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鐵東北線,是由星國的SBS公司營運的地鐵路線
在車站的設計以及營運服務的內容,與傳統的新加坡地鐵公司有別
市區段貫穿主要商業區及不同民族的聚集區,如小印度和中國城(牛車水)
市郊段則是住它區,呈現離尖峰搭乘率差很大的現象
全線地下化,每座車站幾乎都有挑高設計,也是東北線的一大特色

P1210333



新加坡地鐵東北線,從榜鵝到港灣站,全長20公里
它是第二條的縱貫新加坡島的南北向路線
第一條南北向的地鐵是「南北線」,目前線形呈ㄇ字形的半環線
東北線北起的榜鵝,就在柔佛海峽岸邊,與馬來西亞的新山對望
南至新加坡海峽的港灣站,可直接轉乘單軌電車至聖淘沙島
因為路線連接了新加坡的東北區,所以被命名為「東北線」
代表顏色為紫色

新加坡東北線

新加坡全國的地鐵有二家捷運公司營運
傳統路線,大部份的路網,都由「新加坡地鐵公司」負責營運
例如先前介紹過的「東西線」(詳此)、「南北線」及「環線」
地鐵東北線,則由第二家地鐵公司「SBS Transit」(新捷運公司)營運
SBS也是新加坡公車系統的主力之一,代表色彩為紅色配紫色
因此表現在地鐵列車上,在車窗下簡單飾了紅、紫二條色帶
下方白色的車身繪上SBS的LOGO
只可惜東北線全線地下化,全線都有月台門,基本上不太可能拍到列車樣貌
月台門又會貼上大面積的廣告,只能隔著少許的玻璃窺知一二

NE8FarrerPark1
▲隔著月台門所見的SBS東北線地鐵列車外觀 [01]

東北線的列車內裝,色彩是活潑的銘黃色,搭配藍紫色的塑膠椅
座位配置是貼著兩側的一條龍式座位
座椅有別於傳統地鐵座位的方正線條
東北線列車呈現圓潤造形,像是連續的波浪
藍紫色的座椅,最上部又飾以銘黃色系,雙色配置相當亮眼

車門上方有一面結合燈號圖的路線圖
列車資訊及到站的LED跑馬燈,則設置在車內的天花板下

東北線的電車沒有置設司機,類似文湖線的無人駕駛
所以坐在頭、尾二端,可以看見車窗外的隧道場景
擋風玻璃下設有臨時駕駛台,亦和文湖線相似
筆者搭乘時就遇到一群列車人員正模擬手動駕駛

P1200736
▲車門上方的路線圖 [02]

P1200869
▲活潑的色系和圓潤造形的座椅,天花板有LED跑馬燈;前方的端面無人駕駛 [03]

另外,新加坡地鐵的到站播放系統,只會播放英文
但政令宣導則是中文、印度(淡米爾)語、馬來語三國語言輪播
但東北線的車內廣播,除了播音方式和其他路線有別之外
列車到站的播報,除了英文之外還會加上中文廣播
政令廣播的數量也似乎較其他路線少了許多
至少那令人不舒服的「可疑人士」廣播,筆者在東北線只聽到一次


 NE1  CC29  港灣 HarbourFront 

港灣站是東北線的第一站,顧名思義,它位於新加坡海峽畔
港灣同時也是新加坡通往聖淘沙的鐵、公路匯集處
地鐵東北線的港灣站和新建的環線地鐵共構
另外通往聖淘沙的單軌電車、空中纜車,也需在港灣站轉乘
以台灣的術語,大概就是四鐵共構

NE1HarbourFront5
▲港灣站旁,通往VIVO CITY道路的特殊意象 [04]

港灣站站體在新加坡的「西濱公路」高架橋旁
出入口A及D是獨立式,位於綠地公園內
銀灰色的金屬風格,冰冷質感又帶有南洋的風味

NE1HarbourFront4
▲位於公園綠地內的出入口 [05]

出入口B、C、E,則與購物商場共構
港彎位於聖淘沙的入口,擁有轉運站的商機
因此設立了許多大型購物商場
其中結合空中纜車站的「港灣購物中心」
玻璃帷幕建築上浮雕一排「HarbourFront」的藍色英文字
既是地鐵站名也是購物商場的名稱

NE1HarbourFront6
▲與地鐵站共構的港灣購物中心 [06]

NE1HarbourFront7
▲與購物中心共構的地鐵站出入口 [07]

