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頭前溪畔北岸駛向油羅溪谷的縣道120,一路上與鐵路非常有緣
起點即穿越台鐵縱貫線,行經竹北近郊後,接著經過高鐵新竹站旁
到了橫山鄉,又與內灣線鐵路纏綿悱惻
再進入早春時節的橫山、尖石段,紅紫的山櫻花如影隨形
於是,鐵路、櫻花、油羅溪,成為縣道120最佳代言
縣道120公路,與縣道122平行橫貫於新竹頭前溪畔
溪岸北方為縣道120公路,南邊則為縣道122
至竹東後,頭前溪分為二道支流,南支流為上坪溪,北支流為油羅溪
兩條支流域分別是五峰鄉、尖石鄉的發展軸線
五峰鄉與上坪溪的縣道122,已於先前撰寫了二篇文章
本文的主角縣道120,除了肩負尖石鄉與油羅溪岸的主要幹道外
平原段的竹北市段近郊,橫山鄉與內灣線鐵路併行,以及尖石鄉的山櫻花遍佈
都有各自擁有獨特的風格
(檢視大圖)
縣道120在竹北市區即東西向幹道「福興東路」
起點位於竹北市下斗崙的台1線,早年是竹北與六家的主要聯絡道
大約在20年前,竹北因縣政府進駐,位階由「鄉」改為「市」
在都市計畫尚未展開時,竹北市仍屬典型的農村鄉鎮
當時的縣道120福興東路,剛從二線道拓寬為四線道,景緻仍是稻香風情
對比今日的繁華,幾乎無法想像當年的場景了
01▲縣道120位於下斗崙的起點,橫向為台1線
02▲縣道120的起點牌特寫
起點出發不久,即與縱貫鐵路交會
這段鐵路因屬頭前溪橋高架的引道,與縣道120交會時是半高架的狀態
在台鐵捷運化政策中,有意設立下斗崙站,位置即在縣道120交會點旁
03▲縣道120與台鐵半高架的立體交會點
里程0k至2k之間的縣道120,雖然是竹北市東西向幹道之一
但沿線卻帶有一種無言的滄桑,一種說不上來的氛圍
路邊多以三至四層樓的店面住宅為主,樓群密佈,卻一點都不熱鬧
甚至車流量也不多,像是個被遺忘的世界般
早年,縣道120有它的風光時刻,直到「光明六路」誕生後,風水輪流轉
被縣政府高規格打造的光明六路,以新竹新都心的姿態,60米的路寬加上重劃區的發展
東邊直通高鐵站、交流道,西抵縣政特區、家樂福新商圈,猶如台中港路的迷你版
反倒是縣道120福興東路,受限於早期的發展,路線蜿蜒,拓寬幅度亦有限
雖然同樣也能連絡高鐵站和縣政特區,卻因本身的限制降低行車速度,使用率也降低
目前就像被冷落在西宮中的趙飛燕,只能看著新寵的歌舞歡
04▲縣道120在2k以前的路段,因光明六路的興起而沒落,成為人車不多的場景
過了2k,穿過國道1號,縣道120才受惠於都市計畫區的發展而重拾朝氣
新竹縣立體育場及周邊的公園,一陣青春洋溢著熱血
體育場後方的標準游泳池,即傳說中的聽障奧運的游泳主場館
在生活機能及都市重劃區的帶動下,住宅大樓一棟棟冒出頭
05▲穿越國道1號之後,縣道120開始受惠於重劃區的發展而重拾朝氣,左為縣立體育場
接著縣道120來到了3k,出現竹北市段第一面里程牌
縣道120的3k即與縣道117的交叉路口
目前縣道117的竹北市段即自強南路
在都市重劃後從原本的二線小徑躍升為直通科學園區的六線大道
路旁的商辦大樓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蓋不停,使得尖峰時刻上下班的車流塞爆交通
整個竹北的發展就因為經國橋的改建,與科學園區的交通近了,加上大規模的都市重劃
一片片良田成為建築工地,一棟棟高樓競相爭艷
竹北的發展由舊市區迅速往東擴張,一直到高鐵新竹站的特區
也讓高鐵新竹站的窗外景觀成為最具「都市味」的高鐵站
06▲3k,橫向為縣道117自強南路
07▲縣道117在重劃的發展下,商辦大樓一棟棟冒出頭,成為竹北市南北向重要幹道
跨過了縣道117的路口,高起的新興住宅大樓全數消失了
縣道120的氣味又回到了10年前的小鎮風情
這裡正是早期的六家聚落,聚落本身被重劃的範圍不多,大致保留原貌
但也受惠於一旁新興發展區得以讓聚落不致沒落
縣道120在六家須左轉嘉興路,與福興東路告別
