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站、港墘、西湖、劍南路四站
均屬高架式車站,其中島式月台的西湖站造形最特殊
內湖線的共同的意象:玻璃帷幕,仍主導著這四座車站的設計
西湖站雖然開放式空間,但與它共構的西湖市場,也逃不過玻璃帷幕的洗禮

西湖DSCN4133拷貝.jpg



 █   文德

副站名:碧湖公園
車站位置:文德路內湖高中旁
月台形式:高架二層側式月台
代表顏色:湖水綠
車站主題:鳥飛

文德站位於文德路上,東接成功路,西接內湖路
其實從內湖路經文德路至成功路,可視為同一條道路
但因都市開發的時程不同,使得這段路名有點混亂
類似情況在全台都市皆然

文德站周邊以住宅區為主,舊稱「內湖大埤」的碧湖公園就在不遠處
內湖大埤與十四分埤(大湖公園)是內湖現存二處早年較大的灌溉水塘
在灌溉功能式微後,兩座水塘均改建為公園
大湖公園剛好有捷運經過,因此設站;但文德站也只離碧湖公園差一點點而已
所以文德站的副站名為「碧湖公園」

f文德P1210202.JPG
01▲文德站外觀

文德站設有2座出入口,分別位在馬路的兩邊
主要出入口為2號,也最靠近社區聚落以及碧湖公園
車站型式與內湖線各站皆同,沒有太大的改變
車站主題顏色為湖水綠(碧綠色),是調和藍綠之色,屬於低調優雅的色彩
小時候我最喜歡這個顏色,新買的彩色筆,最常被塗到沒水的就是碧綠色

f文德P1210196.JPG
02▲文德站2號出入口

f文德DSCN4073.JPG
03▲文德站1號出入口

內湖線捷運各站的站名牌,文字全部改用立體浮雕式,夜晚文字會發光
但浮雕式站名牌在白天似乎不太容易辨識
凹凸有致的半透明立體感,卻也讓文字邊緣模糊了

f文德P1210197.JPG
04▲捷運內湖線所有車站站名牌均為立體浮雕式

文德站2號出入口身後有一座立體停車場
兩座停車高塔被標上文德站的主題色系
停車場本身與捷運共構,車子停妥可直接轉乘捷運
站內往停車場通道的牆上,是一幅湖水面上白鷺飛舞的馬賽克磚畫
初見之便令人感到喜悅,鮮明具體又自然的風格讓人不知覺中沉浸其間
為生硬而冷調的磚牆添上柔悅的色彩

f文德DSCN4077.JPG
05▲文德站2號出入口與立體停車場共構

f文德DSCN4078.JPG
06▲文德站2號出入口內往停車場通道,是一幅白鷺飛舞的壁畫

走進站內的穿堂大廳,內部空間沒有特別大
在受限於腹地的因素下,內湖線多數車站均以小而實用為前提

f文德DSCN4067.JPG
07▲文德站內穿堂大廳

月台層設計亦與其他各站相同
標準的蝶翼式伸展屋頂,拉出挑高的空間
鋼骨結構全部塗上湖水綠色

捷運內湖線各站月台上,中央候車區均無任何座椅
但是若走到月台兩端的角落,會出現一座圓潤造形的鋼椅
無菱角的造形好似床上的長抱枕般
在炎熱的夏天中,這種座椅看了便想撲下去,享受一下金屬的冰涼
不過冬天可就慘了

f文德DSCN4086.JPG
08▲內湖線各站的造形座椅

f文德DSCN4084.JPG
09▲文德站月台層

f文德DSCN4083.JPG
10▲文德站東望,右為內湖高中


█   港墘


車站位置:內湖路港墘路口
月台形式:高架二層側式月台
代表顏色:橘紅
車站主題:花語

港墘站與西湖站南側均為內湖高科技園區,北側則屬住宅區
兩個區塊以內湖路為界,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港墘」是個標準的台語方言地名
「墘」為方言字,凡邊緣、旁邊均是台語「墘」之義
早期基隆河仍具交通功能時,港墘一帶為內湖地區聯外港口
當時貨物運輸不像現在有貨車、大物車可運送
最省力的方式便是靠水運
所以早年靠近水頭港邊的地方,都是較繁榮的區域
不過今日港墘舊街已經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內湖高科技園區