地鐵港灣站充份地與周邊的購物中心結合
有點類似香港地鐵的香港或旺角東站般
穿堂大廳已難辨究竟是購物中心還是車站
因為指標也將兩者結合在一塊了
這種情況在東北線相當常見

NE1HarbourFront8
▲與購物中心共構的穿堂層,難辨究竟是購物中心還是車站 [08]

NE1HarbourFront3
▲地鐵指標與購物中心結合 [09]

港灣站是環線及東北線的轉乘車站,兩線並未安排平行轉乘
各自有各自的月台,轉乘需要走一小段的路
不過兩線的月台均有挑高設計,環線月台為紅棕色磚配白色琺瑯板

NE1HarbourFront9
▲港灣站環線月台層 [10]

至於東北線的月台層,挑高不如環線那麼的開闊,但卻很特別
一座橢圓形天井般的挑高,同時也是樓梯和電扶梯的通道空間
黑色屋頂配上圓形小嵌燈,帶有星際飛船的幻想

NE1HarbourFront1
▲港灣站東北線月台層的橢圓挑高,有星際的幻想 [11]

NE1HarbourFront2
▲東北線港灣站的月台門及站名牌 [12]


 NE4  牛車水 Chinatown 

順著東北線往東北方而行,來到第四站,編號NE4的「牛車水」站
牛車水是新加坡必逛的觀光景點之一
早期因為利用牛車來運送水資源,所以稱之為「牛車水」
不過若注意看地鐵牛車水站的英文站名
卻是「Chinatown」,意譯成中文就是「中國城」
啊新加坡不都是華人嗎?怎麼會有一個中國城?
其實早年華人到世界各地打拼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聚落
新加坡也不例外,而後華人愈來愈多,早就滿溢於牛車水之外
但歷史上,牛車水之於中國城的地位仍具意義

NE4Chinatown4
▲牛車水站的英文站名為Chinatown,是新加坡的中國城 [13]

牛車水站內與其他地鐵站的裝潢沒有太大的不同
地板同樣是新加坡常見的棕黃色系的花崗地磚
天花板為黑色方格配上圓形的嵌燈來照明

NE4Chinatown2
▲牛車水站穿堂大廳 [14]

NE4Chinatown3
▲牛車水站樓梯電扶梯空間的天花板 [15]

另外,月台層的地板上多了兩排書法字
棕黃色的地磚上,在靠近兩側月台門的地面,以黑色岩面鑲上白色的書法漢字
筆者趕時間,沒有特地研究這些漢字是否是一首詩、一篇文字還是彼此無關?
如果有朋友剛好也到牛車水站的話,可以稍加留心於腳下的漢字

NE4Chinatown1
▲牛車水站月台層,地板上有黑底白字的漢字 [16]

在全罩式的月台門中,東北線大多是整片玻璃式落地玻璃的門面和牆面
部份的牆面貼上了大廣告,想當然是可以增加業外的收入
筆者在新加坡時,牛車水站的月台門掛著台灣觀光局設置的廣告
淺黃底紅色字,看起來和吉隆坡的台灣廣告很類似
三年後的現在,這批廣告應該已經撤下了吧?

NE4Chinatown5
▲牛車水站站名標示及月台門,以及台灣觀光局的廣告 [17]


 NE6  NS24  CC1  多美哥 DhobyGhaut 

多美哥站是新加坡地鐵的重要轉乘點
目前的四條路網中,多美哥站就可以轉乘三條路線
包括東北線、南北線和環線
就地理位置來看,多美哥站也剛好位居地鐵路網的中心點
地鐵的出入口當然也會與百貨商場結合共構,創造商機
獨立站體的出入口則結合了綠地公園,是新加坡的常態

NE6DhobyGhaut5
▲與公園綠地結合的多美哥站出入口的獨立站體 [18]

可以轉乘三條路線多美哥站,站名牌上也會標上三條路線的站名編號
(分別是NS24、NE6及CC1),三條路線三種顏色,看起來很豐富的感覺
附帶一提,新加坡地鐵出入口站體的站名牌燈箱,通常是靛藍底色配上白色英文站名為主
至於中文、馬來文、印度文,則必須到站內的標示才看得到

NE6DhobyGhaut6
▲多美哥站B出口站名牌及其後方的LED列車資訊 [19]

除了獨立出入口外
百貨商場進入地鐵車站的門面上,也標有相關的站名牌
格式與出入口所見相同

NE6DhobyGhaut4
▲多美哥站的F出口站名牌 [20]

