是深綠色,現在改為淺綠色,博愛座改成棕色系,搭配水藍色的地板,許多中國遊客一上車便說「哇,好像回到30年代一樣」。祝字號普通車如此設計,原因不外乎要擠下更多的人,因為祝山線運能有限,又必須塞滿趕著看日出的乘客,後來神木線熱門之後,也常常是一「位」難求,幾乎都要用站的。

車P1390104
▲祝字號普通車廂內的通勤式座位設計 [09]

為了讓列車無障礙化,上面介紹的第一車除了車門加大,內部也闢設了輪椅區,總計可以容納四輛輪椅。沒有輪椅時,則可以塞進更多的人。輪椅區就在博愛座旁,相關的標示完全是台鐵區間車移植過來,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車P1390234
▲無障礙車廂的輪椅區,可以擺放四輛輪椅 [10]

除了「祝」字號普通車,在阿里山區另外還有檜木車廂,每週三行駛,是台灣目前仍在營運中的木造車廂,筆者始終無緣搭乘。檜木車廂沒有車門,車門處設計成早年火車常見的小露台形式,車窗則是正方形的小方窗。不過隨著歲月的洗禮,檜木車廂的外觀竟然有些斑駁。

車P1390219
▲阿里山區的檜木車廂,固定用於每週三的沼平線 [11]

車P1390238
▲檜木車廂車門的露台設計 [12]

阿P1390208
▲進站中的檜木列車 [13]

附帶一提,在臺鐵慢慢入主阿里山森林鐵路後,許多設施也都依據臺鐵的行車規章加以增設。比如說月台上的「4輛列車-停車、8輛列車-停車」的停車點牌面,也移植到阿里山區的車站。目前森林鐵路固定為五節車廂,所以部份停車牌面只寫著「列車編組-停車」。而阿里山車站因為還有列號列車的運用,所以停車牌面寫著「5輛列車-停車」。

車P1390153
▲祝山車站,月台上的「列車編組-停車」的停車牌 [14]

車P1390228
▲阿里山車站的「5輛列車-停車」指示牌 [15]


  阿里山車站 

阿里山車站的舊站房在921地震時全毀,而後架設了臨時站及臨時月台。2007年,新站體完工,是一座混凝土輔助的木建築。外表低調,如一座森林中的山屋,不像舊站的中國式建築的華麗。

阿P1120274
▲2007年完工使用的阿里山車站新站房 [16]

阿RIMG1890
▲921地震後,原站房毀壞。圖為2004年拍的阿里山車站臨時月台 [17]

阿里山車站佈設有三層樓。第一層是大廳層,從玄關到大廳皆是木飾板,就連指示牌也使用木刻的形式,地板是深灰色的大理石。大廳門面設計了大量的落地玻璃、落地窗,玻璃的邊框仍使用木材質,於是,紅色棕木頭、反光玻璃、大理石地磚,組成了台式風格的木屋色彩。

車站的大廳層設有售票處,但是二樓陽台也有售票處,而且售票窗口以二樓為主,一樓售票口只有清晨才會開放。

阿P1110865
▲玄關處的木元素,紅色棕木頭、反光玻璃、大理石地磚,組成了台式風格的木屋色彩 [18]

阿P1110870
▲指標亦以木刻板設計 [19]

阿P1390205
▲一樓的售票大廳,售票口平日不開放 [20]

P1390206
▲一樓穿堂層 [20]

火車站的二樓是一片廣場。其實就地形而言,二樓廣場反而比較像是主要的門面。開放式的木建築有二層,一層用為候車的排隊空間,二樓沒有任何用途,可以到上面看看風景,但其實景色也還好。木建築為單面斜頂,輔以直柱及橫向柱支撐著,沒有玻璃的隔絕,就像是一座巨型涼亭。

阿P1390349
▲站體二樓的木建築及廣場 [21]

阿P1390202
▲二樓的售票處,常態運作中 [22]

阿P1120265
▲目前屬純開放空間的上層空間 [23]

候車廣場為了應付大量的排隊人潮,尤其是暑假凌晨為了搭觀日列車而擠爆的乘客,現場已常態設置了S型排隊線,而且將沼平線、神木線、祝山線分流,每一條路線擁有自己的識別色,乘客一目瞭然。站體另外也增設了多彩LED即時列車顯示看板,在臺鐵入主後,阿里山森林鐵路各大車站都看得到多彩LED顯示器,讓人有來到日本的錯覺。

阿P1390204
▲候車大廳的排隊動線 [24]