其實六家以東的福興東路也是近10年才被延伸至高鐵站區
就現況而言,縣道120捨棄大道突然左折嘉興路,似乎很唐突
卻也訴說了早年的公路走向以及發展概況
對於筆者而言,竹北東區的發展真的太快了,如坐火箭,才一個不留神就讓桑田變都會
當時的竹北交流道建成時,還一堆人質疑為何選在荒郊野外蓋交流道,車流也少得可憐
不過十幾年的光景,竹北交流道已因為嚴重壅塞而須有改建的計畫了
08▲到了六家聚落,縣道120須左轉嘉興路;前行道路是近年才延伸至高鐵站區
09▲福興東路/嘉興路口,路幅不寬的嘉興路仍有早年六家聚落的小鎮身影
小小的嘉興路,遇到新闢的光明六路,時空又陷入多重次元的矛盾
偌大的光明六路,在竹北交流道以東的路段,55路寬的路幅安排了寬大的中央分隔島
寬大的分隔島可方便日後輕軌捷運的闢建
過了光明六路不一會兒,緊接著縣道120又要右轉至東興路向東奔至芎林鄉
東興路、福興路是竹北早期的兩條東西向幹道
光明六路開通後,一口氣取代了這兩線幹線的地位
但傳統的「公路」路線仍取道自舊路,也形成都會區「公路比市區道路窄小」的奇怪現象
10▲嘉興 / 東興路口,縣道120在這裡需右轉東興路
東興路目前也擴寬為20米的雙向四線道
穿越墓區後,畫過眼前的高架橋,提醒我們高鐵新竹站區到了
只是新竹站區並未規劃到縣道120這一帶
周邊一切仍然寧靜,只能遠觀高鐵新竹站以及周邊的發展
11▲進入東興路的縣道120,20米的路寬採四線道配置,並經過高鐵新竹站區旁
12▲縣道120的4K里程牌不見了
縣道120在東興路上再度與光明六路相遇
這次成為光明六路的終點,並吸收了光明六路往芎林方向的車流
接著又來到了高鐵新竹站區東邊的另一座大規模開區-新竹生物醫學園區
相較於高鐵站區周邊的都市計畫迅速發展
新竹生醫園區卻遇到極大的瓶頸,無法突破發展的限制
背後的內幕Google「新竹生醫園區」就會跑出許多資料
筆者也不在此討論生醫園區的問題了
13▲途經新竹生醫園區北門
縣道120繼續在頭前溪北岸東行
地形非常平坦,沒有起伏的山路
一路上多在綠意的農田中前進,偶有房舍和聚落
高鐵站區發展之前,景觀就如同縣道120在竹北芎林間的鄉村小調
14▲多在農田房舍間行駛的縣道120竹北至芎林段
縣道120來到8k,為縣道123的起點
縣道123是條很短的縣道,大致與縣道120平行,屬芎林市區的主要道路
其實縣道123全線幾乎就是縣道120的舊線
直到芎林外環道以及竹林交流道完工後,即讓縣道120改行外環新線
鄉鎮聚落的外環道在新竹縣很常見
如新埔市區、北埔市區、尖石市區、峨嵋市區乃至內灣村、富興村都有外環道路
大部份的公路都會改線行駛外環道,舊線則解編或改為鄉道
僅芎林的舊線仍維持縣道的地位
15▲縣道120里程8k處,為縣道123的起點(左方小路)
縣道120東行至10k,與縣道115的十字路口,也是縣道115的終點
許多地圖會將縣道115自動延長,經新中正大橋、台68二重埔交流道一直到縣道122為止
一方面也是芎林至二重埔的道路已是不折不扣的重要道路,是台68與國3的轉徑聯絡道
筆者亦認為這段路可以劃歸縣道115
16▲縣道120約9k處,為芎林外環道
17▲10k十字路口,橫向道路左為縣道115終點,右為通往台68、縣道122的聯絡道
經過10k路口後,縣道120車流量明顯爆增
這段路因為國道3號竹林交流道的開通而熱絡
台68及二重埔交流道通車後,許多新竹市區北上國3的用路人,多會利用本段公路轉接國3
砂石車尤其常見,甚至連國道客運也有行國3、台68至竹北的路線
國道聯絡道的重要性,讓10k至12k的縣道120多了另一種風景……玻璃櫃女郎
這些檳榔西施們,一朵比一朵還誇張
筆者也不太敢在這段路大喇喇的拍照
18▲10k至12k的縣道120為國3竹林IC至台68二重埔IC的轉徑聯絡道,車流很多
抵達竹林交流道,七彩霓紅的橫豎招牌通通一掃而空
換來的是綠意的行道樹林,以及無限的車流
視覺上感覺變換了另一個時空般
竹林交流道周邊綠地所植的樹種較為高大
放眼望去,幾乎像是在樹林間開車般