e港墘P1210207.JPG
11▲港墘站外觀

e港墘P1210205.JPG
12▲港墘站下方的內湖路

港墘站所經的內湖路,路段較寬
設有2座出入口,1號出入口將聯開共構18層的商辦住宅大樓
目前大樓尚未開工,出入口須預留工程結構,為了安全起見均以圍籬相隔
但這圍籬並非印象中的綠色鐵皮怪
而是在木牆上繪上許多童童風格的小畫作
畫作內容以城市軌跡為主題,表現出城市生活的片刻印象
其中最大的一幅為基隆河邊港墘地區的城市縮影
一艘船正駛向當年的港墘碼頭,只是碼頭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土中
這船,也註定找不到港口停泊

牆面旁的周邊,另有許多相同風格的雕像
這些可愛的雕像,以鏽鐵為材,應是永久的公共藝術
但牆上的壁畫,將會在大樓完工後拆除
有機會來到港墘站,記得駐足欣賞一下它們

e港墘P1210203.JPG
13▲港墘站1號出入口,將聯開為18層樓的商辦住宅大樓

e港墘DSCN4107.JPG
14▲1號出入口圍籬壁畫,童童風格壁畫,最大一幅即港墘的縮影,小船正駛向當年的碼頭

e港墘DSCN4104.JPG
15▲港墘站1號出入口花圃上亦有童童風格的雕像,與圍籬內容相呼應

1號出入口共構大樓未完工,但出入口本身已帶出氣派的大廳
挑高的天穹,三座電扶梯及樓梯已勾勒出尊貴的象徵
相形之下,2號出入口規模小多了,就好像人行天橋的入口般

e港墘DSCN4101.JPG
16▲港墘站1號出入口氣派的大廳

e港墘DSCN4112.JPG
17▲港墘站2號出入口規模迷你

站內的大廳層與往南軟園區方向的第2月台同屬一平面
驗票闡門一進去就能直接上車,但要到第1月台往動物園方向,需跨越天橋到對面
這樣的設計是標準的內湖、木柵線側式月台設計
動線也和台鐵平面式火車站相同

e港墘DSCN4100.JPG
18▲港墘站大廳層

e港墘DSCN4093.JPG
19▲港墘站月台空間


 █   西湖


副站名:德明科大
車站位置:內湖路一段西湖市場前
月台形式:高架三層島式月台
代表顏色:鵝黃色
車站主題:蝶舞

西湖站為內湖線特殊站體的車站之一
因為路段狹小,腹地亦較其他各站小
所以採用島式月台設計,也是北捷唯一在馬路上方的車站採用島式月台者
車站總寬度為18公尺,是內湖線各車站寬度最小者
即使採用這樣的設計,距民宅過近的問題仍然爭論不休

P1210520.JPG
20▲西湖站與民宅距離過近的問題,目前仍在爭論中

為了因應這些特殊的需求,西湖站硬體設計也較其他各站不同
從地面算起,西湖站共有三層,第一層為大馬路
第二層為捷運軌道及月台,第三層才是車站大廳
也就是說,大廳層設計於月台層之上,與各高架站大廳在月台層下方有明顯不同
不過這樣的例子在台灣不是特例,台鐵「跨站式」站房其實便是相同概念