因為屬三線轉乘的車站,多美哥站內空間非常寬大
除了挑高之外,還多了幾分寬闊感
例如環線與東北線的轉乘穿堂大廳
四座電扶梯挑高空間配合四座圓柱
扶梯位置的斜線排列,讓視覺產生延伸的效果
雖然新加坡屬於城市型的國家,腹地並不大
但是地鐵站卻都沒有像日本香港那種狹小的感覺

NE6DhobyGhaut1
▲多美哥站的穿堂大廳挑高空間及斜向排列的電扶梯,讓視覺有延伸的效果 [21]

NE6DhobyGhaut2
▲挑高穿堂大廳的底層廣場 [22]

雖然新南極轉運站還沒介紹到新建的環線地鐵
不過這條新蓋的路線,多數車站都盡其可能地發揮視覺上的震撼效果
例如多美哥站的環線入口大廳,又是一個挑高的空間
整片牆的橘色琺瑯板配上灰綠色的管道及柱子
挑高大廳還設計了地底下的空中走道
地底空間也盡其可能不設牆面只保留樑和柱
游移這些空間中,就像在地底3D迷宮裡移動般

NE6DhobyGhaut3
▲多美哥站環線的挑高穿堂,大面積橘色琺瑯牆面有視覺上的震撼 [23]

NE6DhobyGhaut7
▲地底下的空中走道,以及鏤空的樑柱空間,讓多美哥站猶如地底的3D迷宮 [24]

直接來到東北線的月台層,同樣也是挑高的空間
月台門上面的挑高壁面,灰白牆面也是廣告空間
筆者在新加坡時,挑高面是H&M服飾的時尚藝術照
廣告不像廣告,反倒像博物館的展覽,巧妙融合在站體的設計中

NE6DhobyGhaut8
▲多美哥站東北線月台層的挑高空間以及H&M顯眼的時尚廣告 [25]

NE6DhobyGhaut9
▲東北線多美哥站的月台門 [26]

東北線多美哥站開挖得深,自然能營造極高挑高的空間效果
不過若是遇到沒有電扶梯的通道,一整排的樓梯竟成了「好漢梯」
一連三層樓的階梯傾洩而下,想要逆流爬上的話,請自行評估體能

NE6DhobyGhaut10多美哥站的東北線月台挑高空間的好漢梯 [27]


 NE7  小印度 LittleIndia 

小印度,即新加坡的印度街,週邊都是印度的文化與居民
印度的商店、香料店、花店、料理店,還有印度的廟宇櫛比鱗次
想要體驗印度色彩,走出小印度站就能體現了

NE7LittleIndia4
▲小印度周邊即新加坡的印度文化圈,可以感受印度式的情調 [28]

地鐵小印度站的出入口運用了灰色花崗岩為基調
幾何圖形的建築體以及粗壯的線條,配合站體前紅色的地磚
筆者在這邊拍照時,一位熱情的印度人還要求入鏡
原本以為他會擺一些POSE入鏡,結果卻是一副標準的路人樣貌……

NE7LittleIndia3
▲地鐵小印度站的出入口站體 [29]

新加坡地鐵的通勤潮,筆者體驗過,不輸東京和北京
尖峰時段人潮如浪潮般的襲捲於各重點車站,小印度站也不例外
穿堂層一字排開大量的驗票閘門,在離峰時段顯得清悠許多

NE7LittleIndia2
▲小印度站穿堂層 [30]

月台層同樣是挑高設計,白色琺瑯板配合灰黑色的地磚
為了入境隨俗,小印度站也繪有許多印度式的幾何圖案
東北線地鐵,一會中國城,一會小印度,也充份說明了新加坡多民族社會風貌

NE7LittleIndia1
▲小印度站月台層的挑高空間以及地面、牆上的印度式圖案 [31]

附帶一提,筆者在小印度附近1公里外的食肆尋找平民美食
食肆即美食街,新加坡也擁有華人式的路邊攤,但為了集中管理
通常都會集中在某一個街角的一樓,衛生環境其實也普普
筆者覺得這制度還蠻不錯的,整頓市容又能維持路邊美食的特色
當時點了盤「海南雞飯」和「叻沙」
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就像是台灣的滷肉飯一樣平常,也很平價
只是米飯的口感很南洋,鬆鬆散散的

NE7LittleIndia6
▲新加坡的平民小吃海南雞飯 [32]

至於「叻沙」,標準的南洋料理,看起來紅紅的卻一點也不辣
吃起來的口感介於沙茶和椰奶之間,帶有一點點點的辣,非常合筆者的味蕾!
在台灣鮮少能看到「叻沙」,在新加坡倒很常見,也很平價
點餐方式跟在台灣點滷味一樣,想吃什麼自己夾,料也相似
夾好之後,老闆提供了「咖哩」、「滷味」、「叻沙」等口味供選擇
筆者爽快地選了叻沙,一碗平民叻沙料理就出現了