只是樹林搭上四線道公路、橋樑、路牌,以及無止息的車流
這種衝突的美學總有股怪異的感覺
19▲竹林交流道,七彩霓紅的橫豎招牌通通一掃而空,換來綠意的行道樹林及無限的車流
20▲平面為縣道120,橋樑為國道3號
穿越竹林交流道,縣道120又成為國道3號與竹東鎮的聯絡道
但發展上沒有因為聯絡道而成為商業區,仍維持縣道120近郊風情的一貫特色
竹林交流道之後,縣道123又跑來與縣道120續前緣
一會共線,一會又分離,一會又交叉
主因即早期拓建芎林外環道兼國3聯絡道時
在「取直線」的前提下,中間有一段必須利用舊有公路的路廊
完工後,舊線改編為縣道123,新線讓給縣道120
也就造成縣道120與123約500公尺的短暫共線
21▲縣道123從左處又匯入縣道120,並與之共線約500公尺
22▲縣道123結束與縣道120的共線,再由左方小路叉出;直行為縣道120
「再度」與縣道123分開後,縣道120繼續前行至15k
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又是你,縣道123
只是這回縣道123很乾脆地穿過後縣道120後,跨過頭前溪直達竹東鎮
23▲縣道120與縣道123十字路口的路標「群」
脫離了縣道123的纏綿後,也結束了縣道120肩負國道聯絡道的功勞
車流頓時又消失無蹤,在維持四線道的路寬下,更顯得清曠
許多路段幾近筆直,只是挺直的程度未若台9線關山段那麼持久
北側山陵也開始緩緩漫延至縣道120
筆直的公路在上下坡的襯托後,高低起伏的公路之美便悠然地鋪陳而開
24▲縣道120,15k里程牌特寫
25▲過了縣道123路口後,縣道120車流頓時消失,公路線形時常筆直
從竹北至芎林,縣道120始終與「山」保持一定的距離
直到過了與縣道123的最後一個交會口,才開始帶有山的味道
大部份的路廊多是沿著山腳而行
忽然經過一座「單面山」,垂直的壁面裸露土石,只有零星綠意攀附著
單面山與公路切齊,看似被縣道120的拓寬而斬斷的山腳腳趾頭
路線的南側偶爾可見草莓園「開放現採」
還記得小時候行經縣道118時,最興奮的事莫過採草莓
隨著草莓事業的拓張,縣道120竟也有草莓園
而當草莓園出現時,縣道120也告別了芎林,進入了橫山鄉
26▲縣道120的單面山,看似因開拓公路而斬山的山腳腳趾頭
27▲看到草莓園時,也進入了橫山鄉
縣道120到了18k,與台3線共線三公里,車流明顯增多
共線路段的台3線、縣道120均有里程牌,各自計算各自的里程
不論是台3線還是縣道120的里程牌,均會放上兩條公路的圖示,再掛上公路里程
此一形式也是多數共線段的處理方式
28▲縣道120即將與前方的台3線共線
29▲台3線、縣道120共線起點
30▲共線段的程里牌
與台3線共線的縣道120,也開始與內灣線鐵路並行
九讚頭、合興、富貴、內灣四座火車站,均立在縣道120旁
讓縣道120成為最多火車站的縣道
一路抵達21k的合興,縣道120與台3線分離,轉入右邊的小道進入山區
許多車輛也跟著轉進縣道120,假日時甚至會塞車
31▲與台3線共線段,一旁即內灣線鐵路
32▲21k的合興,是共線終點,縣道120右轉進入
合興車站,是縣道120橫山段的景點之一
但筆者為了「追」著火車拍公路,沒有在合興站停留
也許未來有機會撰寫內灣線的文章時再來細細地逛一圈
縣道120與台3線解除共線後,除了身為內灣的觀光公路外,也是尖石鄉的聯外公路
尖石深山部落如司馬庫斯、新光、李崠山、八五山等景點,均需由縣道120進入
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
33▲與內灣線鐵路平行的縣道120
合興至內灣,鐵路的蹤影時常在左右徘徊
約23k附近有座平交道,平交道旁有座「富貴車站」
富貴站原名南河,為了與「榮華車站」配對,所以很俗氣地改名曰富貴
也是台鐵少數營運中車站改名的例子
34▲與內灣線的平交道,一旁即富貴站
縣道120與內灣線鐵路最靠近的路段,是24k一帶