因此,原本內湖線月台層統一設計的蝴蝶振翅的月台鋼棚
雖然在西湖站仍然看得見
但是這座振翅般的鋼棚卻不在月台層,而是月台層上方的穿堂通道

P1210522.JPG
21▲西湖站配置較特別,一樓為道路,二樓為月台層,三樓才是大廳,左方為西湖市場

捷運西湖站為島式月台,雖然可以減低車站寬度
但軌道在進、出站必須叉為二道,所以在景觀上也會比較複雜些

d西湖P1210212.JPG
22▲西湖站為島式月台,雙向軌道進站前必須叉開為2線,景觀較為複雜

西湖站有2座出入口,由最上層的穿堂層伸出雙臂連結兩側的大樓
對於捷運來說,最上層是第三層;但對於一般建築來說,卻有四層樓的高度
所以這兩條兼具大廳層的通道,猶如高掛四層樓的空橋般

d西湖P1210211.JPG
23▲西湖站2號出入口與四層樓高的連結通道

其中1號出入口與「西湖市場」共構
西湖市場原為傳統的菜市場,因應內湖線通車,將其整個搬入捷運西湖站內
並以現代化管理方式,企圖讓傳統市場走出不一樣的經營模式
新的西湖市場大樓,整面牆全為玻璃帷幕,映著天空中的雲彩
市場的招牌,也頗具捷運風格
只是西湖市場因為排水設計不良
營業之初因廢水無法排放,導致臭氣沖天而招怨

d西湖DSCN4150.JPG
24▲西湖站1號出入口與西湖市場共構

d西湖P1210210.JPG
25▲西湖市場主建築全為玻璃帷幕構成

蜿蜒轉了好幾折的電扶梯,終於爬上了西湖站大廳層
整個大廳處於西湖市場共構大樓中,所以非常寬敞
出了大廳層,是方才所說連結大樓與車站主體的空橋
空橋上未如其他車站採取封閉式做為穿堂的設計
而是一片開放式的視野,沒有多餘的隔閡,只以簡單的欄杆做為安全線
天花板及支撐柱全以鵝黃色的鋼骨組成
其中天花板為經緯交錯的鏤空小方格,具有視覺上的透視性
讓西湖站的空橋如同空中的戶外穿廊般

d西湖DSCN4138.JPG
26▲西湖站1號出入口的大廳

d西湖DSCN4158.JPG
27▲西湖站連結大廳及穿堂的空橋,為開放式設計,天花板為鏤空小方格

位於月台上方的三樓穿堂層,全面使用自然通風式設計
天花板鏤空的鵝黃色小方格,直接延伸到這裡來
支撐著蝶舞般鋼棚的門形柱,沿著軌道縱向一字排開,非常壯觀
完全的開放空間,讓月台上方的穿堂層彷彿一座高空庭閣般
且穿堂設於月台層上方,反而製造更多的空間可利用
而且還可以縮小站體的寬度,一舉數得!(當然造價也較高)

但過於開放的空間,卻造成另一個問題
也就是周邊民宅的隱私被看光光
這也是高架捷運站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d西湖DSCN4127.JPG
28▲西湖站月台上方的穿堂層的門形鋼柱

d西湖DSCN4126.JPG
29▲西湖站穿堂層為開放式設計,卻對民宅隱私造成困擾

從穿堂層走下至月台層,視野景觀完全丕變
做為主角的鵝黃色門形柱依在,但整個設計卻不太暢快
高架島式月台,並附加北捷樣式的全罩式月台門
但弧形天花板全是銀灰原色的鐵皮及鋼骨
兩道空調輸送管,以及懸吊著輸送管的支撐架,也全是鐵皮灰
光是盯著天花板,還以為來到鐵皮屋所搭建的工廠
且月台層採光效果不若穿堂層那麼佳,但為了節能也沒有開燈
加上大面積吸光的灰色原素罩住整個穹頂
讓西湖站月台層漫著幽沉黯淡的氣息