NE7LittleIndia7
▲平民美市中的「叻沙」 [33]


 NE8  花拉公園 FarrerPark 

從小印度站再前進到「花拉公園」
這一站周邊是住宅區為主,觀光客比較不會來到花拉公園

NE8FarrerPark8
▲花拉公園站旁的街景 [34]

花拉公園站的出入口站體是典型的南洋風格建築
粗壯的柱子配上四面斜頂的屋頂
白色的岩面磚牆配上綠色屋簷以及黃橙色的屋瓦

NE8FarrerPark5
▲花拉公園B出入口站體,典型的南洋風格建築 [35]

NE8FarrerPark9
▲花拉公園站體的白色岩磚牆面搭配綠色屋簷及橙色的屋瓦 [36]

花拉公園站內空間走的是歐式宮庭風格
黃色燈光的色調照映在白色琺瑯牆面上
柱子及橫樑以斜角修飾,又加上弧面的造形
最主要的「挑高」設計,也見於花拉公園站月台層
月台所見的挑高空間,就像是歐式莊園城堡裡的陽台般

NE8FarrerPark4
▲花拉公園站穿堂層 [37]

NE8FarrerPark3
▲類似歐洲宮廷陽台設計的挑高月台層設計 [38]

NE8FarrerPark2
▲花拉公園月台門上的站名牌,淡米爾系的印度文字,線條非常有趣 [39]

筆者來到花拉公園站,為的是「黃亞細肉骨茶」(是「黃亞細」,不是黃亞細亞XD)
肉骨茶主要是喝它的湯頭,而黃亞細的肉骨茶是屬於胡椒味偏重的湯頭
有趣的是,燙青菜所用的湯頭竟也是肉骨茶湯頭,又增添幾分滋味
如果怕一碗喝不過癮,這裡的肉骨茶「可以加湯!!!」
「加湯」似是新加坡燉品店的常態,且菜單上不會寫
筆者在現場看到一堆人加湯,也就有樣學樣了
和筆者同桌,也是單人行的日本背包客,不知道可以加湯,所以點了2碗肉骨茶
看到筆者加湯時,從他的臉色和眼神中看到了驚訝

NE8FarrerPark7
▲花拉公園站步行十分鐘的黃亞細肉骨茶餐店 [40]

NE8FarrerPark6
▲筆者點的套餐,燙青菜的湯頭也是肉骨茶湯 [41]


 NE12  CC13  實龍崗 Serangoon 

地鐵東北線,在實龍崗站,再度與環線地鐵交會
地鐵環線的路線類似G字,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環
起點、終點剛好都位於東北線上
僅在實龍崗站的環線完整穿過地鐵東北線

實龍崗站完全結合了大型購物中心「Serangoon Central」
購物中心兼地鐵站的出入口外,立即就是大型的路邊式公車轉運站
國外許多重要地鐵站出口旁通常就會有一座大型的公車轉運站
這也是外國大眾運輸發達的原因之一

NE12serangoon7
▲實龍崗站體,結合大型購物中心;地鐵出入口即路邊式的公車轉運站 [42]

NE12serangoon6
▲實龍崗站馬路對面的另一座公車轉運站 [43]

走進出入口,同樣是百貨商場與地鐵指標結合
循著地鐵指標,即可來到穿堂大廳

NE12serangoon5
▲與購物中心結合的地鐵站內 [44]

NE12serangoon1
▲實龍崗站的穿堂大廳 [45]

東北線的實龍崗車站,月台層沒有特別挑高
(倒是環線的實龍崗站依然是氣派的挑高設計)
天花板及地板都是白色系,讓實龍崗站的月台空間相對明亮

NE12serangoon3
▲東北線實龍崗站月台層 [46]


 NE16  盛港 Sengkang 

接下來,進入東北線住宅區為主的兩座車站:盛港和榜鵝
盛港地區是典型的新加坡國宅(組屋)的住宅區
住宅區除了一棟棟高聳的大樓外
通常也會搭配廣大的草地,讓視野舒暢

NE16sengkang4
▲盛港地區是新加坡的組屋住宅區,右邊為高架的輕軌盛港線 [47]