鐵路除了緊臨公路而行,且與公路等高
雖然名氣不若集集線的綠色隧道
但每當火車經過時,情調卻如同日本路面電車般的場景
35▲24k與公路等高的鐵路,火車經過時帶有日本路面電車的情調
縣道120抵達25k,遇一Y形叉路
左邊小徑是縣道120的主線,通往內灣車站及商圈;
右邊順著主幹的公路,是新建的內灣外環道
可惜的是,這處Y字形叉路,竟沒有任何的路標和指示牌
只有一堆民間、商家自設的雜亂標示
部份地圖及Google map將縣道120誤植為外環道路線
雖然,縣道120主線在內灣市區因為商圈的關係,假日幾乎無法行車
36▲25k的Y形叉路,左為縣道120,右為外環道,但沒有任何的路標和指示牌
大部份的人車均會順著公路進入外環道
所以順著左方小路繼續縣道120主線,空氣頓時清靜,遠離了喧囂
這條小路開啟了縣道120單線路幅的前奏,兩邊的群樹亂枝,甚至延伸到公路的方上
內灣線鐵路曾幾何時已悄悄跑到公路左側上方,還有一座明隧道
37▲25k過後進入小路回望,內灣線鐵路已跑到公路北側,亦出現明隧道
38▲縣道120主線在內灣之前是單線道,空氣頓時清靜,遠離了喧囂
享受著清靜山林的公路沒有多久,眼前突然蹦出繁華的商圈
內灣市街到了,人潮變多了,路邊亂停車也多了
但內灣國小前那棵地標象徵的高大松柏,依然佇立
39▲縣道120進入內灣商圈
到了26k,來到內灣車站,也是內灣商圈最熱鬧的區域
古樸的站房以及站前棕梠樹,仍維持它古早時代的風貌
只是人潮一下變得洶湧,完全是觀光區的樣子
記得小時候,也是鐵道迷的爺爺,常常帶著我們倆孫子搭火車到內灣
當時的內灣是個世外桃源,或者說是沒落的小村
馬路上沒有多餘的人車,商店更是寥寥可數
車站對面有間鋪子,賣的是客家傳統餐點,當然外觀也保持客家勤檢的風格
印象最深的是湯麵,大量灑上香菜、芹菜、油蔥、豆芽,並鋪上兩片不厚不薄的肉片
幾乎在新竹縣每個客家村裡都吃得到類似的口味
只是小時候的筆者並不喜歡這碗麵,或者說是它沒有炸雞薯條那麼討喜
直到我長大了,爺爺走了,內灣變了,竟開始無端思念這碗麵的滋味
40▲縣道120旁,內灣車站
內灣的縣道120,在假日已成為不折不扣的商圈道路
路面被換上了紅色柏油,兩旁攤販賣著所有老街都找得到的商品
26k的里程牌,就這麼活生生被「埋」在攤販與人潮中
近年內灣線鐵路因改建工程改由竹東發車後,內灣人潮才又明顯消退
41▲已是不折不扣的商圈的縣道120,26K里程牌被埋在攤販及人潮中
縣道120與新建外環道會合處為內灣吊橋遊憩區
早年內灣商圈尚未發展時,內灣吊橋下即已是著名的溪邊玩水烤肉的好去處
所有的人、車也多止於內灣,再繼續走下去,就是尖石鄉境
單線車道的路幅,沿著溪谷開始蜿蜒
忽見溪邊一座瞭望塔,是廢棄的尖石檢查哨
42▲尖石檢查哨,今已廢棄
43▲28k,尖石鄉入口意象
尖石是新竹縣最大的鄉,鄉公所所在的聚落亦有外環道通過,即縣道120
外環道於2001年完工通車,終點有座跨越油羅溪的尖石大橋,由此去即鄉道竹60公路
竹60沿著油羅溪的支流那羅溪谷而行,並縱貫尖石鄉境
縣道120行駛到此之後,便將尖石鄉主要道路的重擔交棒給竹60
所以從竹60叉路口繼續東行至終點,縣道120周邊已無知名景點,且是條盲腸路
除了當地居民外,幾乎不會再遇到觀光客了
44▲縣道120尖石外環道叉路口
45▲鄉道竹60路口「尖石大橋」,由此去即縱貫尖石的主要道路
縣道120來到31k的一處谷地
午後的回望,山谷中透出迷濛的陽光
好似仙境般的景像,讓人著迷
46▲縣道120於31k回望的谷地景色
縣道120來到32k,是嘉樂部落
部落外有果林農園,裊裊炊煙在群山環繞中升起
紫紅的山櫻花不時點妝著田園景色,成為縣道120山區路段最鮮明的標誌
47▲縣道120於32k的嘉樂部落外的果園與炊煙
48▲縣道120於32k的嘉樂部落
33K,縣道120跨越了油羅溪
公路從原本的北岸換到了南岸
過了嘉樂大橋,遇到了一輛竹客遊覽車退下來的公車
行駛編號5631「竹東-八五山」線的客運路線,目前2小時一班車