最近吵得很兇的「列車加掛」
其實就木柵線來說,各車站均有預留6車的空間
內湖線所新建的車站,亦承襲木柵線的設計,保有6車空間
也就是月台的前、後兩端均各預留1節車廂的距離
不過6車營運所要面對的風險和挑戰性更高,至今仍無人敢貿然實施
   d西湖P1210209.JPG
30▲西湖站月台層為島式月台,天花板均為灰色鐵鐵原色,採光亦不佳

d西湖DSCN4167.JPG
31▲西湖站月台門特寫,前方為預留6車的空間

雖然月台層設計不夠暢快
倒是月台層外的設計獨具風格
一道道鵝黃色半圓弧線,以明隧道的方式包覆雙向軌道
加上月台上方穿堂層的鵝黃色蝶舞頂棚
讓西湖站猶如翩翩起舞的小黃蝶

d西湖DSCN4130.JPG
32▲西湖站月台外側以明隧道式的圓弧線包覆

P1210521.JPG
33▲西湖站月台層外另一景


 █ 劍南路站

副站名:美麗華
車站位置:北安路
月台形式:高架二層側式月台
代表顏色:稻香綠
車站主題:湖光山色

劍南路站位於美麗華附近的大直重劃區,重劃區內以商業導向為主
所以劍南路站將是以休閒、商業為主的車站
至於重劃區南端的基河二期國宅一帶的住宅區,與捷運站的距離有點尷尬
走路太遠、公車太近,腳踏車倒是剛好,不過沒注意車站是否有腳踏車停車場

目前劍南路站只是內湖線的其中一座車站
未來將做為環狀線及南北線共構車站
(目前南北線已改稱為環狀線東環段)
所以劍南站的站名牌,是採用上黃下棕的方式
黃色為狀環線的代表色,棕色則為木柵/內湖線的代表色

c劍南P1210214.JPG
34▲劍南路站站體全貌

雖然站體設計仍為內湖線標準式,一貫的玻璃帷幕及弧形屋頂
但出入口的設計卻有自己的風格
劍南路站計有3座出入口,2、3號出入口在同一側,兩兩相背
主要的出入口為3號,設計上採用大片的雨庇,由下而上挑往天際
內襯外露的天花板,鮮艷的草綠色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2號出入口稍微含蓄,以一塊5角造形的屋頂覆蓋
一樓廊道挑高的廊柱,肩負起菱角方塊積木般的造形
對比之下,馬路對面的1號出入口顯得迷你許多
無特殊造形,僅設樓梯1座,可連結劍潭古寺及附近的住宅區

2、3號出入口都是為了服務大直重劃區的商圈而設
多數搭乘捷運到美麗華的遊客們,多會與捷運站合影或自拍
所以劍南路站的造形設計,也比較慎重而不馬虎
多重角度的造形,也讓劍南路站2、3號出入口,不論從哪個角度拍攝,都不失它的味

劍南路所在的北安路,道路較內湖路、成功路要寬許多,兩側亦無大樓包圍
腹地相較也廣闊許多,除了做為未來環狀線的交會站外
車站下方還設有一座公車轉乘區,位於2、3號出入口中間

c劍南P1210215.JPG
35▲劍南路站3號出入口

c劍南P1210219.JPG
36▲劍南路站與3號相背的2號出入口,左方為公車轉乘區

c劍南P1210223.JPG
37▲劍南路站1號出入口規格迷你,站名牌為上黃下棕

劍南路站的公共藝術為「青蛙的天空」
位置在2、3號出入口之間公車轉乘站的天花板上
以數個大小不一、形狀不等的金屬,將地上的人們當做水中的青蛙
當抬頭往上看時,是一片片水流及浮萍的倒影
有機會到劍南路站時,可試著抬頭看一看

c劍南P1210218.JPG
38▲劍南路站公共藝術:青蛙的天空,不規則形為水流倒影,後方圓盤針刺則是浮萍倒影

劍南路站的副站名為「美麗華」
是北捷第一個以私人百貨商場為副站名的車站
當年美麗華的摩天輪落成後,再度吹起台灣的摩天輪風潮
甚至還有以摩天輪為主題的八點檔「金色摩天輪」
(雖然劇情只有一開始和摩天輪有關XD)
目前在劍南路站下車的乘客,大部份都是前往美麗華逛街
甚至在忠孝復興站,還不斷廣播「前往美麗華的乘客請在劍南路下車」
內湖線各站,也不時可以聽到民眾詢問美麗華要在哪站下車
捷運內湖線的通車,相信也為美麗華賺進不少的業績