盛港站外觀像是座高架車站,實際上它包含了高架及地下
盛港、榜鵝兩站均附有LRT輕軌系統
先前曾介紹「武吉班讓」的LRT輕軌系統,類似機場航航捷運的電車(詳此
盛港、榜鵝也不例外,所以盛港站的指標除了「NE16」的編號外,也多了一個「STC」
高架月台即屬LRT輕軌使用,地下月台則是地鐵東北線

NE16sengkang5
▲兼具高架及地下的東北線盛港站體,正在進行小工程 [48]

NE16sengkang3
▲盛港站入口站名牌及指標 [49]

東北線地下車站大量的挑高設計,高架的盛港站當然不例外
穿堂大廳二層樓的挑高,月台層亦復如是
環形的天花空間搭配環繞的柱子,營造出氣派的效果
挑高的大廳,在白天並未開燈,直接使用自然的採光
部份區域顯得有些陰暗

NE16sengkang6
▲盛港站穿堂大廳的挑高空間,部份空間以自然採光為主,顯得有些暗 [50]

NE16sengkang2
▲環形挑高空間搭配高挑的柱子,營造出氣派的效果 [51]

盛港站的柱子大多是綠色系
位於地下層的月台層同樣也有挑高設計
而且挑高的高度直達一樓,讓部份的陽光可以透進月台層

NE16sengkang1
▲挑高的地下月台,電扶梯空間挑高至地層面,月台亦可見太陽光 [52]


 NE17  榜鵝 Punggol 

東北線的終點站,榜鵝,同樣屬於兼具高架及地下路線的車站
站體設計可說是東北線最豪華的一座
碩大的灰黑色梯形的弧線結構,直接將高架的LRT車站包覆在內
一樓的入口空間設計得猶如大型車站,長廊及落地玻璃設有許多出入口
比較類似火車站、高鐵站的設計概念

NE17Punggol8
▲站體碩大的榜鵝站,巨大的灰色梯形弧面結構正是高架的LRT站體 [53]

NE17Punggol9
▲長廊邊帶有許多出入口,類似火車站的設計概念 [54]

盛港、榜鵝的輕軌系統,雖然名之曰「輕」軌
但複雜的高架軌道交錯的畫面,卻不覺得有多「輕」
關於盛港、榜鵝輕軌,日後將再開闢專文來介紹

NE17Punggol7
▲榜鵝輕軌複雜的高架軌道 [55]

除了輕軌之外,榜鵝站位於軌道末端,轉乘非常重要
所以地鐵站一出來,直接就是巴士轉運站
巴士轉運站不需要蓋得多豪華
但腹地、安全的候車空間以及明確的資訊系統卻相當便利
在寸土寸金的都市土地中,就連東京車站也有便利的地面巴士轉運站
這才是正視大眾運輸的發展之道,而不是有了土地就想標售出去開發賣錢
然後把公車站搞得又小又擠或乾脆放牛吃草讓業者自己想辦法在馬路邊求生存

NE17Punggol4
▲榜鵝地鐵站旁的巴士轉運站 [56]

NE17Punggol5
▲巴士站沒有豪華的設計,明確的資訊系統應有盡有 [57]

NE17Punggol6
▲寬大的候車空間以及巴士活動腹地,是榜鵝巴士站乃至於新加坡巴士站的特色 [58]

榜鵝站和盛港一樣,地鐵在地下層,LRT輕軌在高架橋
在一樓的穿堂大廳即有明確的指示牌

NE17Punggol10
▲榜鵝站穿堂大廳通往LRT及地鐵月台的電扶梯口 [59]

榜鵝站是東北線少數沒有挑高的月台層,月台層果然增加了不少壓迫感
站內以灰白色的亮面地磚和壁磚為主
月台門上同樣充滿了各式的廣告,花花綠綠的
反倒是高架的LRT輕軌車站,站體融入的挑高設計
未來介紹榜鵝輕軌時再詳細來談

NE17Punggol1
▲少數沒有挑高設計的東北線榜鵝車站月台層 [60]

NE17Punggol2
▲榜鵝站的中文站名牌 [61]

NE17Punggol11
▲挑高設計的榜鵝輕軌月台層 [62]



 END 
 尾 


新加坡地鐵東北線走筆至此
相較於南北線、東西線和環線系統
東北線因為營運業者的不同,各式的設計也較具有獨特的風格
市效段則多為組屋住宅區,所以離峰時段,郊區車站幾乎是小貓兩三隻
到了晨昏通勤時段,才會出現大量的人潮
市區段從港灣、小印度、牛車水到多美哥,都是觀光客聚集的商業地帶
所以不分離尖峰,都有固定的人潮,但還不至於像東西線那樣的擁擠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