一路從竹東抵達縣道120終點附近的八五山
很難相信這麼偏遠的山區,公車仍維持著一定的班次
相較於新竹市區,許多地區的公車從20分一班變成無車可搭
想來都讓人覺得無言
49▲縣道120於33k跨越油羅溪的嘉樂大橋
50▲行駛至縣道120終點附近的公車,5631線「竹東-八五山」,2小時一班車
尖石鄉境的縣道120,一路上幾乎不會遇到人車,騎起車來甚為舒服
37K大轉彎有一處岩壁,是國軍的鐵嶺基地,做為山訓之用
山訓場廢棄後,又改為休閒園區,最後遭颱風破壞,空留鐵岩石嶺的險峻地形
鐵嶺山訓場東方有座鐵嶺橋,岩層裸露的峭壁仍盤踞在側
「鐵嶺」之地名,名不虛傳
51▲37K的大岩壁「鐵嶺山訓場」
52▲鐵嶺段的鐵嶺橋,岩層裸露的峭壁仍盤踞在側
經過38K的武漢部落,繼而來到煤源一號橋
這裡曾是縣道120的臨時終點
2002年左右,煤源一號橋至今日的終點八五山才完工通車
所以縣道120在煤源一號橋之前,幾乎以單線車道為主
煤源一號橋之後,則以雙線道的路幅為基礎,且工法較新
53▲武漢部落
54▲煤源一號橋,曾是縣道120的臨時終點
55▲縣道120尖石段不時可見的山櫻花
縣道120在山區前行,沿途的山櫻花愈來愈多,部份的山櫻花樹已成枯枝
如果在盛開之季來到這裡,應該可以看到滿滿的櫻花海
抵達40K八五山之前,有處明顯的下坡
下坡前可見遠方山谷的一處部落,部落升起許多道的炊煙
這座部落即身處八五山谷地中的煤源部落
56▲下坡前的谷地,是八五山的煤源部落
57▲山區部落的午後總是升起許多道炊煙
縣道120在煤源部落門口以一個急轉彎廻轉爬升
爬升後以土堤加路塹來減緩坡度,新工法明顯與來時路不同
但是過了煤源部落之後的一公里多的路,已無任何的聚落,路上的人車更是稀少
路旁山櫻花開得更耀眼,在放空心靈享受無人的山野時,山櫻花的紫紅成了唯一的妙趣
58▲過了煤源部落的縣道120的地塹路段
59▲縣道120,41K,山櫻花的紫紅成了唯一的妙趣
最後來到「八五山大橋」,橋樑本身比起來時路所經的「小橋」要時尚許多
舊時公路的橋樑,大多會先低迴至谷地再予以跨越
而這座八五山大橋,直接在地塹之後通過溪谷,一面爬坡,一面築橋
完全就是新一代的山區公路所帶來的舒適性
60▲八五山大橋
61▲八五山大橋回望
走過八五山大橋後,41.9k,縣道120畫下句點
道路中斷處的正前方,有一面公路總局立下的告示牌,寫到:
「本道路計劃開闢係通往桃園縣復興鄉(北橫公路)高義,新闢道路全長11.2公里,
目前已完成2.8公里,後續路段俟政府財源籌措情形及環境影響評估通過後,
再繼續辦理施工。」
其中「目前已完成2.8公里」所指即煤源一號橋到現在的終點八五山大橋
告示牌的示意圖中,還有一段長隧道要鑿,再沿寶里苦溪谷至北橫公路高義橋
至於何時通到北橫公路?縣道120不通
倒是縣道120的南邊早有2條高山鄉道「玉峰道路」及「石磊道路」可從尖石直通北橫了
62▲41.9k,縣道120終點
63▲公路總局於終點所立的告示牌
縣道120終點右邊是尖峰專案重建的「煤源社區」
新煤源社區即受到颱風吹垮而重建的部落,外觀與休閒民宿非常相似
左邊有一條小徑,進入後首先會遇到第二河川局的雨量觀測站
這座觀測站即中央氣象局所顯示的新竹鳥嘴山的觀測點
64▲此路不通告示牌,右為煤源社區
65▲鳥嘴山雨量站
除了觀測站,這裡也是廢棄的新竹礦場宿舍辦公區
現址留下了幾棟建築,還有一座原住民雕像的意象牌
牌面文字不知去向,原住民雕像則在芒草堆中永遠戍守著
66▲雨量站旁的原住民雕像的意象牌
67▲新竹礦場廢棄的房舍
縣道120從近郊的平原,一路至油羅溪山區谷地
竹北、芎林段與橫山、尖石段各自截然不同的情調,和縣道122有些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
但是早春公路滿載著萬紫千紅的山櫻花,也是賞玩縣道120的最佳時節
如果沒有交通工具,內灣線鐵路,或者是八五山線的公車,均能一路沿著縣道120而行
68▲回程時的縣道120的新樂部落
.