c劍南P1210213.JPG
39▲劍南路站旁邊就是美麗華,所以副站名也是美麗華

台北捷運第二期路網階段新建的車站
站外識別的站名牌有很大的改變
它的樣式有點像是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
最頂端是三角面的北捷標誌燈箱
中間一圈圓為路線代表顏色
主體則是三角面的柱狀站名牌,文字浮凸,可發光
內湖線全線均為類似的樣式,也包括最近完工的板南線南港站
不曉得未來橘線各站是否亦將採用類似的站名牌?

c劍南DSCN4207.JPG
40▲內湖線各站均使用這種新式的站名牌

站內裝潢以白色為主體,輔以車站主色稻香綠
另外也和站外一樣使用挑高的設計,就算人潮擁擠時頭頂上也還保有喘氣的空間
特別的是,大面積落地窗從地面爬升至天花板
天窗似的採光讓站內白天不需再開燈,身處站內仍可見窗外的藍天
近代的公共建築已悄悄泛起自然採光的波瀾
捷運內湖線運用最徹底的,大概就屬南展站及劍南路站

c劍南DSCN4202.JPG
41▲劍南路站的大廳層,採用挑高及大面積玻璃採光
 
P1210487.JPG
42▲劍南路站穿堂層,玻璃直接變成天窗,身處站內也能見到窗外的藍天

P1210492.JPG
43▲劍南路站以半開放的玻璃帷幕讓視線得以透視站裡站外

因為2、3號出入口與1號出入口的非付費區無法連通
也就是說,兩邊的出入口是獨立設置
所以規模迷你的1號出入口,也另外設有驗票闡門、售票機及服務台
只是規模全都小了一號,就連服務台的「金魚缸」也不見了
內湖線大部份的車站都有類似的情況

P1210494.JPG
44▲劍南路站1號出入口未與其他出入口連通,所以仍有相關硬體,但規模較小

劍南路站的月台層比較寬,設計與各站相同
月台門的設計亦承襲木柵線各站,為白色厚框,單扇門具有上、下兩塊玻璃窗
未來高運量的蘆洲、新莊線亦將全面使用同樣形式的全罩式月台門
白色厚框的月台門形式,也將成為台北捷運的新印象
有別於高雄捷運月台門所使用的整片式玻璃帷幕

DSCN4234.JPG
45▲劍南路站的月台層,白色厚框雙片式玻璃月台門,將成為北捷全罩式月台門的典型

另外在軌道上的站名標示位置
木柵線均是在固定不動的月台門上,將玻璃整片改裝為棕底白字
內湖線則是在可開啟的月台門中間框上,標上一條棕底白字的中英文站名
兩相比較,內湖線的標示方式可謂大勝,也較具質感

P1210498.JPG
46▲內湖線站名牌均標示於可開啟的月台門中間框上,以長條顯示

P1210550.JPG
47▲木柵線車站則標示於固定住的月台門,將整片玻璃改為棕底白字

P1210495.JPG
48▲內湖線出了劍南路站,一路往大直前進

原本本文要一路寫到松山機場
不過寫到這裡,發現篇幅已經過長了
為了減輕各位閱讀的負擔及照片載入過多的問題
接下來的大直-松山機場段,也是內湖線最精采的路線
請繼續閱讀【台北捷運內湖線 IV:車站篇/大直-松山機場


新南極轉運站【台北捷運內湖線相關文章

註:在呼籲之後,大家仍無法理性討論內湖線相關議題,因此即刻起關閉內湖線4篇文章的留言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極冰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2) 人氣()