阿P1390200
▲阿里山車站的剪票口 [25]


P1390199
▲候車大廳的多彩LED列車資訊顯示器 [26]

阿P1390215
▲剪票口將三條路線分流,也各自安排三種識別色彩 [27]

阿里山森林本線有名的「之」字坡,列車需要前進、後退的方式爬上山,阿里山車站剛好位於第四次「拉著火車上山」的之字坡頂點,稱之為「第四分道」。所以這裡的火車,不論是上山往祝山,或下山往嘉義,都是同一個方向。而且,列車出發時,一律是車頭掛在後面的「倒退嚕」,將火車推著走,相當有意思。

阿里山車站只有一座側岸式月台,月台頂棚亦為木造,棚頂由曲面的木板構成,支撐的柱子亦是弧形開花式設計,像是樹枝一樣開展。過去類似的設計只見於鋼桁架,例如高鐵嘉義、台南站的月台頂棚;阿里山車站將鋼構常見的樣式改為木構,頗具特色,也非壯觀。

阿P1390222
▲阿里山車站的弧面頂棚,壯觀的立柱亦是木構,像樹枝開花一樣支撐著頂棚 [28]

阿P1390231
▲頂棚構造側面特寫。車站位於第四分道,車頭永遠都朝著同樣的方向 [29]

在導入臺鐵後,營運管理果然也有了十足的進步。在台北捷運實施良好的「排隊線」,這回也搬到了阿里山車站來。即使是大批的中國遊客,也大多會乖乖排隊。(但仍有不少人視排隊人龍為空氣,逕自插隊,筆者大聲斥責時,插隊人群竟然裝聾!)但至少,早年那種不知道車門在哪裡,大家亂擠成一團的情況,已經改善許多了。

阿P1390223
▲阿里山車站月台上的排隊線 [30]

阿P1390227
▲臺鐵式的站名牌 [31]

阿P1110897
▲阿里山車站旁的小站場,停放著許多火車 [32]

在阿里山火車站下方,也就是遊客中心停車場旁,另有一棟「公車總站」。這棟建築的歷史和前一的阿里山車站相同,幸運地沒有被地震給摧毀。宮殿式建築的紅白相間和屋瓦造形,全是七○年代的氛圍。門口匾額題著「阿里山站」,目前為嘉義縣公車處使用。現在阿里山公車站內已另作他用(例如7-11),候車空間只剩走廊,也沒有規劃完善的巴士停靠點,逼得部份的公車只好臨停在奇怪的地方。對比阿里山火車站的管理完善,公路客運卻是隨隨便便,聽說林務局打算拆掉它,把公車站搬到1公里遠的大門口,理由竟然是「縣公車在遊樂區行駛穿梭,製造空氣污染及交通隱憂」,真是見鬼,停車場裡的汽車都沒有空氣污染和交通隱憂?還是搭公車的乘客比較「細漢」?乘客還得花費體力從門口爬坡走10分鐘才能到園區,這根本就是大公路主義的歧視,也顯見主政者對於台灣公眾運輸的思維仍然停留在侏羅紀時代。(詳見新聞

阿P1390061
▲阿里山公車站,現在內部已作他用,候車空間只剩走廊,不過林務局打算拆了它 [33]

阿P1390356
▲員林客運的阿里山-新中橫-日月潭線,開行之後就非常熱門,所以派了雙車營運 [34]


  車票 

森林鐵路的「車票」,一直以來都是彩色印刷的版面,看起來像是遊園區的入園票一樣,封面一定會出現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相關照片。但祝山線的車票,早期則是傳統票紙,並印有藍色印花底紋,很像是早期台汽客運的車票。

P1440725
▲早期林務局時代的阿里山鐵路車票 [35]

林務局在2010年再度接手後,阿里山的車票改為黃色的卡片式,票券上印有「嘉義林區管理處」及林務局的LOGO,整體的質感提升許多。畢竟像神木線、沼平線短短一公里區間,卻收費50元,費率之高,車票弄成卡式也有利於遊客收藏,筆者也相當喜歡卡片式車票的設計。臺鐵接手後,延續卡片式車票,但改為淺紫色,也仍然印有火車的相關照片。但有趣的是,臺鐵發行的車票,已將林務局的LOGO拿掉了,但畢竟是代營,目前應該還不會放上臺鐵的局徽。不論如何,希望有一天,能再看到「沼平→水山」及「阿里山→石猴」的卡片式車票。

P1440727 - 複製
▲宏都時代的黃色卡片式車票,以及臺鐵時代的紫色卡片式車票 [36]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