好久沒搶回來了
線道120~風景還不錯嘛!!
看看哪天能不能親眼去看XD
真是懷念,二專的時候幾乎天天都在這個附近...
(也許以後竹北段就會走光明六路了)
去了才知道內灣線不是那麼直
(曾經妄想利用這條內灣線,改線型到宜蘭的人)
說到台鐵六家線的預留延伸,我建議說這條可以朝關西>龍潭>平鎮
最好的是在八德(如果到中壢就可以轉台鐵或機捷/桃捷)附近銜接台鐵
或者在八德用隧道下坡接到鶯歌,好處是可以取代桃捷"關西龍潭平鎮"這一段的建設成本
至於沙崙線,我覺得也算看到台鐵的努力了
只是說如果車站可以預留尾軌往北走的
可能會比較好(覺得先預留尾軌,以後會比較不後悔的想法)
縣道120雖然不是那麼熟,但是看到新竹縣的道路
總是有種親切感(我是新竹人XD)
原來內灣老街是縣道120...
這條路我2009年有完整走過哩~~^^
終點到北橫這段其實是開闢不了
也沒有開闢的必要性.....
畢竟是會很少車會走吧.........
搞不好有跟您插身而過
123是條很短的"縣"道 才對...
話說回來 新竹最早編成的123 只有石壁潭到竹東而已 主要就是竹林大橋
是後來120改走富林路之後 123才取120舊路延長的
更早的123是現在的鄉(區)道中59線
十幾年前 我記得我還走過竹北市東興路的消失路段(自強北路口至三民路口)
當時是看起來還蠻荒涼的兩線道 也剛好穿過十興里的中心區域
中間還有一條1888巷 這段東興路應是從前的竹22線
畢竟那是嘉樂村的本部落 而嘉興國小那邊是叫做麥樹仁部落
看到熟析照片
話說 六家車站 現在主體也都完成的差不多了
就祈禱他今年底可以順利通車
我每天從新竹撘車去桃園上課 發現機捷的高鐵桃園站主體也完成的差不多了 應該進入裝修階段了~ 哈哈哈 看來冰魚大可能要加把勁了 在這兩項工程通車前把囤積的文章給發完~ 加油吧~
真有那麼可惜,沒有注意到這條縣道120~
圖35一整個大有日本風阿!內灣線復駛+六家線應該能再度帶動內灣人潮~
好像只要有行經山區的道路都有這樣的感覺
﹝等冰魚大您若介紹136號縣道時
我就可以把那次「偷騎」的經驗和看到的風景一併分享﹞
只是以現在的情形來看
不知道120號縣道的最後一段會不會變成未成線?
一條沿頭前溪+上坪溪
一條沿頭前溪+油羅溪
期待站長下次換沿鳳山溪的118
但...尷尬的是,榮華站現在根本就暫停營運中......
國光客運是轉運中心的OT商
2011-01-11
中國時報 【潘欣彤/台北報導】
全台最大客運集團誕生!近期動作頻頻的首都客運,日前再度以壓倒性持股比例,拿下七席中的六席
董事,順利入主台中客運。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說,將配合台中市府,調整現有客運路線,目標是讓台中
客運轉虧為盈,但「絕不虧待任一基層員工」。
「台中客運將成首都集團新生力軍」,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坦承,董事長李博文以個人名義,向經
營台中客運的李家老二李博德買下大部分股權,並取得該公司七席董事中的六席,上周五正式入主台中客運。
李建文透露,宣布取得經營權前,李博文曾禮貌拜會台中市交通官員,並達成共識,將從今年起,配
合市府政策,調整部分路線,「原則上不減班」。而首都集團亦將移植自身經驗,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讓
台中客運轉虧為盈。
李建文轉述首都董事長李博文說法,強調取得經營權後,隨即承諾「加強照顧現有基層員工」,現任
總經理續聘,短期內亦無人事調整計畫。今年起陸續更新車輛,並整合集團內維修、營運等資源,力求降低
營運成本。
李建文表示,雖然因油價高漲,近年公共運輸業獲利空間大幅壓縮,「實在很難熬」,此時仍選擇擴
張客運版圖,除看準台中客運發展潛力,最大關鍵,仍在於李博文「對大眾運輸的濃厚興趣」。
入主台中客運,加上剛通過的遊覽車營業許可,首都集團目前已跨足公車、國道客運、遊覽車業。
之前內灣線只行駛於竹東~內灣的時候
有去搭乘過
原來內灣車站前面的小路就是縣道120啊...
回程的新竹客運
那位司機大哥的檳榔渣...滿滿一杯...
而且跟雲霄飛車一樣...
結果看到最後卻忘記蟲子在哪了
對不起冰魚大...
冰魚大下篇文章是關於什麼的呢
這樣就可以早點做功課
讀文章時可以更深入了解呢!
那鐵路明隧道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納莉颱風山崩把鐵路都埋掉了, 那時候九讚頭到內灣沒有火車, 還沿著鐵軌從內灣走到九讚頭... :P
還記得以前會去新樂國小看星星XD
---
話說舊的中正大橋我覺得很特別, 整座橋都有裝感應器, 兩端有警告號誌. 看起來是在橋梁位移超過某個距離的時候警告標誌會亮起來禁止人車通行. 好像是八八風災後才裝設的. 話說這舊橋禁止大型車通行卻還是很多水泥車砂石車行駛, 感覺很恐怖...
後山的風光個人認為更是明媚哩!
當年唸書時還不要命的騎到司馬庫斯去...XD
﹝就是我在日月潭纜車那篇的迴響
也就是去年1月21日的那次機車之行﹞
我走的路段是從台中市東區國光路經由太平區一直到
南投縣國姓鄉龜溝村終點的路段
我在騎那段感覺就像一般較低海拔山區的山路一樣
然後沿路高高低低的
我那時還擔心小50會不會爬不上去
然後到了縣界後就像過了隘口一樣
開始下坡
之後一路下降到國姓鄉龜溝村的終點和台14線連接
不過我在查過地圖之後發現
縣道136號在舊台中縣段和國姓段的路線
在地圖上都有清楚的標示
但在舊台中市區的路線
反而很不明顯
而且在幾個十字路口還是九十度轉彎
所以對於縣道136號在舊台中市區的走法
我並不是很清楚
新竹內灣我也有去過
是在2006年我升高中的那年暑假
那時我還買了一張週遊券完成內灣線全區間走破
﹝但在那之後不久內灣線的新竹─竹東段就暫時運轉休止了﹞
在內灣我還吃了一碗客家板條作為午餐
而且那年暑假我還有搭南投的集集線
在下認為縣道120在起點設定以及竹北市區的路線,經過時空環境的變遷,已不合時宜。尤以轉入窄小的嘉興路那裡更是突兀,路線也顯得複雜。
故在下亦認為縣道120的起點和竹北市區的路線實應修正,強烈建議公路總局直接將起點改設在中華路(台一線)與光明六路之交會路口,東行方線經過縣政區、交流道、六家、高鐵站,整條寬敞的光明六路走到底,再銜接回東興路,如此一路再按原路線繼續西行。
這麼一來路線不但簡單明確,也符合現今竹北發展之時宜;而中山高竹北交流道出口標示的聯絡道路-縣道120之表示,更是名符其實。
「光明路六路」
O___O?!?!
沙崙線已經通車了.....
您所問的應該是六家線吧??
當時還想說路怎麼就沒有了呢..
而且沿途車子確實很少..
看來台中市的公車今年也非常值得期待
話說,今天新聞有報導台鐵EMU800型列車的採購案招標成功
未來新車將是流線型的,好期待喔!!!
又是台灣車輛+日本車輛承包
未來日車系統恐怕會變成台鐵大車隊XDDDD
不過希望EMU800 真的可以比照日本的新快速下去設計
不要像EMU700一樣 原廠塗裝漂漂亮亮 上岸到台灣之後就被台鐵給毀容
來賭"這次台鐵新電聯車,會不會上安全色"
然後鄉民壓倒性賭"台鐵這次EMU-800會上橘色安全色"
之後讓台鐵看到後,"或許"就可以翻盤維持原來顏色了(誤)
不過EMU-800得標成功,也是可喜可賀..
可是最重要的沙崙站不是還沒營運嗎
這幾天看過再把裝死的蟲子抓出來~
(據說企鵝吃冰魚,冰魚吃蝦,蝦吃蟲,好個食物鏈XD)
感覺好像丟很久了
應該又是一條萬年計畫公路
不是預算就是環評
不然就是特殊利益和經濟價值
拖時間
可是冰魚大沒有在走下去嗎
類似這種道路
很多都是有路沒上柏油
一般機車或者是走路應該都還有路
尤其早期又是礦場
應該有所謂礦業道路 \林道 便道這種路
我記得亙早之前還有一條線道還省道忘了
可以重尖石鄉貫穿終點是台中的武林農場接台7甲
好像也是萬年計劃線(當然這一條只能用走的)
還沒事冒出一個雪山魔女
我剛買機車時
常常到處亂騎也有騎過類似的道路
不過奉勸冰魚大
換一台CC比較大的機車
不然這種道路日記會越來越難寫
也開始與內灣線鐵路「併」行→並
圖35下方文字第六行
部份地圖及Google map將縣道120也將縣道120誤植為外環道路線
(似乎有文字重複??)
雖然,縣道120主線在內灣市區因為商圈的關係,假日幾乎無法行車
(語意感覺有些不順暢)
圖38文字
遠離了喧→加入「鬧」
圖39下方文字第八行
並「舖」上兩片不厚不薄的肉片→鋪
運轉室寓教於樂的見學在台鐵可能做不起來
因為「國家機密」XD
這些年尖石和內灣成為觀光景點,尖石山上路也通了也開了好多花園餐廳,但反而覺得少了很多原始自然的清境與自在...也一直沒有再踏進過尖石了
122沒錯
後來是卡在土場
可是當初計畫現出口有兩說法
一個是說環山終點另一個是說武林農場(其實兩個地方相差不遠)
但是最奇怪的大概是大鹿林道
根據當地說法是 的確有車路可以一路殺到另外一邊(因為曾經在梨山服役所以當地事情知道一些)
但是那路可以開一條國際拉力賽
而且斷斷續續'''= = (越野摩托車應該還可以)
結果同一個國家公園也搞一邊一國(當然不是國家公園願意'''= = 這是地形受限)
這種現象好像還蠻多的'''= =
馬里闊丸溪北岸的玉峰道路與馬美道路(李崠山)
馬里闊丸溪南岸的石磊道路
馬美道路全線最近剛鋪上水泥
由林道等級晉升為產業道路
一般車輛可以行走,只不過顛簸了一點...
圖33下方第一行:.......鐵路的"縱"影........
應改為"蹤"字...
(又回想起腳快騎斷的回憶~~~淚~~T_T~~)
話說,"榮華富貴"的車票,雖然榮華富貴是無人站,但可到竹東/內灣去購買這個套票。
而六家線的新莊/千甲站雖然進度緩慢,但這兩個站設計圖看來很簡易,大約和沙崙線的"長榮大學"相同,月台下下點工夫另外在月台上搭個棚子就沒了,所以工期上比較短。其他六家站和竹中站可是"如火如荼"的趕工。(最近被吵到晚睡早起)
作為竹60-1的玉峰道路,確實是三條路況最好的,也是利用率最高的;不過這所謂的「好」,也只是在易坍方路段鋪設剛性路面而已。
還有,這三條路印象中都沒有路燈 XD,去年曾經在逛完內灣後夜騎,過了錦屏後一直到蘇樂為止,除了泰平、宇老、三光等聚落有照明,其他一路上都是在濃霧中與剛性路面和大小不一的落石中度過的,很難想像我的骨董125可以撐過這段路,安全抵達巴陵。
是說與其讓120以未成線的樣子持續下去,我倒是覺得改善竹60與竹60-1路線的品ˋ質及維護作升格會比較務實一點……。
最後說來慚愧,在竹北住過半年,卻一次也沒有走過竹北這段120 XD,都是過了高鐵以後才有機會利用……。
我剛好很喜歡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